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国际理解教育研究历程进展与展望】进展贡献和展望

中国大陆国际理解教育研究历程进展与展望

中国大陆国际理解教育研究历程进展与展望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 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提出: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2016 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国际理解素养也 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国际理解教育及其研究也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目前对国际理解教育研究尚 缺乏比较系统的总结和反思。笔者通过中国知网,以“国际 理解教育”为篇名且模糊匹配,对1978年至2016年9月期间 发表的有关国际理解教育的期刊论文和博士、硕士学位论文 进行检索和审阅,回顾了中国大陆国际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 历程,梳理了研究取得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 讨论了未来中国大陆国际理解教育研究的应然方向。

一、中国大陆国际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历程 在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收录的文章中,篇名中出现“国 际理解教育”的论文共有216篇。有关国际理解教育的期刊 论文分类及历年数量情况如表1所示。

在中国知网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际理解教育 研究的相关硕士论文共有35篇,论文分类及历年数量情况如 表2所示。

在对以上论文进行整理分析后,笔者将中国大陆国际理 解教育研究的基本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一)兴起阶段(1990-2002年)我国大陆国际理解教育研究的兴起,一方面是基于对全 球化背景下国内教育发展的思考,另一方面是由于研究者对 国外国际理解教育研究成果的引进。

据笔者目力所及,苏真发表在《外国中小学教育》1990 年第1期的《在中小学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理解教育活动》 一文[1]是我国学者发表的第一篇关于国际理解教育的文章。

该文介绍了日本政府提出的面向21世纪加强国际化教育的 指导方针,以及各地中小学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理解教 育活动的情况。虽然这篇文章非常简短,但标志着国际理解 教育研究在我国的兴起。

1993年12月,由日本国际教育学会与苏州大学主办的国 际教育学研究大会在苏州大学举行,该会议的主题为:迈向 21世纪的国际理解教育。[2]这次会议不仅促进了我国学者 对国际理解教育动态的了解,也推动了我国学者对国际理解 教育的关注和研究。

这一阶段研究的特点是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有关 国家的实践和研究进行介绍。一方面,介绍了在教科文组织 及其成员国的努力推行下,国际理解教育20世纪40—90年代 的发展历程。[3]另一方面,介绍了日本、美国、埃及[4]等 国家的国际理解教育实践。其中,介绍日本教育实践的文章 最多,对日本的多元文化教育[5]、课程与教学改革[6]、英 语教学[7]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探讨。

在对国外国际理解教育介绍的基础上,我国有学者对国际理解教育进行了本土化的研究。如有研究者对北京市开展 “国际理解教育”提出了诸多建议[8],有研究者结合我国 小学语文教科书内容,探讨了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具体方略 [9]。

总体来看,这一阶段的国际理解教育研究,引进国外的 多而本土研究少,描述性的多而反思性的少,这说明我国大 陆国际理解教育研究尚处于刚刚兴起阶段。

(二)探索阶段(2003-2008年) 2003年以后,我国大陆国际理解教育研究进入了自主探 索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自主探索明显增多。此阶段国际借鉴的文章仅有 3篇,而自主探索的文章有36篇,主要集中在基本理论研究 和学科教学研究两个方面。

第二,理论深度增强。在对国际理解教育的产生背景、 发展阶段、主要内容以及实施措施[10]等进行探讨的同时, 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国际理解教育的深层问题。有研究者指出, 国家主义与国际主义是国际理解教育必须面对的一对矛盾。

国际理解教育的价值冲突,根源在于民族国家的内部需求与 跨越国境的全球化趋势之间的矛盾。而只要民族国家尚存, 只要人类历史无法阻挡全球化的趋势,冲突就不可避免。

[11]基于此,有研究者指出:“国际理解教育需要辩证地认 识全球化进程中文化交流的双重性,即文化的融合与价值观 上的冲突,并依据文化融合与冲突的具体特点建构自己的教育理念、课程目标、教育重心以及体验异域文化的基本方式”。

