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与绝望试论余华小说第七天的悲剧意蕴
荒诞与绝望试论余华小说第七天的悲剧意蕴 关键词:余华;《第七天》;
荒诞与绝望;
悲剧意蕴 一、 余华与《第七天》的发表 二、鲜明的时代感与冷漠的现实观照 新作的问世,在小说界乃至网络世界产生巨大的争议, 这部七年磨一剑的作品一发表便遭遇了批评。批评者认为小 说《第七天》主要内容是有深夜强拆、伍超卖肾、报复袭警、 商场失火、医院死婴等一系列社会新闻组成,其本质就是几 则社会新闻的串烧,里面的好多事件就曾发生在我们当下的 社会。还有的人更直接说这就是一部纪实类作品等等,不一 而足。批评者的声音并没有使作品黯然失色,相反地,一大 批大学教授纷纷站出来为余华申辩。如北师大张庆换教授认 为“无论肯定还是批评,都说明读者对中国文学的关注度非 常之高,这总归是件好事。”④陈晓明教授则表示“今天中 国的‘现实’并不是中国作家能够击穿的,但是中国有一批 作家,尽管他们对现实表现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但是他们有 一份对现实顽强不屈的责任,如贾平凹、格非、余华等”⑤。
确实,对待这部新作,我们欠缺的就是冷静客观的批评态度。
作为一名中立者,新作我读了四遍,读后给我最明显的感觉 就是这部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感,是一部伟大的批判现实主 义著作。
余华的责任心很强,在新作中表露无遗。读过余华其他 几十部小说,像《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在细雨中呼喊》等,发现他思考的脚步还仅仅停留在上个 世纪,基本局限在文革前后,那种印象是过去的,是旧时代 的。但新作《第七天》推翻了人们此前对他的看法,新作中, 有时下最热的词汇或服务贯穿全文,如家教、电梯、QQ空间 日志、iphone4s、宝马、发廊妹、排队取号、DNA亲子鉴定、 公交车等,批判的矛头直指当下的社会现实。以上所有的这 些元素当成为文学创作的一部分后变使新作《第七天》具有 鲜明的时代感了。此外,我们可以看见好多司空见惯的如城 市交通拥堵以致民众怨声载道;
政府官员处处享受特权;
医 院为逃避责任将弃婴当做医疗垃圾扔进河里;
公安、消防、 卫生等部门对个体户层层剥削,白吃白喝;
监管部门放任一 些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以致出现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
相关 政府野蛮强拆百姓住房导致家破人亡等社会热点新闻事件。
余华是勇敢的,他直面现实,关注现实,描绘现实,用手中 的笔记录了现实社会的面貌。殡仪馆里贵宾区域与普通区域 泾渭分明,贵宾区域的候烧者坐的是沙发,普通区域的候烧 者坐的则是塑料椅子;
前者谈论的声音十分响亮,像是舞台 上歌唱者,后者只是低声交谈,像是舞台下乐池里的伴奏;
还好,他们谈论的话题还有共同点:寿衣和骨灰盒,不过遗 憾的是前者的寿衣都在两万元以上,“他们的穿着像是宫廷 里的人物”⑥,骨灰盒更是豪华奢侈,图案精美,价格昂贵, 而后者呢,都在比较谁的价廉物美。当进行市长遗体告别仪 式时,城市中所有的人都为其服务,“早上开始,城里的主要道路就封锁了,运送市长遗体的车开得跟走路一样慢,后 面跟着几百辆给市长送行的轿车,半小时的路可能要走上一 个半小时。现在主要道路还在封锁,要等到市长的骨灰送回 去以后,才会放行。”⑦余华用对比的手法为读者描绘了文 学中的现实图景,但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图景我们真的陌生 吗?是的,我们并不陌生,那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它每 天都在我们的身边上演。可以说新作再现了当下的社会现状, 它揭露了这个已经病入膏肓的社会的病源,那就是在金钱面 前,人不平等;
