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主建模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自主建模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 元的第一课时,教材共安排了三个实验活动:1.测量物体运 动时摩擦力的大小。2.研究运动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 程度之间的关系。3.研究运动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其中,学 生亲历“测量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大小”,掌握测量、读取 数据的方法,是第二及第三个探究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小 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以科学探究作为最重要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并在教学过 程中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基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目 标,本课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作为教学起点,选择改进和 创新实验装置作为切入点,让学生经历与实验方法相关联的 思维过程。
一、实验教学目标 五年级学生对摩擦力已有感性认识,且通过两年的科学 课学习,学生已掌握了对比实验的基本方法,具备采集数据 并进行简单分析的能力。基于课标、教材、学情,笔者将本 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1.通过设计实验、制作控制装置,测量物体 运动时的摩擦力大小。2.发展识别和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 记录并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研究问题做出合理解 释的探究技能。3.形成敢于提问、严谨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 精神。
教学重点:1.掌握测量摩擦力大小的正确方法。2.准确 判断和读取数据。教学难点:通过控制变量,有效减小实验 数据误差。
二、实验内容设计 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笔者将本课实验内容设计为三 个部分:1.用弹簧测力计初次测量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2. 用新装置重新测量(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3.设计实验探 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物体重量的关系。
三、实验方法设计 (一)教材中实验介绍的不足 教材中用了这样一句话提出实验要求和实验方法:“我 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 起来的力就相当于它受到的摩擦力。”实验原理是根据物体 匀速运动时,拉力与摩擦力二力平衡,把测力计的示数作为 物体摩擦力的大小。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操作有以下困 难:第一,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同;
第二,普通弹簧测力计 随着拉伸次数增加,误差加大;
第三,人手拉动物体,无法 实现匀速。基于此得到的数据,测量同样的重物误差在 0.5~1.5N之间,数据误差较大,影响了接下来的实验,有的 小组甚至出现了粗糙面的摩擦力反而小的错误结论。(如图 1)(二)解决方案:自制摩擦力数字化实验装置 基于以上问题,沿用上述实验原理,我们自制了与程序 相配套的摩擦力数字化实验装置,以新技术助推科学探究, 有效解决问题。(如图2)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聚焦问题,创新教具 教学开始,学生用弹簧测力计初次测量物体运动时的摩 擦力,对比实验数据,发现误差大,讨论发现问题:人手拉 动物体无法做到匀速。此时,如何实现匀速是学生最想解决 的问题。因此,我们用“微型电机”代替人手提供动力,将 普通弹簧测力计更换为自制的带液晶显示屏的单片机测力 计,这是我们对仪器的第一次改进。
实验中还有一个重要现象:学生发现测力计的数据在测 量的过程中会出现3次波动。第一次,拉力<最大静摩擦力, 物体未动,测力计读数缓慢增加;
第二次,拉力>摩擦力, 物体运动起来,但是读数不平稳;
第三次,物体匀速运动时, 拉力相当于摩擦力。此时的数据才是符合我们要求的数据。
但是教材没有相关指导,以往学生是在教师的要求下做出的 数据选择,并非自主思考。所以,我们在第一次改进的基础 上,在摩擦力数字化实验装置中增加了传感器、转换器、接 收器,自主编写程序,将数据同步转换为图像,引导学生经 历与实验过程想关联的思维过程,准确地判断和选取数据, 用数据构建证据链,用数学化归纳和演绎科学事实。通过这样的改进,让学生在新的实验装置辅助下,学会探究和思考, 真正将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二)用摩擦力数字化实验装置重复实验 学生利用改进后的实验装置进行了重复实验,改进后的 实验数据比对,误差能够缩小到0.1~0.2N。同样的装置,通 过毛巾和砝码等简单器材更改对比条件,即可展开其他相关 实验。通过数据图像,学生可以直观而清晰地判断出摩擦力 大小与物体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相较原来的 实验,使用摩擦力数字化实验装置操作更简单、更高效,数 据更严谨,能够有效突破难点,达成教学目标。
五、实验教学反思与评价 1.基于问题进行的有效改进。改进实验装置有效解决了 手动测量误差大的问题,使分组实验数据误差缩小至 0.1~0.2N。
2.基于学情展开的有效教学。本课对实验仪器改进的需 求来源于学生探究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通过制作摩擦力测量 控制装置解决问题,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3.有效提升学生持续性研究的动力。引入工程学原理, 有效提升学生开展课后研究及应用工程学改进实验仪器的 兴趣。通过这样的课程学习,学生除了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更 加浓厚之外,还对工程学产生了兴趣,这也启发笔者在今后 的教学中,应更多地尝试给学生提供原材料,鼓励他们自主 建模,科学探究、持续探究、快乐探究!(注:本课例荣获第四届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比赛 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