[12]这些理论分析深入地揭示了国际理解教育的一些关键 问题。

第三,反思走向深入。这一时期,研究者们开始比较深 入地反思国内外国际理解教育实践问题。如有研究者指出, 我国各地开展的国际理解教育,还主要停留在知识学习阶段。

由于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一代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 往能力和国际合作能力的公民,仅靠知识学习无法完成这一 使命。[13]有研究者批判了国际理解教育中的霸权主义行为, 指出许多国家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总是把其国家和民族利 益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这不仅与国际理解教育的精神相悖, 而且不利于人类所面临的全球问题的解决。[14] 第四,课程建设受到关注。在学科教学方面的文章不断 增长的同时,国际理解课程建设开始受到关注。有学者提出 要系统地建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其内容不仅包括全球视野 的国际共同问题,而且包括反映中国国情和地方特色的内容。

[15]在实践探索方面,上海市福山外国语小学在我国较早对 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进行了开发。[16]这些探究推动 着我国大陆国际理解教育实践向纵深发展。

(三)拓展阶段(2009年至今) 2009年,我国大陆国际理解教育研究的数量明显增加。

2010年《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在此背景下, 我国大陆国际理解教育研究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际理解教育研究基本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全覆盖。

在中小学和普通本科院校国际理解教育研究走向深入的同 时,国际理解教育研究对象不断扩展,针对高职学生、研究 生、留学生以及成人的国际理解教育开始受到关注。如有研 究者指出,随着区域经济参与全球竞争程度的不断提高,高 职院校应该着眼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开展国际理 解教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理解多元文化的技能人才。[17] 有研究者指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世 界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与发展趋势,对研究生开展国际理解 教育,有利于推动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培养 国际化的创新型人才。[18]有研究者指出,对来华留学生开 展国际理解教育,有助于其了解和尊重中国文化,对于提升 我国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19]还有研究者对成人英语 教育[20]和社区教育[21]中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进行了探讨。

总体来看,我国大陆国际理解教育研究涉及到了小学、中学、 大学和研究生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基本涵盖了整个教育体系。

第二,国际借鉴对象形成了以日、美、韩为主的格局。

日本、美国和韩国都是世界上较早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国家, 在国际理解教育理念、政策和实践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对 我国大陆国际理解教育研究和实践具有诸多的启示意义。其 中,自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就受到我国学者 的关注,此后呈不断增长之势,日本一直是我国大陆国际理解教育国际借鉴的最主要来源。[22]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 家和国际理解教育的先行者,美国不仅在教育理念上经历了 激烈的论争和探索[23],而且在全球化背景下,不断推行新 的改革策略,以适应国际发展新环境。[24]2000年韩国设立 亚太国际理解教育中心,在韩国政府、学校、研究机构与国 际组织多方通力合作下,其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走在了亚太 国家的前列。[25]正是由于美国和韩国在国际理解教育上的 突出表现,2009年后,美国和韩国的国际理解教育也越来越 受到我国研究者的重视。至此,我国大陆国际理解教育借鉴 对象形成了以日、美、韩为主的格局。

第三,国际理解教育政策研究兴起。国际理解教育理念 走向实践需要教育政策的支持。2010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 发的《纲要》提出未来十年我国教育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 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 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要“加强国 际理解教育,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随后,在不少省市颁布的地方中长期教育改革与规划纲要中, 都明确提出加强国际理解教育。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教育局 也制定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意见等相关文件。

[26]在此背景下,有研究者对地方战略规划[27]和区域推进 国际理解教育提出了政策建言[28]。这些政策梳理和建议对 于落实《纲要》精神,推进我国大陆国际理解教育实践具有 重要的价值。第四,实践探索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在理念引领和 政策推动下,全国许多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成都、长 春、苏州、常州、南宁、衢州等都进行了国际理解教育的实 践探究。北京市各区[29]、上海市浦东新区[30]和闵行区 [31]、深圳市宝安区和福田区[32]、成都市武侯区[33]等进 行了区域性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探索。如上海市浦东新区教 育局从工作网络建设、课程方案设计、读本研发、教材修订、 校长和教师培训等方面整体布局和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在区 域性推行国际理解教育的同时,许多地方的学校如东北师范 大学附属小学[34]、苏州市立达中学[35]、浙江衢州二中 [36]等对国际理解教育进行了独立的探索。全国各地不断兴 起和蔓延的区域性和个体性的实践探究,使我国大陆国际理 解教育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

