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导师制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策略和方法
德育导师制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策略和方法 德育导师制最早出现在高校的德育工作中,浙江大学早 在“1995年开始将原有研究生党支部书记、辅导员、小班班 主任三个岗位合一,试行研究生德育导师制。德育导师由业 务教师或管理干部担任,负责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 的管理工作,学校给予适当的业绩和岗位津贴”。[1] 当下 德育导师制已逐渐由高校引入到中小学中,并且取得了很好 的效果。一、德育导师制的内涵把握 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最早起源于英国,经过长期的 教育实践的检验以后,仍然在英国很多较为传统的大学以及 中小学存在,可见其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有其自身 特殊的价值。中国现代教育大多是从西方引入的,导师制作 为舶来品也被带到了中国。如何借鉴使用好这种形式,首要 的是加强内涵的把握。
1.何为德育导师制 2.为何实行德育导师制 在我国,德育导师制虽然已经存在于部分中小学的德育 工作中,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还是处于逐渐发展的过程之中。
如果要使德育导师制得到普遍的推广和应用,还必须深刻挖 掘德育导师制的意义。我们认为,其意义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人们普遍认为,长期以来我 国学校德育的效果是不尽如人意的,有的人甚至认为是无效的。而德育导师制则有助于解决德育工作实效性不足的问题, 因为它不仅明确指出了德育工作的主体——德育导师,而且 进行了专业化的强调——认为德育导师应该是专门的工作 而不是兼职。第二,弥补传统德育模式的不足。传统模式有 着其自身的价值并且德育导师制也存在着不足。所以,德育 导师制的定位是对传统的德育工作形式的有效补充,可以解 决其针对性不强和专业性不够等问题,而不是取而代之。第 三,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育人观念,改善教师素质。张华健 认为德育导师制“不仅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更人性化和亲情化 的教育初衷,对教师而言更是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全面发展 的良好契机”。[4] 3.如何实行德育导师制 德育导师制最终还是指向实践的产物。既要在实践中不 断接受检验,同时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前进。要做到这 一点,首先需要注重导师的生命关怀和情感成长的意识培养。
如果想做好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没有观念先行是根本行 不通的。对于要求较高的德育导师来说,一方面应该具有超 越一般意义的对于生命关怀的情绪和认知,当面对中小学学 生时应该认识到这一群鲜活的具有极强可塑性的可爱生命 正等待他的呵护和关爱;
另一方面德育工作核心不在于知识 性的说教或者传递,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感染和交流,德育 导师应具备合理释放自我情感的能力,这样在无声中将德育 工作巧妙地完成。其次要认识到德育工作的过程性和发展性。卢勇等学者强调,“德育导师的工作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 展为指向,在全面了解受导学生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协 商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发展目标”,但是同时也应该认识到 “生命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成 长的过程,成绩有好坏、情绪有起伏、心理有变化、毛病有 反复才是真实的生命成长过程。正视这一过程,我们才不会 为学生的屡教不改、屡学不好而气恼。我们应该微笑着、静 静地欣赏着他们的变化,帮助他们茁壮的成长”。[5] 二、德育导师制的价值彰显 德育导师制的出现对传统的德育模式做出了众多的改 善,这也是德育导师制本身的价值彰显。
1.德育导师制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 传统的德育模式中德育工作并没有专门的负责教师,一 般由政教处和班主任相互协调共同来完成这项工作。而德育 导师制则强调由导师带领固定的学生群体(当然规模并不是 确定的,少的两三个,多则十个左右都是有的)进行思想道 德的教育,这很显然加强了教师和学生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 的联系。学者李晔认为通过德育导师制,一方面“增进了师 生感情,融洽了师生关系。德育导师与受导学生的关系亦师 亦友,德育不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式’,而是‘平等 民主’的‘引领式’”,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人 格,提高了学业成绩。‘亲其师信其道’,在导师人文关怀 下受导学生学习此门功课的兴趣日益浓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导师的鼓励之下,受导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 学习成绩逐步提高”。[6] 据此可以梳理出这样的逻辑关系, 首先通过德育导师制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联系的确得到了前 所未有的加强,双方更好更融洽地相处在一起了;
