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创新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思考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思考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思考探究 1培养语文素养是核心 《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 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是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 养的内涵更加丰富,使对汉语更高层次的把握。培养小学生 的语文素养应该成为语文课教改创新的核心理念。语文素养 从内涵上高于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语文素养包括三个层 次:
1.1技艺和能力是培养语文素养的前提 语文素养的培养不能忽略能力的培养,而片面追求文化 修养,必须从学习汉语基本技能入手,构建语文素养的坚实 基础。技能培养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掌握基本单词和语法 的技艺,另一个是组词造句、构思文章的能力。

1.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语文素养的基础 掌握了技能工具,下一步就是培养小学生运用汉语工具 表达高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热情。这就要求在范文欣赏、 课上讨论中,渗透出对高尚价值观的赞美,潜移默化地进行 情感教育和德育教育,同时在评判学生作业的过程中,在评 分标准上对达到要求的同学给予高分的激励。例如对给予描 述孝敬老人、帮助同学的论文给予高分,对反映负能量的论 文给予批评。

1.3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是语文素养的归宿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汉语的学习必定以提升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为最终目的。在这一层次上,语文教学成为传 播高尚思维和审美情趣的平台。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不仅讲好手上的教材,而且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 大量阅读汉语名著、提升写作水平,以自身为示范效应,潜 移默化中影响、感化学生。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 课程的基本特点”。

2.1对“工具性”的把握 工具的属性是语文教学完成的基本任务和技能,语文的 工具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语文是思想表达的工具。这 要求教学从零开始培养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思维和情 感,这样的训练要求表达准确、清晰。其次,语文是人际交 往的工具。这要求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对汉语的表达,不能完 全“任性”表达自己的意思,需要注意尊敬对方,并且根据 对方的特点改变自己的表达方式。

2.2对“人文性”的把握 事实上自建国以来,我国长期以来把小学语文的核心 “人文性”排斥在语文教学之外。在1956年小学语文大纲中 提出:“(小学语文是)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儿童的强有力 工具。”;
1980年大纲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和语文知识教学 的辩证统一”;
1986、1988、1992年大纲仍然强调“思想教 育”的重要性。2001年的《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人文性”,构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新时期教改的鲜明特征,也是 我国对小学语文教学定位的巨大突破。这无疑使得小学语文 教学的性质从用于传播意识形态思想,转而关注人性本身。

对人文性的把握,要求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审美情 趣、人生态度、个性品质施加积极影响,通过语文课学习提 升人文素养。

2.3两者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求把学习语言、培养语言能力 和人文熏陶统一起来,不能片面强调一方而忽略另一方。首 先,人文教育必须是在语言学习和应用中获得的。这要求避 免片面强调人文性,避免过度去挖掘人文元素,把课堂大量 时间去讨论人文内容的感悟,而忽略了语文技能和语文工具 本身。脱离语文工具性,语文就会被人文性“掏空”。其次, 语言工具技能训练必须反映人文的需求。脱离了人文的语言 工具,必然陷入言之无物或者语文工具意识形态化的境地。

3语文实践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语文素养和人文性的提出,无疑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方式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语文实践” 的概念。和以前大纲中的“语文训练”、“课外活动”相比, 语文实践对教学方法要求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当 中。

3.1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的必然性 传统的语文课定位,强调提高语文能力不断去训练,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强调语文传播意识形态。这些都使得传统 的语文教学,必定是以教师为主、以“教学”为主,要求学 生达到某种外在的标准。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成了语文教学 的“附属物”。新时期教学改革强调语文素养和人文性,这 样的指导思想下,必然使小学语文教学过渡到以学生为主体 的模式。只有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实践”式的教学模 式,才能达到新时期下的教学目的。

3.2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的具体含义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要求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心从 老师转换为学生。首先,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更重视以 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实践。比如加大写作的学习力度,组织学 生评判作业。再比如,让同学之间以互动的方式掌握语文技 能。其次,在重视授课质量的同时,更重视学生掌握的程度。

讲得好不好,往往是传统教学模式评判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 依据,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更应该重视对学生掌握 情况的评判。最后,在重视对小学生输入知识的同时,更重 视学生内化于心的掌握。语文素养和人文性的教学目标,都 要求不仅要考察学生掌握了多少技能,掌握了多少答题技巧, 更主要地是要考察在小学生内心中,人文性的提升和综合语 文素质的提高。

4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进入到新世纪以来,现代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小学语 文教学之中。多媒体应用对于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4.1多媒体教学形式更加生动活泼 多媒体教学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起到了 丰富课堂、活跃课堂、激活学生思维、启发学生创新的目的。

首先多媒体教学可以用多种手段塑造语文的意境,激发学生 学习的热情;
其次多媒体教学可以开启学生智慧思维,培养 语文实践能力;
最后,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很好地扩充语文知 识面。

4.2多媒体教学有利于语文课的人文性的提升 多媒体教学信息量更大、内容更丰富而且动态直观,对 于人文性的表达提供了丰富和有力的手段和技术支持。大信 息量能够“立体化”地承载“多维度”内容,能有效地把“工 具性”和“人文性”融合展现,并利于学生综合把握和学习。

4.3多媒体教学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手段更适合老师单方面灌输和技能训练的 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具有良好的 双向互动性,为语文实践的良好实施提供了全新的技术平台。

例如教学上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制作多媒体课程,并且让老师 和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未来多 媒体教学可以探讨在互联网层次延伸。例如在线指导学生课 外语文活动,在线批改作业,通过互联网组织学生运用语言 工具进行有效地交流。值得一提的是,多媒体教学是语文教 学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教学的核心。应该避免语文教学多媒体化,不能一味追求采取多媒体技术而淡化了语文教学的 本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