第五,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学科教学研究进一步扩展。

由于英语和历史两个学科直接涉及外国文化方面的内容,所 以我国早期有关国际理解教育学科教学渗透方面的研究主 要体现在这两个学科,其他学科的研究还非常少见。2009年 以后不仅学科教学渗透方面的研究在数量上突飞猛进,而且 涉及的学科也有了明显的扩展。在中小学方面,涉及的学科 有英语、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等;
在大学方面,涉及的 学科有英语和政治。总体来看,英语学科教学渗透研究占大 多数,其次是其他人文社科类学科,而自然科学方面的学科 渗透还基本是空白。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 北京师范大学举行。而“国际理解”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 素养》总体框架中的重要内容。可以预见,在此背景下,我 国大陆国际理解教育研究将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并迎来新的 高潮。

二、中国大陆国际理解教育研究的进展 纵观中国大陆国际理解教育研究,在国外经验借鉴、基 本理论探讨、专门实践探索和学科教学渗透四个方面取得了 显著的进展。

(一)国外经验借鉴 日本、美国和韩国是国际理解教育的先行者,具有较为 悠久的教育历史和丰富的教育经验。因此,这三个国家也是 我国经验借鉴的主要来源。

1.日本 二战结束后,日本就开展了国际理解教育。有研究者将 日本国际理解教育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以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精神为核心的起步期、面向国际化的转变期和应对全球化 的发展期。[37]有研究者对当代日本国际理解教育的举措进 行了研究,包括:广泛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研究,重视教育的 国际交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和国语教育,加强外语教育教 学,重视历史和地理教学渗透,在综合学习时间设置国际理 解教育综合课程,对国内外国人和归侨子女进行跨文化教育 等。[38]在研究和借鉴日本教育举措的同时,有研究者对日本国际理解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如有研究者指出, 日本国际理解教育的出发点过于重视政治、经济等外部因素, 极端民族主义阻碍国际理解教育的进行,还存在着“欧美中 心主义”倾向。[39] 2.美国 3.韩国 韩国在国际理解教育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我国研究 者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包括:政府出台政策与方针指引 发展方向,地方政府积极配合中央开展关于国际理解教育的 具体活动;
学校开展多种课程与活动,如与中小学各科课程 相渗透,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系学校和友好姐妹学校开展 活动和交流;
研究机构提供智力支持,如进行国际理解教育 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开发与课程资源建设以及教师培训;
国 际组织与项目搭建实践平台,如诸多中小学校参与有关国际 理解教育的国际合作项目。[25]与此同时,韩国在大学中也 通过各种讲座、课程和专业设置来渗透国际理解教育。[41] 除以上三国外,还有研究者对埃及、泰国、巴基斯坦等 国[42]的国际理解教育进行了介绍。这些研究不仅使我们了 解了国外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情况,而且在基本理念、实践 举措、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为我国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提供了 重要借鉴。

(二)基本理论探讨 我国研究者对国际理解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最为广泛,尤其对国际理解教育的意义、内涵、目标和途径进行 了深入的探讨。

1.国际理解教育的意义 研究者从不同层面对国际理解教育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从宏观层面来看,是适应全球化发展的 时代要求,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
从中观层面来看, 是我国学校扩大对外开放和交流的要求;
[43]从微观层面来 看,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公民意识和文化多元意识, 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形成学生 的平等观和关爱心,并促进学生道德水准的提升。[44] 2.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 对国际理解教育,研究者们有不同的界定。如有研究者 认为,国际理解教育就是要以各国普遍关注的“人权、和平 和民主”为宗旨,以促进国际理解为目标,通过各种教育手 段和措施,培养具有国际理解品性和能力的人,促使文化之 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共同发展。[45]有研究者认为,国 际理解教育是各国在国际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 教育理念开展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加强不同文化背景、种 族、宗教信仰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相互了解 和相互宽容;
加强其相互合作,以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 存在的重大问题。[10]虽然不同研究者对国际理解教育的界 定不尽相同,但可以看出,不同国家人们之间的相互尊重、 理解、共生、合作和发展是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精神。3.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 有研究者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44届国际教育大 会宣言》,对国际理解教育目标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在青少 年中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是为了使其在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基 础上,了解别国历史、文化、社会习俗的产生、发展和现状;

