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实践中的审美自由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言语实践中的审美自由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语文审美教育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创新方面,不仅是素 质教育理念的体现,更是语文课程设置的核心目的之一。从 审美教育入手,贯彻到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提高,是中学语 文教学的真正落脚点,更是学好语文的关键之所在,希望能 得到中小学生的足够重视。摘 要:
言语实践 ;
审美自由性;
中学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随着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学语文教育的本质得到 多方面解释和完善。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除了加入创新 能力培养这一元素的同时,更是将美育内容放到了与提高专 业能力并驾齐驱的位置。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贯彻落实审美教育,怎样贴切培养符 合学生心理年龄的审美能力,这些都成为了语文课堂教学中 实际操作的关键性问题。必须明确一点的是,语文教学不同 于其他学科教育的根本区别:立足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使学 生做到真正意义的“文从字顺”。既然是以语言为基础的学 科,就强调了学习和实践的对象不是数字不是字母也不是音 符,而是传承的汉语言。要在言语习得中贯穿审美教育,就 是通过语言文字为媒介传递美的内涵,将抽象的美学理念经 过具体形象的语言文字渗透到学生的意识领域,从而实现语 文课堂教学的美育目的。由于美学领域的专业概念及内涵很 丰富,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不必系统繁复地展开,教师只需要针对中学阶段学生心理年龄的特点选取适合其接受 理解的一两点,充分浸透到言语教学和实践中,达到审美教 育陶冶情操、提升品味的良好效果。
中学阶段的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趋向成人化,他们除了 接受外界影响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意识观念,因而会更加强 烈地要求表达自我。对于这种身心特点,选择审美自由性的 美学概念贯穿到语文教学有一定的接受前提。审美自由性, 强调了审美主体的感受和意识,并且能全面开启审美者的理 解力和创造力。这也非常有利于语文专业素质教学的创新能 力培养。
那么,应该从言语教学实践中的哪些方面融入审美自由 性理念呢? 首先,确立培养审美自由性的切入点。语文专业素养培 养包括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具体说来,是从听、说、 读、写四种能力入手。按照言语习得规律来看,听与读属于 理解阶层,说写属于运用阶层。要将审美自由性渗透到言语 实践中,可以从这两大方面做起。理解阶层的感受与判断, 运用阶层的建构与创造,都能遍布“美”的概念培养审美自 由性。
语文能力的直接反应就是说和写。在言语实践的运用阶 段最能体现审美自由性。学生的言语能力建立在大量丰富的 阅读基础上,在日积月累中形成了自己的语言风格和特点。
简单的说话是头脑中形象思维的逻辑反应,说话的得体与委婉是衡量言语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语文课堂上设置说话情 景,让学生在较为宽泛的主题下展开特色的演讲、论述。必 须在大量的言语练习和日常生活中,不断训练说话中审美自 由性得到发挥的能力与技巧。这也为随后的写作能力培养奠 定了一个感性积累的基础。写作作为言语实践中最高层次的 思维体现,除了反应出学生的生活素养、知识素养、思想素 养之外,更是审美素养的理性体现。写作从内容看,许多文 章都直接或间接地体现着美的内涵或美的对象。而对美的挖 掘,需要具备“发现美的眼睛”。学生从周围环境发现美理 解美,需要对审美对象进行自由感受,进行自我的情感转移。
从写作的形式上看,文章是人类艺术地把握和反映对象的产 物。文章以符号化的文字和篇章化的形体表现出来。它就是 我们前面说的“形式化”。“形式化”包含着艺术地把握对 象的方式,也就是说文章的形式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 来的。所谓“写作艺术”,就所有的文章的写作而言,不单 指文学创作。文学有文学的写作艺术,追求作品的美,实用 文章有实用文章的写作艺术。只有审美主体的自由性,才能 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做到 “见文如见人”的审美效果。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真正得到 提高和“我手写我心”的真切感受。
参考文献:黄良.审美力[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9年7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