在权力脚下,人皆俯首。余华的叙述又是冷 漠的,“关于余华作品中的冷漠,早有人经典地评价余华血 管里流动的不是温热的血液而是冰渣子。从余华一贯的写作 立场来看,其在关注现实中感受到的总是人与人之间的冷 漠。”⑧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读不到温暖,读不到希望,那唯 一的一点亲情、爱情在整个的社会大背景下又显得那么微不 足道。悲剧性存在于他各个时期的作品中,《第七天》也不 例外。
三、 荒诞与绝望的悲剧意蕴 狂野的现实境遇 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余华是一位善于写苦难的作家,在他的小说中“苦难犹 如一朵巨大的乌云,笼罩着生活。整个世界是黑漆漆的,阴 森、恐怖,透不进一丝光亮,找不到一点出路。所有的暴力、 杀戮、血腥及人性的罪恶共同交织成了一幅有关历史与现实的苦难图像。”⑩而余华的苦难观常伴随着命运的无常,每 个人都试着挣扎反抗甚至逃脱,可结果却是难逃劫数,这点 在余华作品中的小人物身上表现的尤为强烈。《活着》中的 主人公福贵亲眼目睹亲人一个个非正常死亡,他由开始的无 助慢慢变成麻木,最后剩下的就是和耕牛的对话。《许三观 卖血记》中的许三观把卖血变成一种习惯。在新作《第七天》 中杨金彪、杨飞、谭家鑫等小人物的悲剧命运不断上演。文 章中,善良淳朴的杨金彪在铁轨上发现了杨飞,并收养了他。
为了孩子杨金彪终身未娶,父子俩相依为命,一生坎坷。大 学毕业后,杨飞去了他的亲身父母的城市,那是,他的生父 还是处级干部,手中多少还有点权力,他可以动用关系安排 杨飞的工作。杨金彪欣然允诺,因为他明白自己给不了杨飞 富裕的生活。在我们身边有太多依靠父母的权力、关系进入 事业单位的例子。后来,由于家庭原因,他又回到了杨金彪 身边,决定自己找工作。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命运的不 幸还是来了。杨飞结婚两年后,爱情遭遇危机,心爱的妻子 跟着海归走了,许多年之后被媒体报道做了官员的情妇而死 在浴池里。正是看到前妻的死讯,杨飞陷入沉思,才被突然 起火的饭馆砸死,开始了七天的幽灵旅途。回想当初,养父 杨金彪的突然病重加剧了悲剧的来临。为了给父亲治病,杨 飞花光了积蓄,卖了房子辞了工作专心照顾。父亲杨金彪为 了不拖累儿子离家远走他方,这是怎样的情景啊!可我不得 不相信,现实中,有多少家庭因为一个病人而一夜返贫啊,昂贵的医疗使他们病不起。在哀叹命运的不公时,他们又能 做的了什么呢?谭家鑫,一个诚信守法、老实本分的生意人, 经营着一家菜馆,由于是外来者,且在这个城市没有关系网, 导致他的生意很难做。公安、消防、卫生、工商、税务等部 门经常光顾谭家菜馆,大吃大喝,而且吃完后不付钱就走人。
谭家鑫一忍再忍,尽管饭店早已入不敷出,可他还是不敢得 罪这些政府人员。他得罪不起,在中国这个现实社会下,不 与政府部门打好交道,就是自取灭亡。李月珍由于将医院把 死婴当做医疗垃圾扔掉的事情告诉了报社,三天后的一个夜 晚,当她穿越马路时被超速行驶的宝马撞死了。这件事情虽 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偶然中也蕴含着某种必然性。今天这个 社会获得巨大发展,为何底层人物的生活还是这么困苦呢, 这值得我们反思。
无休止地重复寻找 在文学创作中,重复作为一种修辞手法,通过重复某一 个词、词组、或句子而使文章达到某种效果。小说中,重复 作为一种重要的叙事手段而广泛运用,它主要指多次叙述一 次发生过的事或类似的事情。一般地说,重复会让文章变得 唠叨、啰嗦,一般作家少用或不用,但是重复作为一种叙事 策略,曾被先锋派作家广泛运用,其中余华在这方面取得独 特的成绩,这在新作《第七天》中体现的更加典型。《第七 天》是一部关于寻找的小说,讲述的也是关于重复寻找的故 事。当杨飞在现实中感受不到生的坚强时,他只能让自己的灵魂去寻找活的希望和人的尊严自由。七天中,我们跟随杨 飞在生和死、现在和过去中来回穿梭,体悟现实的冷暖。“在 《第七天》里,余华一直在演绎这样的场景:生者寻找死者, 死者寻找生者;