学习与其他国家人们交往的技能、行为规范,建立人类共同 的基本价值观;
能够分析和预见别国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及 其对本国发展的影响;
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竞争与合作、生 态环境、多元文化共存、和平与发展等方面的国际问题;
培 养善良、无私、公正、民主、热爱和平、关心人类的共同发 展的情操;
担负起“全球公民”的责任和义务。[10] 4.国际理解教育的途径 关于国际理解教育的途径,研究者们指出,在政府层面, 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的政策引领和区域推动;
在学校层面, 要开设专门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国 际理解教育,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主题活动,开设虚拟课堂, 构建国际交流平台。同时要培养教师的国际视野,促进教师 的国际交流和跨国体验,提升教师的国际理解教育素养等。

有研究者从课程体系层面指出,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要在 建立不同教育阶段的目标体系的基础上,确定国家课程、地 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载体。[46]在地 方课程方面,课程构建应考虑三个体系:课程目标体系、课 程内容体系和课程教学与评估体系。[32]在学校课程层面,有研究者对国际理解教育融入学校课程的模式进行了探讨, 指出主要有主题活动模式、学科附加模式、综合统整模式和 自觉行动模式。[47]这些理论探讨对于教育实践的开展具有 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专门实践探索 我国大陆国际理解教育的专门实践探索可以分为两个 层面:区域国际理解教育实践探索和学校国际理解教育实践 探索。

1.区域国际理解教育实践探索 我国区域国际理解教育实践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 方面:
第一,搭建工作网络。这主要体现在行政引领、专家支 持和学校探索三个方面。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对本地国际理解 教育进行引领和规划,如组织力量开展课题研究、确立实验 学校、牵头制定课程方案等。由教育学者、优秀的一线教研 员、校长和学科教师组成的专家团队为推进国际理解教育提 供智力支持。学校借助区域政策和专家智力支持进行国际理 解教育校本课程的探索。各方在政策引领、课题研究和实践 探索方面相互支持,形成有效的工作网络。[30] 第二,课程开发与实施。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各区域都 非常重视课程开发,尤其是通过课程方案明确课程定位,确 定各学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策略等。其中课程内容 及实施是核心和关键,各区域都非常重视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和课程实施。如深圳市福田区遵循各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 规律以及国际理解教育的系统性要求,小学阶段着重通过礼 仪沟通、衣食住行、节日庆典、交通通讯等生活层面“了解 世界”,初中阶段着重通过艺术、体育、政体、法律等文化 层面“理解世界”,高中阶段则着重通过经济、政治、持续 发展、世界繁荣等社会层面“融入世界”。[48]成都武侯区 在“关注学生生活世界”理念的指导下,以主题、核心课题、 学习资源、现实话题(行动)等多种形式积累教育经验,以 国际理解课、主题活动、友好学校共建课程、学科渗透等形 式实施教学,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作用,提升了课程实施效 果。[33] 第三,教师培训。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直接决定着教 育质量,因此各地都非常重视教师培训。如为更好地开展国 际理解教育,北京教育学院开发了北京市中小学国际理解教 育教师培训项目,广泛聘请国内外专家教授,设计丰富多样 的研修活动,综合运用专家讲座、教材研读、课堂观摩、课 例研讨、课题研究、拓展体验、与外国留学生座谈、人文景 观考察等培训方式,有效地提升了北京市广大教师国际理解 教育的素养和能力。[49] 2.学校国际理解教育实践探索 对国际理解教育进行专门实践探索的学校往往首先确 立教育目标,在此基础上,各学校对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方 式进行了多样化的探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各学科渗透和整合。各学科渗透和整合是指从学 科全局的视野,在不改变既有学科课程内容的前提下,注重 结合各学科课程内容,渗透和整合国际理解教育。如北外附 属外国语学校学科整合国际理解教育主要体现在:语文课的 外国戏剧研究、政治课的国际时事与国际理解专题研讨、艺 术课的英语皮影戏表演等。[50] 第二,专设课程。在各学科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同时, 许多学校还专门设置了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如东北师范 大学附属小学开发校本课程,从民族文化理解、异文化理解、 人权教育、和平教育、环境教育五大学习领域开展国际理解 教育。[51] 第三,主题活动。与知识学习相比,主题活动更能够培 养学生的国际理解态度和能力,许多学校对国际理解教育主 题活动进行了探究。如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开展了主题升 旗仪式、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校 园文化品牌“樱花节”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52]这些活 动为学生创设了实践体验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