其次这种 融洽的关系并不只是表征在双方较为紧密的联系上,同时在 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成果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体 现;
最后可以得出结论,利用新的德育导师制这种模式加强 的不仅是师生之间的联系,而且是有效的、可以做出成绩的 联系。
2.德育导师制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 3.德育导师制有助于教学与改革的互联互动 教学是学校之所以成为学校的根本原因之所在,教学是 学校的核心业务,学校发展的好坏与层次的高低往往直接与 教学的水平挂钩。而德育工作虽然看似和教学无关,但是实 际上同样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不过,从传统意义上来看, 德育和教学是分开的,甚至德育常常为教学让路,变得虚无 化了,亦或分散了教学的精力,成了教学的负担。德育导师 制的推行有效地改善了这一情况。德育导师制从表象上看是 完成德育工作,但是其衍生了一个重要的副产品,那就是良 好的师生关系。众所周知,学生是教学的最终“购买者”, 教学的评判最终还是依赖于学生的接受程度。当前,随着社 会的快速发展,学校的教学工作也处在不断改革的氛围之中, 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反馈体系的构建,教学改革是难以成功的。而德育导师制对师生关系的有效突破则是为教学与改革 这两个主体之间的互联和互动提供了充分的支持和反馈。因 此可以说,德育导师制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动力。
三、德育导师制的策略选择 在我国,德育导师制目前还是一种较为新兴的德育工作 方式,而且在实践层面,德育导师制只是在较小的范围内得 以开展,没有普遍的推行。所以,在其策略选择上应该加以 周全的考虑,并且进行较为谨慎的处理才是合适的。
1.明确德育导师职责及合理确定导师 德育导师制当前正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之中,随着其成 熟度不断地提高,完全有可能演化出“德育导师”这一专门 的职位来。然而,一个成熟的职业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其职责。
有研究认为,“德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成长”,而“德育 实践过程应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允许学生自由阅读、引 导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探索构建”。[8] 由此可见,德 育导师的职责首先是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资源,阅读就是重要 且核心的手段之一;
其次德育导师还应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 的思考习惯,这是学生道德成长和发展最重要的支撑力,因 为道德的习得依赖于个人判断力的不断提升;
再次德育导师 应该认识到德育也有着一定的“功利”倾向,也就是人们常 说的有什么用。其实德育的“用”正是在于帮助学生对于世 界的探索和自我的构建,从而真正成为一个“人”。当然, 德育导师制的职责要求根本上还是依赖于德育导师的工作水平,所以合理地确定德育导师是践行德育导师制的关键。
整体来看,德育导师不仅应该具备先进的道德教育理念,同 时也应该具备落实道德教育目标的行动能力,如此才可以成 为一个合格的德育导师。
2.加强德育导师本职工作的培训和学习 3.制定对德育导师的评价和激励制度 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有效的激励和评价,德育导师制也 不例外,其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自身的合法性的建立根本上 还是依赖在评价上能够取得好的效果。此外,德育导师制将 德育教师从一般教师的意义上抽离了出来,形成了自我的一 个特色的群体,自然也期待着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能够得到 外界的期许和认同。不过对于德育导师这个特殊的群体来说, 学者杨姝认为关于“德育导师工作评价应该尊重个性,强调 共识”,强调“德育导师制的建立无疑是为了将德育工作带 入一个属于个性化的时代,符合中小学生德育多样化的需求 特征。尽管德育导师制是社会多元化情境下的德育需求的产 物,但是任何个性化也不能偏离最基本的道德价值判断”。
[9] 由此可见,制定合理科学的激励评价制度对于德育导师 制的推行有着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方文军,蒋岳祥.对研究生德育导师工作的认识与实 践[J].思想教育研究,1998(6). [2]陆少芳.试论中学德育导师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 [3]朱玉林,沈轶群.中小学德育导师制的内涵、特点与 价值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3(8). [4]张华健.浅析高中德育中的导师制[J].才智,2013 (13). [5]卢勇,何松毫,杨璐.德育导师制内涵探讨[J].现代 教育科学,2007(2). [6]李晔.关于寄宿制小学实施“德育导师制”的实践与 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S2). [7]赵和平.中学德育成功模式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 2009(1). [8]王祖亮.浅谈德育实践过程[J].基础教育研究,2012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