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基于当前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各传统行业的发展 也被相继调动,“互联网+”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也迎来 了新一轮的发展与变革。“互联网+”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传 统英语课堂的限制,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实行针对性教学, 活跃了英语课堂氛围,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笔者对现今大学 英语教学现状展开了深入分析,并根据“互联网+”背景下 的大学英语教学发展需求,制定了几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关键词:互联网+;
大学英语教学;
教学方法 1前言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结合了多种新型教学技术,其中包 括慕课(MOOC)教学、微课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这些教 学模式的应用对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 作用。这不仅是对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学观念的重大挑战, 同时也是“互联网+”背景下英语教育改革的首要条件和机 遇。现如今,大学英语教学中学分压缩、课时编排减少已成 为主要发展趋势,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充分将互联网技术与 英语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着重强调互联网的“支撑”作用, 深入探究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多元化英语网络课堂, 在调动学生英语能动性的同时,高效完成大学英语教学目标。
2构建信息化教学平台,实现教学方法多元化 基于“互联网+”形式下的教学改革,翻转课堂指把以 往课堂中教学的知识与内化环节间的颠倒转换,使学生通过课前教学视频学习,初步了解知识,并在课堂中教师以多样 化的教学方法巩固知识点[1]。因此,通过翻转课堂与微课 等方式,实现现代教学法与各种资源的有机整合,可以促进 大学英语的高效性教学。
2.1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 慕课是将互联网技术与课堂教学充分结合,慕课与以往 英语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学习主体、 学习目的、课程编排设置和授课人数”等方面。因而,大学 英语课堂教学应以翻转课堂与慕课为平台,突出学生的主体 性,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2.2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 微课概念提出的初期,被定义成教学视频的关键载体, 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及开展教学的结合体。如今,微课主 要把部分知识点以小视频的方式,通过网络平台分享给学生, 一般有微资源与微视频。涵盖的内容分别为教案、课件以及 测试等相关教学资源。构建微课教学,要分为四个流程:设 计微视频、课前学生自主预习、课上开展合作学习及课后总 结反思[2]。而慕课和微课的最大区别就是,微视频需要依 照教师的教学进度设计制作。微课的资源丰富,且类型多样 化,突出主题,应用更为便捷,构设的情境更加真实。设计 微课视频时应把视频时长控制在8分钟左右,以符合学生的 实际接受能力与心理认知特点。同时,教师还应设计测试, 用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准确评价。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具有趣味性的英语阅读竞赛活动,这样既能激发学 生的兴趣,也能使学生掌握阅读技巧。而课后组织学生撰写 课堂学习反馈,从而帮助教师展开针对性教学。从教学改革 实践中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现代的教学方法弥补了过去传 统教学的不足,微视频能让学生通过观看、学习以及交流来 记忆知识,规避了机械记忆,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不 分时段。此种教学方法实现了多种教学资源的整合,也激发 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制定多元化互动学习模式 3.1利用微信平台构建学习环境 大部分学校在课堂教学中以互联网为主要技术支撑,虽 具有发展迅速的特点但仍然存在诸多弊端:计算机硬盘空间 不足,设备老化快;
教师需应用计算机将教学内容进行归类、 汇总、创新,难以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现实情况中, 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及学习地点受限,不能实现教学形式多 样化。因此,构建多元化学习平台尤为重要。
3.2构建新型教学体系――泛在学习环境 泛在学习的特点包括:主动性、交互性以及共享性。泛 在学习利于整合教学、评估及管理,这样既能提高课程信息 与考试信息管理的效率,也能使成绩公布变得更高效。此教 学系统还能对多种资源进行整合,建立新的课程体系,从而 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以教学系统为基础,泛在学习 平台,就能加强学习资源、师生间的互动。作为教学管理的保障,评价系统可以通过利用一系列的评估体系借助测试成 绩,来实现测试的全面化、科学化和多样化。
4总结 教学实践证明,课堂引进互联网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基 于“互联网+”的教学方式,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中资源不 足等问题。为能实现最优学习目标,还需把“互联网+”下 的多种网络技术以及课堂教学方法相融合,构建合理的激励 与约束体系,以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艳.网络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取向与路 径[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5,(6):142-146. [2]洪小琴,周鑫琴.“互联网+”新时代下的大学英语教 学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24):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