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只有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下功夫,有所做为,才能让 历史教学成为素质教育的真正载体,才能使学生全面、健康、 和谐发展。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 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 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 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这说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 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呢? 下面谈一谈自己的 做法。
1.阅读能力 学生的阅读能力直接影响着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对知 识记忆的巩固。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 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做符号,对难懂的字、词、名词术语可 以问老师,也可以借助工具书或上网查询。同时列出提纲,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边读边理解,最后得出结论。然后由 老师精讲,指出学生在某一问题上存在的问题。
按照教师列出的提纲回答问题,这只是培养阅读能力的 低层次阶段。更高层次的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自己发现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过程需较长时间的培养和锻炼。其 次,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课外历史读物,开拓学生视野和思路,增加他们的理论知识。在实际运用中根据单元教学内 容需要向学生提供一些书目,如《中华五千年》及一些白话 文的历史典籍等。
2.表达能力 主要包括口头表达,书面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回答问 题时要声音响亮,口齿清晰;
叙述事件时要情节连贯,有头 有尾,使人听得明白;
分析问题时,逻辑清楚,抓住要领。
其次,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如讲故事前,先让学生写 发言提纲,然后指导学生写一写历史小论文。经过一段时间 的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3.识图能力 学生有较强的识图能力,就会比较容易理解抽象的历史 概念,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首先,指导学生识别方位,弄懂图例和各种符号的含义。
然后明确地图内容要点,掌握读图的一般步骤。
在讲张骞出使西域这部分内容时,指导学生观察《张骞 出使西域路线图》,使学生掌握“西域”的空间概念,从而 进一步认识到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
另外,经常布置一些地图作业,用好历史地图填图册, 指导学生绘制地图。
通过这些方法,不仅学生的识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也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在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鉴赏能力 我国的文学艺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从诗经到楚辞, 到汉赋,到唐诗,到宋词,直至明清小说都反映了当时政治、 经济、文化等生活。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鉴赏这些文学作品有 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更深层次的理解。
例如: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大量的诗, 深刻地反映了那个复杂动荡的历史时期,后人称他的诗为 “诗史”。在失意和贫困中,他看到了朝政的黑暗,体会到 人民的生活的痛苦、这一时期,他写下不少深刻反映社会矛 盾的诗歌,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深刻反映 贫富对立社会现实,流传千古名句。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 带着全家走在难民的行列中,他看到战乱的苦楚。他写出如 “三吏”,“三别”等不朽诗篇。安史之乱后,唐军收复河 南河北,他欣喜若狂,写出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把自 己的命运与国家命运融为一体。因此他的诗,形成了气魄雄 浑,沉郁悲怆,语言锤炼,凝重的特点,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指导学生对这些诗进行赏析,不仅使学生对唐朝由盛转 衰这一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而且鉴赏能 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5.记忆能力 良好的记忆力是获得扎实知识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逐步教会学生一些记忆方法。
5.1 歌谣记忆法。在教学过程中,把某一历史事件 的本质或全貌的要经过浓缩编成歌谣,合辙押韵以引起学生 的记忆兴趣,学生念熟了也就把内容记住了。还可以帮助学 生自己编歌谣记忆历史知识,以达到理解和巩固之目的。
5.2 对比记忆法。比较同类事件,同时指出其不同 处,使学生通过联想易于记忆,又使不同之处免于混淆。
如,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异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 较。相似点:
(1)爆发原因 (2)都形成两大对立集团。
(3)德国都是战争发动国之一。
(4)结局都以德国失败而告终。
不同点:
(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第二次世界大 战前期为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后期演变为反法西斯战争。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亚则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除此 之外,还有点面联想法,方位记忆法,理解记忆法等。
6.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初中阶段能力培养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 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逐步指导学生把历史现象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对历史现象做出客观的全面的认识。以此来培养学生分析、 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能力。使学生能辩证的思 考问题,从而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做出实事求是的剖析和 评价。
讲“隋朝大运河”这部分内容时,首先引导学生分析隋 炀帝开凿大运河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其在全国的统治, 同时也有乘龙舟游江南的目的。由于短期内役使大量劳力, 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百姓不堪负担,终于导致大规模弄 民起义,从而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但从客观上看,首先,大运河的完成体现了我国古代劳 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千百年来饮誉世界。
其次,大运河的作用远远超出了隋炀帝狭隘的目的。此 后,它贯通南北,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剖析,使学生认清了开凿大运河的利 弊,初步形成了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历史人物 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在提高学生的综 合能力方面下功夫,有所做为,才能让历史教学成为素质教 育的真正载体,才能使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