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文化语境】

探寻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文化语境

探寻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文化语境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文化语境研究是关涉当前我国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内容与新形式的重要问题。在新的 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涵既是文化的,也是 实践的,其内在文化语境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基础 的,面向科学的、未来的、现代化的、世界的、民族的、大 众的文化语境。中国近现代历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社会主义 道路的伟大实践,尤其是伴随改革开放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独特文 化语境,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在本质及文化语境。

因此,这个伟大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当在此种文 化语境中探索新的内容与形式。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文化语境及其实践根基 文化语境不是一个抽象的理论预设,而是活生生的社 会现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文化语境,是与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中生根发芽,浸透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直接相关的。这一文化语境以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实 践旨趣与中国社会“变法图强”的现实需要相契合为前提, 蕴涵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融通的文化理路,促进了在 实践过程中以革命、建设和改革为主题的话语转换与深化。

这意味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 利”,不仅内在地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现实意义,更是在主题上规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文化语境。这是 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必然要求,也是理论自觉的内在逻辑。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文化的特质及贯穿其中的 “求变”、改变生存境遇实践智慧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进 行了选择性阐释和创造性传播,瞿秋白、艾思奇、毛泽东等 较早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方法分析中国问题,在向人民 大众的传播中逐渐探索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支撑点,成 功实现了与普通民众的思维结合,马克思主义被中国人广泛 接受,以“求变”推动社会进步。中国共产党人在90多年的 探索中,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的实践文化理路,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 30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道路、理论体系与制度。这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机理与 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 程,同时也是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接受和发展的 过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极为重要的 支撑。中国获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功最为基本的条件 是:我们党不是单纯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想信念,而 是以获得砸碎旧世界开创新世界这一伟大实践的成功为旨 归;
把最广泛的群众动员进来参与到这一伟大事业之中,这 个伟大事业是中国民众自己的事业,是关涉美好生活的事业, 通过有效的传播工作,使群众充分理解和接受这一事业,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断“探索更好的证明方式和更好地 使群众接受其证明方式的过程”①。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 人通过“革命”“改造”“建设”“创新”“现代化”等语 境成功地实现了群众的阶级意识、革命意识、创新意识、现 代化意识的养成。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使人民大众在中国语境下认知、 认同、接受马克思主义,不断形成面向革命、新生活、社会 的新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理 论教育主要立足于农村,运用革命话语形成激发革命热情和 斗志的文化语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要砸碎一个旧世界的实 践精神。新中国成立后,党作为领导力量紧紧围绕社会主义 改造及建设的政治话语,形成了焕发革命和建设热情的文化 语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不仅要破坏旧世界,更要建立新世 界的精神实质,成为这个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在文 化语境。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中, 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话 语,形成了在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文化语境,达成全民共识,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之间内在逻辑 关系的实践精神,这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在文化 语境。从实践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 的坚持和发展,基于对中国优秀民族文化最深层的自信和创 新,基于中国共产党人最坚定的理想信念,更是基于面对现实、未来、世界的一种理性文化选择。实践证明了这一抉择 的科学性、正确性、合理性。这是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 教育发展的内在依据,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文化 语境。

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过程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的文化语境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 的实践旨趣与中国社会“变法图强”的现实需要之间,形成 了内在的文化心理契合,是一种理性文化选择,选择马克思 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及文化语境生成的前提。二是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文化理路为马克思主义的现实阐释 及有效传播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语境,呈现出中国社会生活的 文化精神气质。这种文化语境关注中国命运,展现中国文化, 是承载历史、涵盖现实、昭示未来的独特形态。三是理论掌 握群众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要求,也是其构成文 化语境的内在规定,呈现出文化语境的特殊性。这种文化语 境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生成的,体现了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从理论自觉到实践自觉再到群众自觉的发展脉 络。

从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的文化积淀上看,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以主题凸显的方式构成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文 化语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从特质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 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②因此,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还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 需要,这种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文化张力, 必然是以一种文化时空彰显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文 化语境。

从精神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由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 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 力探索取得的”“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 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 和牺牲”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的历 程共命运。

从实践上看,“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 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 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 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是游离于 中国文化的现实演进之外,而是在观照中国社会实践的理论 视野中表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层敬意和实践解读。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是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世界视野、时代 价值和实践本质于一体的当代中国文化写真,包含着处于现 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文化主题的深层意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 教育文化语境的实践性体现。二、澄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四种语境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当代中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 展,同时,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复杂情况和困境,各种文化 语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各种挑战。任何消解马克思 主义理论教育内在规定的观念,都必须在当代中国“新的实 践和新的发展”中从理论和实践上予以澄清。

