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朱自清的经典散文集欣赏
推荐朱自清的经典散文集欣赏 推荐朱自清的经典散文集欣赏篇一:背影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 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 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 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 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 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 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 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 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 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 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 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 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 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 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 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 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 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 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 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 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 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 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 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 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 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 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 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 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 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 他相见! 1925年10月在北京。
推荐朱自清的经典散文集欣赏篇二: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 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 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 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 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 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 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 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 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 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 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 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 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 着蓑,戴着笠的。
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 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 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 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推荐朱自清的经典散文集欣赏篇三:航船中的文明 第一次乘夜航船,从绍兴府桥到西兴渡口。绍兴到西兴本有汽油船。
我因急于来杭,又因年来逐逐于火车轮船之中,也想“回到”航船里,领略先代生 活的异样的趣味;所以不顾亲戚们的坚留和劝说(他们说航船里是很苦的),毅然决 然的于下午六时左右下了船。
有了“物质文明”的汽油船,却又有“精神文明”的航船,使我们徘徊其 间,左右顾而乐之,真是二十世纪中国人的幸福了!航船中的乘客大都是小商人;
两个军弁是例外。满船没有一个士大夫;我区区或者可充个数儿,——因为我曾 读过几年书,又忝为大夫之后——但也是例外之例外!真的,那班士大夫到哪里 去了呢这不消说得,都到了轮船里去了!士大夫虽也擎着大旗拥护精神文明,但 千虑不免一失,竟为那物质文明的孙儿,满身洋油气的小顽意儿骗得定定的,忍 心害理的撇了那老相好。
于是航船虽然照常行驶,而光彩已减少许多!这确是一件可以慨叹的 事;而“国粹将亡”的呼声,似也不是徒然的了。呜呼,是谁之咎欤既然来到这“精 神文明”的航船里,正可将船里的精神文明考察一番,才不虚此一行。但从那里 下手呢这可有些为难,踌躇之间,恰好来了一个女人。——我说“来了”,仿佛亲 眼看见,而孰知不然;我知道她“来了”,是在听见她尖锐的语音的时候。至于她 的面貌,我至今还没有看见呢。这第一要怪我的近视眼,第二要怪那袭人的暮色, 第三要怪——哼——要怪那“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了。女人坐在前面,男人坐在后面;那女人离我至少有两丈远,所以便不可见其脸了。且慢,这样左怪右怪,“其 词若有憾焉”,你们或者猜想那女人怎样美呢。而孰知又大大的不然!我也曾“约 略的”看来,都是乡下的黄面婆而已。至于尖锐的语音,那是少年的妇女所常有 的,倒也不足为奇。然而这一次,那来了的女人的尖锐的语音竟致劳动区区的执 笔者,却又另有缘故。在那语音里,表示出对于航船里精神文明的抗议;她说,“男 人女人都是人!”她要坐到后面来,(因前面太挤,实无他故,合并声明,)而航船 里的“规矩”是不许的。
船家拦住她,她仗着她不是姑娘了,便老了脸皮,大着胆子,慢慢的 说了那句话。她随即坐在原处,而“批评家”的议论繁然了。一个船家在船沿上走 着,随便的说,“男人女人都是人,是的,不错。做秤钩的也是铁,做秤锤的也 是铁,做铁锚的也是铁,都是铁呀!”这一段批评大约十分巧妙,说出诸位“批评 家”所要说的,于是众喙都息,这便成了定论。至于那女人,事实上早已坐下了;“孤 掌难鸣”,或者她饱饫了诸位“批评家”的宏论,也不要鸣了罢。“是非之心”,虽 然“人皆有之”,而撑船经商者流,对于名教之大防,竟能剖辨得这样“详明”,也 着实亏他们了。中国毕竟是礼义之邦,文明之古国呀!——我悔不该乱怪那“男女 分坐”的精神文明了!“祸不单行”,凑巧又来了一个女人。她是带着男人来的。
——呀,带着男人!正是;所以才“祸不单行”呀!——说得满口好绍兴的杭州话,在 黑暗里隐隐露着一张白脸;带着五六分城市气。船家照他们的“规矩”,要将这一 对儿生刺刺的分开;男人不好意思做声,女的却抢着说,“我们是‘一堆生’①的!” 太亲热的字眼,竟在“规规矩矩的”航船里说了!于是船家命令的嚷道:“我们有我 们的规矩,不管你‘一堆生’不‘一堆生’的!“大家都微笑了。有的沉吟的说:“一堆 生的”有的惊奇的说:“一‘堆’生的!”有的嘲讽的说:“哼,一堆生的!”在这四面楚 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妇者,服也”,这原是她的本行呀。
只看她毫不置辩,毫不懊恼,还是若无其事的和人攀谈,便知她确乎 是“服也”了。这不能不感谢船家和乘客诸公“卫道”之功;而论功行赏,船家尤当首 屈一指。呜呼,可以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