儿子寻找父亲,女孩寻找恋人;
现实寻找回 忆,事实寻找真相……可以说,‘寻找’是各种故事相互交 织的纽带,也是小说叙事的内驱力。”(11)小说中最重要 的事情就是不断寻找:病重的养父为了不拖累儿子离家远走, 儿子开始寻找养父;
养父临死前为了弥补年轻时的过错,开 始寻找丢弃儿子的回忆;
杨飞的亲生母亲不相信儿子已经死 去,开始了多年的寻找;
收到最亲的人送的山寨iphone,自 尊心受到严重打击的鼠妹开始寻找她伍超;
在买完菜回家的 途中发现死婴的李月珍开始寻找事件的真相等,这么多重复 的寻找标志着悲剧的不断发生,一切都在昭示着寻找事件的 重复是不可避免的,给读者一种荒诞和绝望的感觉。小说中 的寻找是一种单纯的寻找,重复的寻找,由希望向绝望发展 的寻找。也正是这种重复寻找方式表现出了底层人物的悲剧 命运。在这种重复寻找中,隐藏着深刻的“重复性经验”, 从而使故事的情节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让人读后不禁心生 绝望之感。
反讽对悲剧氛围的烘托 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 反讽在现代文学创作中得到广泛使用,其意义不仅是一种艺 术手法,而且还体现着作家对社会、人性的一种深刻观察和 思考。德国文论家莱格尔曾经说过:“反讽是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世界本质上是诡论式的,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才能 抓住世界的矛盾整体性。”余华正是在看到这个世界的荒诞、 绝望和非正常死亡的基础上才使用反讽的。余华小说中的反 讽通过对客观存在的道德、事实、观念的重新解构来证明其 肤浅和伪善,在调侃式的话语中达到对传统叙事的颠覆和消 解,它所揭示的是一种近乎绝望的客观真实。在新作《第七 天》中,余华把反讽运用到了极致。无论是杨飞因为看报纸 太投入而被倒塌的菜馆压死,还是鼠妹准备跳楼自杀而路人 们都来起哄,或者揭发事实真相的李月珍被车撞死,透过这 些荒诞的事件,余华所要表达给我们的是生的绝望。小说中 鼠妹的死来的最突然,也最富戏剧性。鼠妹,原名是一个名 叫刘梅的年轻女子,只因为男友在她生日那天买了一部山寨 iphone4s,她伤心欲绝准备自杀,在公布了自杀的时间和地 点后,网友做的不是劝她好好活着,而是为自杀地点争论不 休。“有网友劝她别跳河,说是大冬天的,河水冰冷刺骨, 应该找个暖和的地方自杀,说自杀也得善待自己。”“这个 网友建议她买两瓶安眠药,一口气吞下去,裹着被子做着美 梦死去。”(12)当把自杀的地点定在她地下住处出口对面 的居民楼的楼顶时,又有网友表示不同意,说是会给他们的 生活带来晦气。最终,鼠妹选择了鹏飞大厦,这是他们城市 的地标建筑,“这次没有网友反对了,还有网友称赞那个地 方不错,说死之前可以高瞻远瞩一下。”(13)这是余华对 鼠妹选择自杀地点的描述。紧接着,自杀那天,鼠妹站在三十多层的外墙上,准备自杀了,一旁的警察也在紧张有序地 做她的思想工作,但此刻的楼下却是另一番景象,楼下挤满 了人,他们是来看热闹的。“小商小贩也来了,在人群里挤 来挤去,兜售起了皮甲、皮包、项链、围巾什么的,都是山 寨名牌货。”(14)此外,还有兜售快活油的,并向围观者 介绍详细其功能;
有兜售窃听器的,目的是窃听老婆是不是 做了别人的小三;
有兜售墨镜的,为的就是能更清楚地看鼠 妹跳楼自杀等。自杀本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本该是悲剧濒 临高潮的时刻,楼下的人却是那么泰然自若,他们谈论着, 好像眼前的自杀事件是虚化的。在余华的笔下,一切都显得 那么荒诞而又滑稽。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