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英语教学语域意识培养|如何培养四个意识

商务英语教学语域意识培养

商务英语教学语域意识培养 1语域理论对商务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正由于组成商务英语语篇的三种情景因素有其独特性, 出现在商务类语篇中的词汇和语言结构的意义也会发现变 化。所以,虽然英语专业的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基础,掌握 了大量的词汇,但这并不能保证能够准确地阅读和翻译商务 类的英语语篇。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表明,学生在阅读和翻 译商务英语语篇时,通常会根据词汇和句子在日常生活中的 普遍含义确定其所指意义,而不考虑语篇所处的情境因素, 因而对语篇的意义作出误断。因此,在商务英语教学的过程 中,运用语域理论,确立学生的语域意识,帮助学生判断语 篇的情景特征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

2商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商务背景知识匮乏 商务文本中大量使用专业术语,学生在面对商务写作或 翻译任务时往往机械地查阅字典,以确定这些术语的含义。

但根据语域理论,语言的意义会随着其使用的场景变化而变 化。其结果便是写作中对术语的误用或误译。比如, “negotiation”一词的所指意义一般为“谈判”或“磋商”, 但在国际贸易活动之一语境中,该词的准确含义应为“议付”。

再比如“settlement”一词,其基本含义应为“解决”,但 在国际金融活动这一场景中,其含义应为“结算”。

2.2学生不能准确把握商务文本风格商务文本大体可归为莱斯所谓的“信息性文本”,其主 要功能是信息的传递。但如果对语言风格的把握不准,则会 影响信息接受的效果。“在语言交际中语言运用是否得体, 在某些时候比语言运用是否正确意义更大……错误的语域 造成的语言运用不得体却可能使交际的对方不悦,从而导致 交际的失败”(张沉香,2006)。学生在课堂练习中往往无 法准确把握商务文本的风格,导致交际效果事与愿违。

2.3学生的书面表达往往偏口语化 在商务实践中,实务英语语篇在词汇和句式上正逐渐向 口语化靠拢,以简单、直接地进行商务交往。但是商务英语 作为特殊的语言变体,仍然有其严谨的结构和独特的词汇选 择。但在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使用其最熟悉的词汇 和语法结构行文,其结果是语篇呈现出口语化的倾向,无法 体现商务英语语篇的特点,满足不了服务商务实践的要求。

3语域理论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3.1培养学生对商务语篇题材的敏感性 英语专业的学生缺乏商务知识的积累,从而造成在写作 或翻译英语商务语篇时感到束手无策。那么,除了广泛传授 相关知识,教师还应注意培养学生对商务语篇题材的敏感性。

语场(fieldofdiscourse)包括了语言交际的题材 (sub-jectmatter)和内容。在商务交际这一大的语场中, 包括了多种题材,如商务合同、广告、外贸函电、商务报告 等。且不同题材的语言特点和风格要求极不相同。比如,商务合同用语严格、规范、准确、正式,而商业广告的语言风 格则强调诱导性,用词简单醒目。所以,考虑到不同商务文 体的差异,在课堂上通过集中讲解语法结构和商务词汇的教 学方法是不切实际的。笔者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培 养学生对商务语篇题材的敏感性,要求和鼓励学生通过各种 方式去确定特定商务术语的准确含义。可以采取的方式包括 要求学生课前收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帮助学生形成预 设知识;
展开课堂讨论,教师可以就某个商务术语给出若干 定义,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情境确定其正解的含义。与此同时, 教师应该利用自身条件尽可能多地收集各种真实的商务文 本素材,并建立一个完善全面的商务文本语料库,通过总结 不同类型商务文体的语言特征,帮助发展学生辨识并了解不 同商务文本类型的差异。

3.2强化学生的读者意识 3.3课堂中引入真实商务英语情境 语域理论认为语言和情境是相互联系,可以进行相互预 测。那么通过营造真实的商务英语情境,教师可以帮助学生 通过情境对所使用的语言(书面的或口头的)进行预判,并 使之成为习惯。教师营造真实的商务英语情境可以采用各种 不同的手段,如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国际谈判的视频资料;

在课堂上引入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就案例进行分组讨论并口 头陈述,然后教师讲评;
组织商务英语推介比赛,要求学生 独立完成整个商务推介过程,教师给予指导等。在学生通过以上各种手段完成模拟商务交际活动后,教师应当根据语域 的三个变量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这些方式不 但强化了学生的商务意识和语域意识,也活跃了课堂氛围, 丰富了教学内容,在商务英语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 果。

4结语 语言是交际的,商务话语尤其如此。而在交际的过程中, 往往需要根据交际者的不同和交际情境的不同而在不同的 语域中切换。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必须熟悉商务话语的语域, 能对之进行准确定位,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词汇,句式和语气 语态,从而成功地实现交际目的。因此,笔者认为,语域理 论在商务英语教学的实践中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