共生融合【文学与美术的共生与融合综述】

文学与美术的共生与融合综述

文学与美术的共生与融合综述 一、文学作品内蕴含的美术意蕴 文学作品,特别是中国的文学作品,蕴含着诸多艺术元 素,中国的诗歌中不仅有音乐性、舞蹈性,还有绘画性。中 国诗歌中的“情”是蕴含诸多艺术的底蕴,“触景生情”和 “情景交融”这些可用来评价中国古典诗歌的语句,也可用 来评价美学艺术。中国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 已经将文学与美术的关系表述得很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 也。”从他的言论中,我们可知山川之美、造化之秀,这自 然界万物,皆蕴含着一种生命力的美。诗与画进行水乳交融, 诗情酝酿出一幅幅醉人的画面,而画意也氤氲在浓郁诗情中。

唐寅《题画》一诗中言“此中大有逍遥处,难说与君画与君”, 此诗中蕴含画意,也能自画中探知诗情。文学和美术的高度 融合体现在散文中,尤其是那些景色俱佳的散文中。中国的 散文多是于形散中蕴含深意,于风景人物中提问情感。在散 文作品中体现出美术的意蕴,几乎已成寻常。朱自清的《荷 塘月色》中关于景色的那段描写,已成不朽的经典,将现实 的荷塘赋予梦幻般的美色渲染,使其语句极具绘画的艺术特 色,生动地向读者展现了直观的景色美。朱自清将人的五官 调动起来,形成一种视觉和嗅觉的模糊,将听觉凸显,将荷 塘的美凸显,于文字间读者可以看见一幅“夜下美景图”。

二、美术形象可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 文学形象多是作家用语言或者文字刻画出来的,而画家则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深入阅读,再在文学作品中渗入自己的 感受,将它用美术的形式进行具体化和真实化的描绘。其实 这一表现的过程,就是画家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作的过程。

因此,美术形象可以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

2对绘画形象典型性的捕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或风景形 象多是源于现实生活,并对现实生活进行高度的浓缩和概括, 相当具有典型性,对于形象描写的语句都非常具体有代表性 意义。美术形象也和文学形象类似,画家往往喜欢将文学名 著中的人物或题材进行渲染,以创造出生动的形象。著名画 家德拉克洛瓦的绘画作品中,就有很多绘画是源于文学作品 的再创造,也捕捉到了绘画形象的典型性,如《但丁之舟》 这一幅绘画:但丁《神曲》这一首史诗,是世界文学史上的 一道分水岭,它具有跨时代意义。《但丁之舟》主要取自《神 曲》故事,画家主要描绘了但丁经维吉尔引导游地狱的情景。

画中在风浪中颠簸的小船,象征着人们被激情折磨和被死亡 威胁的一种情景。画家使用对比色调,突出主题思想,将两 个站立并裹着大衣的主要人物的衣物进行色彩对比,主要是 绿色与红色;
阴河垦处的幽灵在扑向小船的时候,画面颜色 需表现为恐怖和阴森情景。由于《但丁之舟》这幅画作源于 《神曲》这一篇诗歌,因此,自问世以来,就遭到学院派画 家以及世界上喜欢但丁的学者的嘲弄,官方甚至不让其展出。

可是最终此种绘画题材还是为法国人乃至全世界人喜爱,从 而成就了法国画坛的天才。米洛斯的雕塑《断臂的维纳斯》,是希腊时期米洛斯根据希腊神话中的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 的描述雕刻的,马克思曾经说过,希腊神话是整个欧洲文化 的土壤。维纳斯这个形象于1820年,在爱琴海米洛斯岛的山 洞中发现了雕刻于公元前2世纪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大理 石圆雕而世界闻名。雕塑根据希腊神话中对女神维纳斯的文 字描述:“少女阿弗洛狄忒刚刚越出水面,赤裸着身子踩在 一只荷叶般的贝壳之上;
她身材修长而健美,体态苗条而丰 满,姿态婀娜而端庄;
一头蓬松浓密的散发与光滑柔润的肢 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烘托出了肌肉的弹性和悦目的躯体;

风神齐菲尔吹着和煦的微风缓缓地把她送到了岸边;
粉红、 白色的玫瑰花在她的身边飘落,果树之神波摩娜早已为她准 备好了红色的新装;
碧绿平静的海洋,蔚蓝辽阔的天空渲染 了这美好、祥和的气氛,一个美的和创造美的生命诞生了!” 米洛斯根据希腊神话中对维纳斯的描述,用大理石雕刻出维 纳斯的形象,由此可知,这尊雕塑完全是米洛斯的想象加上 其精湛的雕刻手艺而成的艺术作品。由于雕刻挖出的时候缺 失了两支手臂,反而给予美学家和文学家丰富的想象,他们 认为,这种残缺美更趋于现实,更惊心动魄,从而在全球掀 起了一阵维纳斯的美学评论。

三、结语 文学与美术,都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两者的不同之处在 于,文学作品是基于现实将形象通过文字编辑并想象出来的 作品,而美术作品则将形象直观地呈现于眼前的作品。文学与美术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空间和时间的差异性。美术所呈 现出来的是一个静态的空间,而文学则表现出一种时间的运 动痕迹,是一个流动的形式。但是美术与文学能够相互融合, 例如,美术形象可以源自文学作品之中的形象,而美术也能 和文学相互依存,于绘画中表现诗歌内容。当然,艺术上, 文学与美术共生的现象,已经成为从古至今的流行主题,而 文学给予美术题材的土壤,美术也能增添文学的魅力,因此 文学与美术最终都能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