第四,对外交流。对外交流是扩展学生国际视野和国际 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上海市进才实验中学定期组织学生 到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学校进行交 流。与此同时,学校还与国外学校结为姊妹学校,每年接待 来自世界各国的友好学校来访。[53]对外交流活动不仅扩展 了师生的国际视野,而且增强了其国际交往能力。第五,校园环境。校园环境对学生具有无形的教育力量。

一些学校注重通过校园环境对学生产生国际理解教育影响。

如上海福山外国语小学布置文化墙,让学校每面墙壁都能对 学生开展国际理解教育;
利用学校走廊,通过“外语之窗”、 标语、图画以及“民族文化长廊”和“世界文化广角”营造 国际理解教育氛围,形成走廊文化。[16] 第六,家长与网络资源。家长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一些 学校一方面邀请家长了解和参与学校的国际理解教育活动, 另一方面借助家长资源,拓展国际理解教育的空间和途径。

与此同时,伴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网络资源, 将在线教育与传统教育相结合,已成为一些学校开展国际理 解教育的新途径。[54] (四)学科教学渗透 我国大陆国际理解教育学科教学渗透研究主要涉及英 语、语文、历史、政治、地理等学科。

1.英语 许多研究者对中小学英语教学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内 容和方式进行了探讨。如有研究者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初中 牛津(上海版)英语教科书中国际理解教育资源进行了分析, 发现在国际议题、国际文化和国际联结三大主题中,教科书 侧重“国际文化”主题内容的呈现。[55]有研究者从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三个方面对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 教科书中的国际理解教育内容进行了分析,发现教科书体现了国际理解教育的价值理念,但国际理解教育内容分布比较 分散,缺乏体系;
教科书中的西方文化占据主导,东方文化 有所缺失;
教科书对培养学生国际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能 力的内容还有待加深和补充。[56] 有研究者指出基于国际理解教育视角,构建英语课堂文 化的策略主要有:明晰英语本身的跨文化价值,增加国际理 解教育元素,注重教与学的互动性,重视英语课堂的文化知 识教学。[57]有研究者探讨了我国英语国际理解教育中存在 的问题,如国际意识淡薄,文化理解片面,应试教育限制, 语言环境缺乏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58] 还有一些研究者对大学英语教学渗透国际理解教育进 行了探讨。如有研究者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建构开放的教 育资源体系,立足课堂容纳社区资源,形成课内外、校内外 和国内外相互融通的课程教学机制。[59] 2.语文 一些研究者对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国际理解教育内 容进行了研究。如有研究者通过对“人教社”小学语文教科 书的研究,指出其内容丰富多彩,主题分布广泛;
时代分布 合理,关注现当代文化;
插入支持性内容,有助于国际理解。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凸显发达国家文化,对发展中国 家文化重视不够;
较多呈现人类文化共性,对其文化差异关 注不够。[60] 有研究者指出,中学语文教科书无论是课程目标、选文内容,还是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都处处渗透了国际理解教 育的理念,全方位贯彻了国际理解教育精神,多方面实现了 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但同时教科书也存在着以西方欧美主 流文化为中心,有意无意忽视非主流文化的倾向。[61] 有研究者对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提 出了一些建议,如教师要挖掘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在课堂 教学中体现国际理解精神;
要拓展课程资源,采用讨论、游 戏、活动、演讲、表演等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体验。[62] 3.历史 有研究者指出,历史教科书的建设,应该在加强民族性 基础上,注重友好对话与交流;
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 贯彻国际理解教育理念,以更好地实现其与民族性之间的平 衡与和谐,更好地促进历史教科书传播和平与发展的功能。