首先,学术化的专业语境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的误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文化语境是与马克思主义在 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的重要地位直接相关的,是伴随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实践形成的,是自觉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探索中建构的。在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中, 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学术化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为党的理论宣传输送了大批理论人才,夯实了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理论研究基础。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出现了 简单化的“教科书形态”,以及由于追求回归经典而形成的 教条化“文本范式”,产生了“以马解马”或“以西解马” 的“学术抑郁”和“学术孤岛”,形成了“理论神话”“政 治泛化”“思潮消解”的语境。这些语境往往沉浸于某种思 想和理论的解释力,忽略了任何思想和理论都有其产生的现 实条件与特定的文化历史语境这个前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 育如果抽离了现实中国的广阔空间,清寂的学术话语与火热 的现实生活相分离,只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丧失实践的解释 力度和科学力量。其次,市场经济的物化语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 冲击。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 容之一,并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得到深化。市场经济的原则, 如公平原则、交换原则、等价原则、竞争原则、信用原则等 逐渐渗透于民众生活中。在使社会生活呈现活力的同时,市 场经济的负向作用也开始发酵。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个人 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并 以一种文化样态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由市场经济活动(包括 商品意识、价值规律、交换关系及活动规范)所蕴涵和培育 的经济意识,如价值、竞争、利润、利益、交换、金钱、效 率、公平观念等无不呈现出一种经济文化语境,它既是孕育 现代文明的基础,又是隐含现代危机的根源,使当前马克思 主义理论教育的难度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仅越来越 成为专业领域和教育系统的事情,并且马克思主义的专业教 育和课程教学也不得不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 只有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支撑,以马克思主义为文化语境, 才能在现实中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真正价值,减少市 场经济负面效应给社会及个人生活带来的困扰。

再次,社会思潮的多元语境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 育的干扰。近年来,中国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目前, 在理论界引起极大关注的是“非意识形态化”“普世价值观” “西方宪政思潮”“当代自由主义思潮”。这些思潮的显著 特点是以西方文化价值观为基础,向中国输出以西方文化为语境的价值观念,冲击中国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这些 社会思潮及其文化语境具有如下危害:一是以西方文化价值 取向为基点的意识形态性语境,宣扬代表资本主义世界文明 的观念。二是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的针对性语境, 这些语境大肆攻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在精神上 动摇社会主义信念。三是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传播的潜透性。

这些社会思潮借中西文化科技交往密切,互联网传播等机会, 进行广泛渗透,尤其是一些基金会、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 信托基金以及科技协会等以各种援助之名实施操控,扰乱人 们的思想,致使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极其尖锐复杂。这 种社会思潮所呈现的西方价值理念及其文化语境,极大地干 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一元文化语境。四是多元文化语 境的空间扩散性。当前,这些社会思潮以“全球化”“现代 化”“发展创新”等文化语境,对我国知识界、学校等形成 多层渗透,具有极大的迷惑性、诱惑性,严重干扰了中国国 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建设,更为重要的是,它破坏了马克 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群众基础,干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 文化环境,涣散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体意识,动摇马 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坚力量。

最后,评价“中国道路”的西方语境对当代马克思主 义理论教育的挑战。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理论与实 践成就的最大标志,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引 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向中国学习发展经验,国际学界开始聚焦中国。在赞誉和研究中,也出现 了许多不协调的声音,尤其是西方学者对中国道路的评论, 具体有:“中国特色资本主义”论,“后社会主义”发展论 ⑤,“第三条道路”论⑥,经济发展道路论⑦,市场社会主 义论⑧等。

上述种种观点,都是西方学者用西方文化语境对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谬谈,在思想上具有极大的迷惑性,动摇了 一些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尤其给当代马克思 主义理论教育带来了诸多理论冲击。在现实发展中,我们只 有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凸显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文 化语境,才能从根本上对这些观点进行有力的批判与澄清。

三、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文化语境的主题与路径 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语境中,马克思主义理论 教育是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实践视野中开启中国马克思主义 当代理路的,从其历史高度和现实力度上阐明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以科学社会主义的文化理路考量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 实践逻辑,展现中国道路所蕴含时代精神的文化语境。这种 语境不仅努力呈现当代中国的文化价值坐标和世界视野,而 且更能审视当代中国所面临的问题,自觉解析各种文化语境 的困扰,梳理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现实阐释的文化语 境。

第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 论教育的内在文化语境。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文化语境就是自觉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直接联系在一起 的,只有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阐释中才能实现“理论彻 底”,实现真理与历史、真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这不仅是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学理根据和现实价值,更是凸显当代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文化语境的必要性之所在。

第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自觉地坚持用中国文 化语境解释世界与改变中国的根本旨趣。近现代中国是在 “迎着”西方文化的历史逻辑,甄别各种西方社会思潮的话 语中,开辟出与中国文化精髓相连的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 理论教育就是通过内在文化语境回应西方学者对中国的各 种攻击,自觉捕捉发展主题的。

