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内容篇一:董遇“三余”时间 东汉末年,有一个人名叫董遇,他从小喜欢学习。不管走到哪里,他 身上总是带着书,一有时间就坐下来学习。后来,董遇成了大学者。有人问董遇:“你是怎么读书的”董遇回答:“我遇到读不懂的书,就 反复地看,反复地读。”这个人反问:“反复读一本书,哪有那么多时间呢” 董遇说:“那就利用‘三余’的时间。” 这个人好奇地问:“什么是‘三余’的时间” 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剩余,夜晚是白天的剩余,下雨天是晴天的 剩余。只要用好了这‘三余’时间,就有时间读书了。”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可见,时间对于我们 来说是尤其珍贵,而如何有效利用时间来进行学习,是我们每个人需要认真对待 的问题。董遇“三余”时间,充分体现了他善于学习和善于利用时间的方法。服刑 人员不妨借鉴其方法,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文化知识,同时需要记住的是,学 习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只有这样,你才能有所收获。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内容篇二:孔子“三十而立” 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父亲死得早,家里很穷困。孔子的母亲带 着他,靠给人洗衣服、做针线维持生活。而孔子从小就勤奋好学, 他一边干活,一边学习,读了很多诗书,并学会了各个国家的礼仪。
随着孔子的学问越来越深,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慢慢地有许多人来 向他求教学习。在孔子30岁那年,他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塾。只要是诚心 来学习的人,不分贵贱,孔子都用心教导。
由于孔子知识渊博,而且课也讲得好,所以他的弟子越来越多,他的 私塾最终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支持。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将人的一生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并 阐明了各个阶段该做什么事和懂得哪些道理。三十而立的意思是人到了三十岁这 个年龄,就应该承载起社会责任并立足社会。这个故事告诉服刑人员:勤奋好学 是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一种品德,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是经过勤学苦练才逐步 走向成功的。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内容篇三:魏照拜师 郭泰是东汉时期的大学者,他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当时有很多人向 他求教。有一个叫魏照的年青人,也拜郭泰为师。在向郭泰讨教几次之后,他就 把行李也搬了过来,要住在郭泰的家里。郭泰很奇怪,就问他:“别人都是早上 来晚上走,你为什么要住在我这里”魏照诚恳地说:“我很佩服您的学识和为人。
现在有知识的老师很容易找,但能传授做人道理的却不多。而您正是这样的人, 所以我希望能时刻伴随您的左右,朝夕学习。”郭泰听了很受感动,就留下了魏 照,从此更加用心地教导他。后来,魏照也成为了大学者。
我们除了要虚心学习文化知识外,还要悉心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做 一个真正品学兼优的人。魏照拜师的目的,不正是为了德学兼备、完善自我吗在 如今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中,要想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就要学会做人做事之道。
成功的机会是均等的,只要找到了为人处世的方式,才能使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内容篇四:沈括上山看桃花 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他从小就喜欢学习,喜欢思考。
有一次,他读白居易的诗。当读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时,他感 到不可理解: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谢了,山上的桃花才刚刚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 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天气还有些冷。沈括 几经寻找后,终于发现了几处桃林,满树的桃花开得正艳。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 下要低,因此花期才比山下来得迟。
正是凭着这种求索精神,沈括后来写出了我国古代著名的百科全书 ——《梦溪笔谈》。
沈括为了解开疑惑,毅然决定实地考察,正是凭着这种认真求索的精 神,他不仅得到了正确的答案,并且后来成为了北宋时著名的科学家。服刑人员 在学习中一样会遇到许多不明白的地方,应该像沈括那样认真执著,付诸实践,才能彻底地解开迷惑,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