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教育为新农村培训人才
乡镇教育为新农村培训人才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培养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民,是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任务,也是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要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胡锦涛总书记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必由之路。这是从教育的战略地位强调培养人才的重 要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 干意见明确指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 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 需要。”上述这些重要思想,为民办高等教育特别是独立学 院的办学指明了方向,我们应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落实中 央关于加强农村教育的精神,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自己的重 要任务。一、重视农民教育是党的一贯思想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 农民占人口绝对多数的国家,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必须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同农民的关系,认真解决好农民的利益问 题。这是一条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本规律。中国共产党正是 认识到了这规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邓 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都把解决农民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 重,制定和执行了极其正确的农村政策,也正是有了正确的 农村政策,我们党才依靠农民这一革命主力,取得了新民主 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取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毛泽东是我们党高度重视农民问 题的典范,始终把农民作为革命和建设的主力军。早在民主 革命时期就明确指出,忘记了农民,就没有中国的民主革命, 没有中国的民主革命,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也就没 有一切革命。正因为如此,毛泽东总是把教育农民作为革命 和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来解决。他在主办广州农民运动讲习 所期间,亲自讲授《中国农民问题》等课程。在北伐战争时 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湖南农民运动高潮,并亲自作了《湖 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领导广大农 民开展声势浩大的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时期,他 针对党内一些人不重视农民和农村的错误倾向,强调农民问 题的重要性,无产阶级只有和贫农、中农结成坚固的联盟, 才能领导革命到达胜利,否则是不可能的。党的七大毛泽东 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对农民问题作了全面论述,指 出农民是最广大的革命民主派,是中国工业市场的主体,中 国军队的来源,中国民主政治的主要力量和中国文化的主要 对象,如果不依靠农民群众的援助,革命就将一事无成。建 国前夕他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更把对农民的教育 提到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高度来认识,明确提出:“严重的 问题是教育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把农民看 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 础。他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通 过合作化,“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他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提出要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 关系。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指 出,要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 业同时并举。他通过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提出国民 经济必须以农业为基础,按农、轻、重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
正是由于党中央和毛泽东始终重视农民问题,加强对农民的 教育,注重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广大农民发生了前所 未有的巨大变化,今天仍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 力量。