第三,面向中国问题形成具有自主能力的解释原则:
文化历史原则、社会实践原则和群众基础原则。这三大原则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人的思维框架下与中国传统思想 文化和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人在认识、理解 和接受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生成的文化能力。大众一旦形成这 种能力,就会在社会实践中自觉坚守,从而以信念的形式成 为中国道路的守卫者。理论何以支撑“道路”,在于理论在 实践中转化为群众自觉行动的力量,而任何自觉行动都依赖 于把理论通过某种教育转化为群众的内在意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就是人民大众最为现实具体的生活实践,以此为文化 语境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时代魅力和话语张力,才能以更 加灵活的方式解释具体而复杂的问题,才能使大众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形成解释世界的能力和改变中国的 力量。

正是这种内在特质,使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 中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 性质与功能。也正是通过这种文化语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 质的确认,不仅把马克思主义同各种西方社会思潮和非马克 思主义区别开来,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经典社会主义、 “后现代社会主义”及现代西方文化语境区别开来。我们强 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文化语境,并不否认马克思主义同 其他社会思潮在历史和逻辑上的联系,也不否认中国社会主 义与西方资本主义在实践和途径上的互动,正是由于有各种 社会思潮作为历史和逻辑的参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在 比较中走出正确的道路,彰显独特魅力。所以,不认真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文化语境及内在特质,就会一味站在 其他派别和西方文化的立场上,用非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原则 去阐释马克思主义,注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从而模糊 马克思主义同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最终曲解马克思主义的 核心价值观念和总体性质,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意义 和实践功能。

如上所述,我们应当用如下三种主要方式强化马克思 主义理论教育的文化语境。

首先,探索研究范式的创新转换。以文化语境为范式 转换立足点,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这一源头中形成面向大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当代新范式,在研究创新中要 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立足于国家意识形态的创新趋向, 凸显意识形态的当代特征;
二是以鲜明的历史视阈,把马克 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不断发展的思想体系;
三是以社会实践 的文化转向,在理论创新的阐释中还原“理解世界”与“改 变中国”的相互激发;
四是重视中西文化对话,在当代语境 中解答时代的重大问题,进而阐发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成为创新研究的一种范式;
五是以问题带动创新反思,打破 以往的范式壁垒和专业界限,通过来自实践的问题研究把现 实问题转换为理论问题,不断超越学科局限而创新范式;
六 是把文化语境作为关联场域的解释系统,对历史语境、实践 语境、中国语境进行协调,在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解答中, 形成阐释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研究范式。

其次,寻求教育内容的中国语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 育内容的中国语境所形成的基本逻辑主要包括几个重要环 节:(1)核心环节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活在当下的真理, 是内涵历史、现实和未来的重要思想基础,具有“切中时代 现实”的理论穿透力和实践影响力,中国文化的当代特质只 有与马克思主义相联系才能讲清楚。(2)主题环节的中国具 体实践一直是理论教育的主场要求,理论教育的主要任务既 不在于对学术史的梳理,也不在于建构理论范式的演进,而 在于以理论内在的精神唤醒参与社会实践的勇气,自觉深入 到当代中国的改革实践中。(3)反思环节是以自觉的理论勇气来反思马克思主义遇到的各种挑战,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遇到的种种误读和歪曲,打造理论真工夫。以理论的彻底 性建构完备系统的教育内容,由此获得回应各种挑战最有效 的解释力。(4)关键环节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由“革 命话语”“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向植根于社会生活实践 的民族话语、日常话语、大众话语转化。

最后,凸显主体自觉的实践旨趣。从“改革开放是一 场深刻革命”的中国实践要求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 文化语境一定要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张力。这就决 定了广大学者的主体自觉是奠定在这种实践旨趣上的学术 追求:一是主体在知识结构上,把文本知识、意识形态知识、 文化价值知识自觉地进行有效建构,为新的研究视阈进行学 理铺垫;
二是主体在价值系统上,自觉地实现由马克思主义 的科学理性向科学理性与实践理性相结合的学术转换;
三是 主体在资源汇通上,致力于在中国实践基础上汇通中国传统 文化资源、西方文化思想资源、马克思主义思想资源,以丰 富的思想资源“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行”,建构马 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形态;
四是主体在实践能力上强调自 觉的创新意识,通过为马克思主义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范式, 以及理论反思切入中国社会现实,发挥思想改变世界的力 量;
五是主体在教育话语上自觉实现理论方式的话语与根植 实践的话语、学术类型的话语与生动的生活话语的结合和转 换。注释:
①王南湜、侯振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双重 逻辑及其意蕴》,《哲学研究》2014年第9期。

②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4页。

③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2、3页。

④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5页。

⑤苑洁主编:《后社会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 社,2007年,第43页。

⑥[美]彼得·诺兰(Peter Nolan):《处在十字路口的 中国》,吕增奎摘译,《中国经济与商业研究》2005年第1 期。

⑦参见Susan L.Shirk,The Political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Berkeley,L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 ⑧[美]戴维·哈维:《新自由主义和阶级力量的复辟/ 重建》,吴子枫译,《经济管理文摘》200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