[63] 有研究者进一步指出,历史教科书应增加与当前人类共 同关注话题紧密相关的历史内容,说明人类只有相互理解和 合作,才能生存与发展;
增加亚、非、拉等地历史内容,展 示这些地区对人类文明发展所作的贡献及其风俗习惯;
增加 文化交流史和经济交流史的内容,着重介绍不同地区人们相 互合作、交流的历史经验。[64] 关于历史教学,有研究者指出,要在完成学科教学目标 的前提下,渗透国际理解教育;
要处理好民族意识和国际意 识的关系;
要发挥拓展课和研究课的优势。[65]4.政治 有研究者指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 策略有:选取生动案例,联系全球重大问题和国际热点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开展各种类型的讨论活动,让学生在思 想交流中感悟国际理解教育理念;
创设教学情境,使其在潜 移默化中接受国际理解教育。[66]有研究者指出,中学政治 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 要注意系统性;
第二,要着力抓好关键性的师生互动环节;

第三,要关注学生的参与体验。[67] 5.地理 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新课程教 材中能够作为国际理解教育载体的教学内容,通过创设教学 情境、开展讨论交流、拓展知识视野、组织课外活动、运用 评价手段和注重情感体验等方法进行渗透。[68]有研究者提 出,可以从民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入手,了解区域文化特点, 从而渗透和推进国际理解教育,使学生懂得彼此尊重和包容、 全球共同繁荣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全球公民”的素养和 态度。[69] 三、中国大陆国际理解教育研究的展望 中国大陆国际理解教育研究已取得诸多进展,但还存在 一些不足。我们有必要在探讨这些不足的基础上,展望未来 中国大陆国际理解教育研究的应然方向。

(一)扩展国际理解教育研究的世界视野在我国大陆国际理解教育中,比较凸显发达国家文化, 对发展中国家文化不够重视,尤其是存在着以欧美文化为中 心的倾向。而在对国外国际理解教育实践和研究借鉴方面, 我国也主要局限在日、美、韩等发达国家。总体来讲,我国 大陆国际理解教育研究的世界视野还不够开阔。因此,在国 际理解教育内容方面,我们应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给予更多 的关注,研究将其纳入到学校教育尤其是课程与教学中的策 略与方法。在国际借鉴方面,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对英国、法 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俄罗斯以及巴西、 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理解教育开展情况的研究和借鉴。

另外,当前我国正在实施“一带一路”的伟大战略,高 举和平与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 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 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我国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走 出国门,也有越来越多的国人走向世界。在此背景下,作为 教育研究者,我们应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的亚欧非国家 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注,开展相关的国际理解教育研究, 在促进国人对这些国家文化了解的同时,也向这些国家传播 中华文化,从而增进了解和互信。同时,也要加强对沿线国 家国际理解教育实践和研究的关注,从而增进国际理解教育 合作和交流。

(二)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国际理解教育研究 虽然《纲要》提出要重视和加强国际理解教育,而一些学科课程标准如英语、思想品德、美术等也都明确提出了国 际理解教育目标,但总体来讲还缺乏系统性,同时一些学科 还没有将国际理解教育目标明确地纳入到课程标准中。

新近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国际理解教育 指明了方向。其指出,国际理解重点是:具有全球意识和开 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
能尊重世界 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
关注人 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

应该说,这里对国际理解素养进行了初步的具有层次性的解 读,也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一项基础性的研究工作, 将直接引领未来的课程标准修订和教科书编写工作。基于此, 研究者们需进一步探讨国际理解素养包括哪些具体的指标, 如何立足我国国情将其进一步细化;
不同学段应注重哪些方 面的国际理解素养的培养并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如何基于国 际理解素养开展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将 有利于国际理解素养从理念走向实践,最终促进学生素养的 发展。

(三)加强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从课程开发主体来看,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校本课程。现有的国际理解教育研究可以说已基本涵盖了这 三种课程形态。其中对国家课程学科渗透以及校本课程开发 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些地方也进行了地方课程的探究。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