二、陶行知“乡村教育”理念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启示如 果说毛泽东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社会主人这个更宏 观、更高的角度关心农民,充分估计到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 中的地位和伟大作用,高度重视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和农民 武装的必要性,从而提出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 众,在工作中要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一系列解 决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的话,中国现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先生则从微观上提出了乡村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行动步骤, 这对今天的新农村建设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陶行 知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积极推广“乡村教育”并把它作 为改造农村的出发点。他赴美留学回国后就成立了“中华平 民教育促进会”,倡导平民教育运动,开办平民学校。他深 感中国教育改造的重点在农村,积极投身农村调查研究,并 于1926年为《中华教育改进社》起草了《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提出“要筹集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 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他以“教育救国” 而奔走相告,奋斗一生。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是从科学 文化技术层面解决问题。虽然,他有美好的愿望,但在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根本没有实现美好愿望的环 境条件。今天,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城乡统筹,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有了充分发挥作 用的基本条件。如何借鉴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把教育 与党和国家的农村改革政策结合起来,认真研究陶行知的乡 村教育思想和理念,并作为借鉴是值得提倡的。陶行知的乡 村教育思想非常丰富。他从“教育的力量与别种力量不同之 点,就在教育的力量是能够达到个个民众的内心里头去的, 他能够使民众自己从‘心里’发出一种力量来自己团结”入 题,提出“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的重要思想。对此,他 作了深刻的论述:首先,他把乡村教育作为“改进社会最重 要之事业”。提出“本社的乡村教育政策是要乡村学校做改 造乡村的中心,乡村教育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他提出 的乡村教育培养目标为,“足迹所到的地方,一年能使学校 气象生动,二年能使社会信仰教育,三年能使科学农业著效, 四年能使村自治告成,五年能使活的教育普及,十年能使荒 山成林,废人生利。这种教师就是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 他认为“学校既是乡村的中心,教师便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
教师的人格影响于学生和乡村人民很大”。其次,他把办学同改造社会相结合。把办农村教育与提高农民素质、推广农 业技术等结合起来,使教育服务于社会,使教育承担起改造 社会的使命。认为“改造社会而不从办学入手,便不能改造 人的内心;
不能改造人的内心,便不是彻骨的改造社会。” 因此,他要求从事乡村教育的志士仁人要用深厚的感情,去 投入工作:“要把我们整个的心献给我们三万万四千万的农 民。我们要向着农民‘烧心香’,我们的心里要充满那农民 的甘苦,才配为农民服务,才配担负改造乡村生活的新使 命。”第三,积极建立乡村学校,躬行实践。陶行知筹建了 南京乡村师范学校,亲自担任校长。他的乡村教育学校被称 之为“改造中国乡村的试验机关”,起到了独特的示范作用。
第四,他的学校明确要求,报考者必须“愿与农民共甘苦, 有志增进农民生产力,发展农民自治力者”。第五,主张学 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了接近农民,陶行 知脱去西装,穿上草鞋,和师生同劳动、同生活,共同探索 中国教育的新路。他提出“生活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 己开荒,自己建茅屋,做什么事,就读什么书,还走出校门 参加村里的农协会和打倒土豪劣绅的斗争。第六,学校不仅 是教育机关,而要承担起改造农村的任务。他成立的民众学 校,是“改造农村生活的中心”。他为农民提供健康积极的 休闲娱乐场所,摆脱赌博、吸毒等陋习。他创办医院,给附 近地区农民免费看病,进行卫生科学的普及宣传教育。他成立农村剧社,由师生自编自演节目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
他成立“联村自卫团”,将农民组织起来,开展防匪防盗等 自卫活动,并培养农民的团结战斗精神等等。总之,农民需 要什么,就教什么。第七,树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 草去”的精神。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紧密结合农村实际, 不是“为教育而教育,与社会需要完全脱节”的老路子,而 是把为乡村建设培养应用人材,作为办学的基本出发点来解 决农村人才奇缺的问题,倡导教师的奉献精神和服务精神。
第八,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主张“教学做合一”。把培养能够 吃苦耐劳、自己动手解决生计问题作为人才培养的目的。他 主张“拔茅草,搬石块,自己的学校自己开。互相教导,互 相信赖,读书不做书呆。分析过去,抓住现在,创造将来。” 他提倡“小先生制”,对普及教育和扫除文盲发挥了巨大作 用。陶行知的以上教育思想和理念,对今天的民办教育仍然 有极其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借鉴陶行知的乡村教育理念,科学定位独立学院的 发展方向如何定位独立学院的办学方向,这是众多独立学院 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教育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 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阵地。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 略部署,为培养农村人才提出了一项具有战略意义和深远实 践意义的任务,为民办高等教育指明了方向。民办高等教育 面向农村这块广阔的天地,应该是大有作为的。第一,中国 的高等教育涉及众多社会领域和行业,唯独对全面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方面,还没有一所完 整意义上的农民大学。我国社会的现状又是农民占主体。中 国近代以来,农村人口占70%的比例仍然没有变。如果把进 城务工的农民都算作城市人口,现在居住在农村的至少还有 50%,大约七亿人口。在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今 天,借鉴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和理念,抓住农村人才需求 量大,应用型人才奇缺的现实,无疑为独立学院的发展提供 了更加广阔的空间。第二,根据独立学院的自身特点,面向 农村应是最佳选择。独立学院是近十年以来,为弥补教育资 源不足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育机构。它充分利用社会资 源,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独立的校园、独立的师资力量。
