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建筑更新改造,场所精神的传承与创新|高校文化传承

高校教学建筑更新改造 场所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高校教学建筑更新改造 场所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高校的场所精神受到校园历史文化、校园地域环境、空 间的开放交流、多元共生多个方面的影响。我们从教学建筑 改造的具体界面与空间的大框架分析场所精神的塑造,从表 象到深层的递进分析,来阐述多种因素影响下的场所精神塑 造。

摘 要:
场所精神;
界面表层;
空间深层 一、高校校园场所精神 校园不仅可以满足师生需要的物质产品,还可以满足师 生需要的精神产品,无论是校园中的建筑,还是各种园林景 观,都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和美学个性。校园按照美学规律 造型,积淀了审美感受,物化了精神体验。高校场所精神的 形成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形成的,而是需要特定的群体在一段 相当长的时间内通过共同的生活学习来确定的。良好的、赋 予场所精神的校园环境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丰富,无论是中国 的书院建筑布局传统,还是欧美大学红砖合院建筑传统,都 是人和时空互动的历史产物,民主开放的文化精神和场所记 忆是校园永远的瑰宝。

二、界面表层更新中场所精神的传达 建筑界面不仅是限定空间的围合面,还是空间体量和外 部形态的直观表达。单独界面是不存在的,界面在建筑实体 与空间统一中存在。建筑的界面表层是建筑被人感知的最基本、最直接的表现方式。研究场所精神在教学建筑界面表层 更新中的表达,就要明确场所精神塑造的方式和方法,以便 为教学建筑更新改造提供具有可借鉴性的建议,完善场所精 神的理论与建筑更新改造实践研究体系。场所精神在教学建 筑界面表层更新中的表达及其塑造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面进行分析。

1. 界面的质感 质感是指视觉或者触觉对不同物态特质的感受,在建筑 改造中则把不同物象用不同技巧所表现出来的真实感称之 为质感。质感分为天然质感与人工质感,前者是物质表面的 自然特征,后者是经过人工处理的表现感觉。质感的不同给 人的感觉也会不同。因此,材料是反映质感的关键因素,不 同的质感展现出的场所类型也不相同,从而又产生了不同的 场所精神。

材料是受自然环境及自身性能的影响,在不同的气候环 境及地理环境中产生不同的建筑形式,可以满足人们最基本 的功能需求,同时产生具有特性的地域风格。更新改造中对 材料的运用一定要考虑建筑所处的环境及气候,延续、传承 及创新建筑的地域文化。通过对材料质感的运用,展现不同 特征的场所精神。

2. 界面的色彩 建筑更新改造中,对传统色彩的运用,使建筑具有了独 特的魅力。不仅要和建造中的自然环境,而且要与其周围校园传统建筑的色彩相协调。不同色彩构成的调子具有表达情 感的相对固定性,也能引起群体的情感共鸣。校园能给我们 带来特定的色彩知觉,表现校园整体色彩感的教学建筑,若 不能与传统校园的色彩基调相协调,就不会形成具有地域色 彩的校园意象。在对教学建筑实施更新改造中,必须遵循校 园文脉,对校园传统色彩给与尊重。

3. 界面的层次 建筑的墙面,就其功能来说,主要起到维护空间,绝大 多数是单层的。但由于一些特殊原因,设计者从艺术角度出 发,保留历史阶段在建筑上所形成的痕迹,而采用“双层表 皮”结构—双层墙体结构。一层是原有建筑的真正围护体系, 另一层是更新改造后的附加层。这样就使更新部分与原有建 筑脱离,对其依赖程度很小。

三、空间深层更新中场所精神的营造 在教学建筑空间深层改造中强调场所精神的历史文化 性、地域性、开放性、共生性,也与我们对高校教学建筑更 新改造的价值不谋而合。教学建筑空间的更新改造能够帮助 解决历史文化问题,缓解校园情感危机以及经济危机,使我 们解决人、建筑、校园环境之间的矛盾,校园历史与现实境 况,创新与继承的问题。

因此在高校教学建筑中,关于空间深层更新中场所精神 营造的研究,是极其重要的方面。以下我们从教学建筑空间 深层的几种类型来分析场所精神的塑造方式。1. 传承呼应 原有教学建筑扩建部分在空间上要体现原建筑的场所 精神,这里就包括继承原有建筑的空间特性,对原有建筑的 纪念性进行延续。空间环境可以转化到场所并折射出场所精 神,而特定的场所精神又可以反过来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

对原有教学建筑中场所精神的继承要充分考虑其中的使用 者,场所内涵和意义会因人,因事,因地,因时而不同。

2. 肌理解析 在传统场所精神塑造时,总有一些奇特的改造做法,对 其细节品味,总会让我们产生很强的共鸣感。在文化多样性、 空间多元性、各种理念共存的时代,建筑师的设计风格影响 了建筑改造与场所建构。对教学建筑的校园历史文化性表达 也同样如此,通过解构主义手法对校园教学建筑的场地肌理 进行再生,使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得到传承。

3. 路径重组 场所精神在空间中的塑造可以通过原有建筑的改造,对 原有建筑的流线进行重新组织,创造出多种自由的、避免重 复的体验路径,从而提供出多样性活动发生的潜在途径和可 能性。通过改造后不同的路径体验,对场所产生不同的认同 感,从而使原有的场所内涵发生转变,场所精神得到创新。

4. 开放性延伸 高等校园经过了长时间的文化积累,具有了尺度宜人的 空间环境及浓厚的人情味,充满了多姿多彩的校园公共生活气氛。人情味和多姿多彩的生活内涵式校园环境孕育了具有 吸引力的场所精神。在场所精神引导下,交往活动在广度和 深度上都到了延伸,更加强了场所与师生的联系,丰富了校 园场所内涵。二者相互影响,促进了高校时代发展需求与历 史文化的融合,使校园场所精神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自我发 展的可能性。

四、结语 从高校教学建筑更新改造的出发点和手段分析,现有的 大部分更新改造实践是在传承校园场所精神,维系校园文脉 连续性。但是在继承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考虑时代的需求, 使历史与时代相交融,这样才能做到让校园的场所精神得到 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曲俊义,郭卫兵.旧建筑之未来[J].北京:建筑学 报,2006.02 [2] 丁沃沃.新老建筑的协调与共生[J].上海:时代建 筑,2000.03 [3] 郭苏明,夏兵.场所精神的延续—由高校传统校区 更新谈起[J].杭州:建筑与文化,2008.04 [4] 王建国.山水相依清雅素裹—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建 筑印象[J].上海:时代建筑,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