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个人心理素质的途径与策略 技工院校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策略

技工院校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策略

技工院校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策略 据相关机构调查,我国制造业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差 距甚远的原因在于中国的大部分企业在主业有所成就后,便 开始了“多元化”战略,投资房地产、股票证券等,不能专 一,从管理者到一般员工都没有养成良好的专一的职业心理 素养。德国、日本等经济强国的企业之所以能长盛不衰,是 因为他们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员工都具有良好的专一的职业 素养,企业也特别注重培养员工的职业心理素养。总体来说, 他们追求“极致、完美、严谨、执着、精益求精”,脚踏实 地,专注于某一个领域,系统、专一、深入地去研究这个领 域,重视员工培训甚于购买先进设备。反观国内情况,“急 躁、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并成为一种特性、习惯,缺乏 专注、坚持和创新,一味地追求速度,做事秉着“差不多” 的理念,过分追求低成本、高效益,粗制滥造,做出来的产 品偷工减料,长此以往,便影响了企业的品牌与信誉。我国 职业技工院校教育更多的是关注专业知识的传授与专业技 能的训练,对人的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明显不足,无形中把 学生当成了技术的容器,试图使其成为掌握实用技术技能的 高级“机器人”。这种职业教育体现的是典型的“技能至上” 的功利主义思想,偏离了育人的教育目的。

基于此,笔者试着开展研究,寻找我国目前职业心理素 质培养不足的原因,分析思考,提出建议。笔者随机走访调 查了广西工业技师学院 446 多名实习生和毕业生,其中男生 248 名,占 55.6%;
女生 198 名 44.4%。共发放问卷 446 份,收回有效问卷 426 份,回收率达 95.5%。同时还走访了 平果、百色、大新、钦州、北海、防城港等多个市县区 10 多 家企业的人事部经理、毕业生代表。经对回收调查问卷和访 谈记录进行整理和统计后,基本情况汇总如下表。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与相关理论分析,我们试图 从中找到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技工院校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学校教育重技能轻人文。学校以技能操作熟练程 度来衡量学生的能力,忽视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具体体现 在:一是人才培养中过分强调“技能本位”,忽视学生人文 精神的教育;
人文课程开设数量少,导致部分学生人文知识 匮乏、人文精神缺失。二是重眼前就业,轻长远发展,忽视 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三是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教育,导致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观、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 从而缺乏创新能力、适应能力、抗挫能力、团队合作与沟通 能力。这种理念下培养出来的人会缺乏像德国、日本技工那 样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心理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人 才。

(二)家庭教育缺失。在调查中笔者发现,目前技工院 校都是“90后”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经济条件比较好, 家长溺爱比较严重。所以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更追求自身的 感受,强调个性化,做事随性,缺乏对别人的关心,缺乏对自身的性格、优劣势、兴趣、个性特长的了解,缺乏对未来 职业的认知,缺乏职业生涯规划,产生扭曲的职业价值观。

同时,学历较低、知识水平有限、自我评价过低等原因使得 技工院校学生自信心明显不足、自卑心理普遍存在。

(三)学生自身职业发展不明确。从调查中笔者发现, 从事就读专业行业的毕业生只占了 25%,毕业生在企业中 工作不稳定,在前一两年内的跳槽率高达 85%,这其中体 现了学生对岗位工作缺乏专注、耐性和坚持。很多毕业生面 对一线生产岗位日工作高达 10-12 小时的工作量吃不消, 无法适应工厂工作环境,难以实现从“学生”至“职业人” 角色的转变。有 70% 左右的学生,到企业初期表现出明显 的不适应性,面对一些现实中的矛盾冲突束手无策,人际关 系紧张,缺乏信任感,情感表现冷漠。

总的来看,“90后”学生大多没有明确的工作目标,一 味地追求个性发展,喜欢特立独行、标新立异,不喜欢与人 合作,对他人怀有戒心和敌意,同事之间漠不关心,对自己 在工作中所受的委屈耿耿于怀,易冲动行事,没有良好的职 业素养与职业心理素养,工作不安心、不稳定,无法专注于 工作。

二、提升技工院校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建议 (一)开发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课程,构建职业心理素质 培养体系。职业心理素质的教育要与企业需求相匹配,以企 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基准点来进行课程设计,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比如,课程内容包括职业意识、职业价 值观、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职业技能活动所需的 知识内容,如在职业活动中常见的“职场人际关系”“社会 支持系统”“时间管理”“培养自信心”“职业压力”“心 理潜能”“孤独感和社会适应”等。应教育学生学会如何沟 通处理和情绪管理、自我肯定技术、时间和压力管理,突破 思维定势,挖掘自身的创造力等,进而构建科学的心理素质 培养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养,使之具有良好的 职业心理素质。

(二)转变旧有的教育观念,更新课堂教学模式。学生 职业心理素质教育要通过课堂这一载体呈现,实现“从内容 到经验的转化”。课程内容要根据“体验式学习圈”的理念 来设计,课堂教学采用“合作课堂”的方式。在课堂教学的 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 性,通过角色扮演、讨论、任务执行等活动,让学生在情境 中得到真实的体验、感悟,潜移默化,达到提升职业心理品 质的目的,更加有效地实现职业心理素质的提升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把个人融入团队,让组内成员每个人 都各司其职、各有分工,发挥个人所长,有效地强化学生团 队意识,促进了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协作,提高小组的凝聚 力,高效地完成教师所设计的活动任务。重要的是,职业心 理素质教育课程将以合作课堂作为舞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的方式,强调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教学过程,追求学习过程中的自主状态,与“体验式学习圈”理念有效融合,追求 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以及综合学习力的提升,让学生最大限 度地发挥自己的学习热情和创造热情。

(三)校企紧密结合,职业指导创“双赢”。学校应有 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学校可根据学生在校各个阶段 的特征分别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择业指导、求职指导以及创 业指导等,使之贯穿于学生在校的全过程。同时还可以通过 专题讲座、素质拓展、团体辅导、主题班会等多种方式来提 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同时,应加强学校与企业、学生与用人 单位之间的沟通合作,不定时跟踪调查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 职业心理素质状况,做好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和培训开发等 工作,根据不同阶段的毕业生的特点和需求加强职业培训, 形成完整的职业指导体系,从而把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贯穿 终身。

(四)改善家庭教育,提升自身修养。首先,家长要培 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孩子参 与社会实践,让孩子适当地接触社会,通过社会实践磨炼从 业技能,提高抗挫能力和适应能力。其次,通过定点定期与 家长沟通交流,及时处理和疏导就业中遇到的问题,增强家 庭与学校间的有效沟通。再者,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分 析自我,了解自身的专业、兴趣、性格等,明确自己的优劣 势,懂得“我要干什么”,解决“我能干什么”的问题,全 面评估自己的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给自己做出正确的定位。总而言之,无论何种教育,人都是其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解放人、完善人、提升人、赋予人以优良素质是教育的长远 责任。一切教育,都应该是面向未来的。对每个初涉职场, 面临“抉择”的人而言,提高职业心理素质,对其今后的职 业和人生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洁菁.职业心理成长训练[M].桂林:漓江出 版社,2013 [2]林洁菁.打造基于生本的合作课堂文化——合作 课堂教学模式解读.[J]广西教育,2012(4) [3]张大均,余 林.职业心理素质及其培训[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3,12(2) 【基金项目】中国职协2014年课题立项项目(20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