它利用名校的品牌效应、母体学校的无形资源和管理模式迅 速发展,是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但是,它也有许多不 容忽视的问题。独立学院大多数具有复制母体学校的特征, 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资金不雄厚、专业设置雷同、利益至 上趋向突出等众多问题。由于独立学院介于普通高校(二本) 和职业技术学院的中间层次,如何认识独立学院的定位,还 没有统一的认识。普通高校是培养通用人才的学校,它的发 展空间已经不大了,毕业后找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教育与 社会需要脱节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毕业的学生很难找到满意 的工作。这些学校毕业的学生,虽然愿意到基层去工作,但 所学非所用。他们没有在农村生活的经验,也没有学到“三 农”需要的知识,做不了农村基层工作。职业技术学院是培养企事业单位技术工人的学校。现在这些学校的发展势头很 好,学生还未毕业,用人单位就抢聘一空,而且月薪不低, 有的每月高达四五千元,甚至更高。这说明这些学院的人才 培养定位科学,�M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了我国经济 发展的需求。第三,独立学院选择“三农”问题作为自己的 发展方向,这是高等教育分工的必然。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 发展,都有自己的定位。重点大学是培养高、精、尖人才的 摇篮,普通高校是培养社会通用人才的场所,职业技术学院 是培养技术工人和技师的阵地,唯独独立学院没有自己的定 位。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央加 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面向农村这块人才大市场,充分利 用国家的惠农政策,独立学院的发展空间将会越来越大,为 社会服务、为农村服务更直接。农村需要的人才量大、类别 多。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实用技术人才 和新型农民,都需要有大量的教育机构来培养。据2003年的 资料,全国有1642个县(自治县、旗、自治旗、特区和林区), 如果平均每个县每年需要300名农村人才,全国的需要量高 达49.26万人。如此巨大的人才需求,即便把全国三百多所 独立学院都动员起来用于培养农村人才,这也是一个非常庞 大而又十分艰巨的任务,�M足不了农村的人才需要。相反, 如果独立学院也同普通高校一样,把眼睛盯着城市,放在通 用人才上,一方面竞争不赢普通高校,另一方面也失去了自 己的优势和特点,更办不出新的特色,也就没有自己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因此,独立学院的发展方向应面向农村,同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联系,相衔接。第四,党和国家对农村 人才的重视,社会对农村人才的呼吁,独立学院的培养方向 大有作为。毛泽东指出: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主要是工人阶 级、农民阶级的联盟。“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依 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工人阶级正是与农民结成了巩固的 工农联盟,才掌握了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建立了新中国,走 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要坚定不移 地依靠农民群众,这是由“三农”问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 定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 中,不断教育、引导、支持农民,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 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培养造就一代新型农民,才能推动农 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中央和各级地方党 委加快了培养农村人才的步伐,并取得了极其重大的成效。
有些地方提出了“处处有人才,人人可成才”的新人才观。
这一观念,一方面打破了身份、学历、资历的旧模式,破除 了人才等于大学生的老看法,树立起品德加知识加能力加业 绩等于人才的新思想,而且用更开阔的胸怀、开放的思路、 开明的政策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许 多农村公开面向社会招考选拔人才,让人才脱颖而出。他们 通过民主推荐、组织考核确认大批乡土人才;
根据知识、能 力、业绩、表现评选新型人才;
通过社会网络一切人才,逐 步形成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生动局面。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多方面大力培育农村人力资源,不断创新人才工 作方法,注重培育、开发、利用乡土人才资源,加大人才培 养工作力度,为提高农业生产力和促进农村生产发展提供人 才支撑。所有这些,为独立学院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 件和政策条件。
四、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思想,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农 民胡锦涛指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民族 素质竞争。教育对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具有基础性作用。优先发展教育、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 意义。”农村生产的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标志,农村生 产力是提升农业生产发展的关键,而人又是生产力中最活跃 的因素。因而,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需要培养大量的 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因此,独立学院要从更高角度来看待和 审视培养农村人才的重要性,科学制定农村人材培养方案, 切实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贡献。
首先,要更新观念,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思想。党中央作 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决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 “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新的基本途径。为“三农” 服务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国的农业、农村、 农民问题,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关键问题。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 的重大成就,都同高度重视和解决“三农”问题分不开的。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 中之重。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准确判断我国农村改革发展 的历史定位基础上,指出“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 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在这样 一个大好的环境条件下,民办高等教育应充分利用培养人才 的资源优势,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积极的贡献。其次, 要摸清农村人才需求底细,同地方政府合作培养人才。农村 需要什么人才,有的地方提出:要按照“农村青年人――科 技明白人――产业带头人――合格接班人”的思路培养人才 梯次。现在有些地方为解决人才奇缺的难题,在改善乡土人 才工作环境和创优人才工作策略方面,提出了“人才培训要 有新突破、人才引进要有新动作、人才使用要有新方式、人 才管理要有新机制、人才选拔要有新举措”等“五新”人才 管理要求。总之,一句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当代“我 们村里的年青人”。这种年青人有文化知识、有道德休养、 有理想抱负,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懂技术、事业心强、有 责任感。这样的年青人,只有大学能培养,关键是要建立城 乡合作的机制,充分利用现行的惠农政策。第三,调整教学 结构,在实践性、应用性人才上下功夫。陶行知认为,乡村教育只有联合社会各界办成“活的教育”才有发展前途。“活 的教育,不是教育界或任何团体单独办得成功的,我们要有 一个大规模的联合,才能希望成功!那应当联合中之最应当 联合的,就是教育与农业携手。中国乡村教育之所以没有实 效,是因为教育与农业都是各干各的,不相闻问。教育没有 农业,便成为空洞的教育,分利的教育,消耗的教育。农业 没有教育,就失了促进的媒介。”作为独立学院这一新生事 物,要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培养新型 农民。就是按照《农业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推进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战略部署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的“转变、拓展、提 升”三大实施战略,为“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促进 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
为“拓展农业发展领域和 途径,促进农村产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服务;
为“提升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支撑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农业 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力和竞争力”服务。第四,充分利用农 学资源,为农业现代化服务。西南大学有丰硕的农学资源, 这为培养“三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要广揽社会 贤达,大力聘用为“三农”服务的高级专业人才和种植业、 养植业、加工业和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支撑学校的发 展。
五、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的惠农政策,为城乡统筹作贡 献民办高校的优势在哪里,在于机制灵活,敢于创新,适应 能力强,能做到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但是也有它的劣势,就是国家具体管得不多,有蓬勃发展之势,也有自生自灭之苦。
以西南大学育才学院为例,它地处重庆市,如何发挥优势、 克服劣势,应该站得高,看得远,有战略眼光,有切实的行 动步骤。重庆是中央确定的城乡统筹的试典城市之一,是大 城市带大农村的典型。育才学院应立足重庆,面向西南,辐 射全国,把培养农村人才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重庆市 市长黄奇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期间的发发言中讲到着力 推进民办教育发展时,强调坚持把民办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 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并提出了四点 意见:一是认真落实市政府扶持民办教育的“十条政策”, 切实做到在征地上同等对待、在收费上同样标准、在投资回 报上允许合理获取、在拨付生均经费上同等待遇、在招生指 标上给予保障。二是不断加大扶持力度,探索建立对民办学 校的资本金补助制度,政府按照民办学校举办者出资总量的 一定比例给予资金补助。三是充分发挥重庆教育担保公司的 作用,尽量为需要融资的民办学校服务。四是鼓励和支持民 办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打造品牌,发展民办 教育集团。重庆还落实了关于《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 改革试验区试点项目和单位》其中综合研究项目19个单位, 单项研究项目75个单位,几乎重庆市所有高校都参与了项目 的研究。这是一次高校与地方政府和基层单位合作的好机会, 也是锻炼师资队伍、提高学校知名度的好机会,应该争取参 加。重庆市人民政府还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工作的意见。这个意见充分认识到加强农业科技工作的重要性和 紧迫性,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不断加快农业技术成果转 化,积极建立新型多元化技术推广体系,着力加快农业科技 人才培养,切实强化农业科技发展的保障机制等。这些政策 措施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契机,也为民办高等教育找 到了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