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基层学校技术装备的整体水平的技术探讨 整体水平

提升基层学校技术装备的整体水平的技术探讨

提升基层学校技术装备的整体水平的技术探讨 一、现状调查:总结经验,发现问题 遵照局领导要求,笔者查看了各校的校内外环境、总课 表、教师任课表及校本教研和培训计划、开学初学校自查情 况记录等,并将调研重点放在技术装备的建、配、管、用、 研、培上,通过与校领导、教师交谈和实地察看等多种形式, 形成了一些总体印象。

1.领导重视,投入到位 三所学校均高度重视技术装备的基础建设,不断加大投 入,提高装备水平,成效显著,基本达到省级二类标准,部 分条件达到省级一类标准(见表1)。

2.思路明确,管理规范 三所学校都充分认识到技术装备对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的助推作用,再先进、再完备的装备,没有良好的管理和规 范的制度,也只能是一种摆设。三所小学均为小班化学校, 校领导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具有小班化特色的管理规范。

他们引导教师进一步规范仪器、设备、器材的登记入库、使 用借用、损坏赔偿等操作流程,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装备的 作用。从近年来部分专用室获得的省、市级专项认证情况, 可以看出各校在技术装备管理上下足了工夫(见表2)。

3.聚焦课堂,重点突出 三所学校都敏锐地意识到,课堂是关键,是技术装备建、 配、管、用服务的主阵地,主阵地上师生的发展,是技术装备工作的意义所在。为此,虽然是刚刚开学,各校均立足课 堂教学,把校本教研、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培训等作为提 高教师业务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要求教师 多研究学生,从而增强师生的主体意识。

4.努力创新,成果显现 三所学校依托技术装备工作,在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能 力与水平的同时,也在尝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如回龙桥小 学结合晨诵、午读等群体性活动,充分发挥图书室的作用, 借助学校周边教育资源,成立了“回龙桥小学少儿信息科学 研究所”。青云巷小学建设了“古生物陈列室”,对学生进 行拓展科学教育。马台街小学教师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开设了 多个兴趣小组,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模”“科技发明”等活动先后在省、市、区比赛中获奖, 为技术装备的应用性研究提供了鲜活的经验。

当然,在充分肯定三所学校技术装备工作所取得的成绩 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到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以下三点:
第一,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民群众对教育 要求的不断提高,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必须与时俱进,高标准 建设,不能仅仅满足于达到既有的“标准”,学校的“需求” 没有得到很好的表达和落实。

第二,学校在器材装备和实践应用等方面还有许多有待 完善的地方,比如,如何进一步彰显体育场地功能,如何进一步规划和利用技能创造室等主题专用教室,这些都亟须研 究和解决。

第三,在教师的专项培训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不论是 经费的投入还是人员的培训以及课程的开发,都需要不断加 强。

上述问题提出的基本出发点是:我们不能仅仅在技术装 备的配置上下工夫,不能仅仅满足于管理好,还要想办法用 好,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更要创造性地发挥技术装备的 作用,做出成效,做出特色。

二、管理建议:做强“硬实力”,凸显“软实力” 做强“硬实力”,凸显“软实力”,这并不是一句空洞 的口号,而是可以实实在在做到的行动。能不能做到,做得 好与不好,首先要看我们在具体工作展开之前有什么样的决 策。教育技术装备调研的初衷,就是通过调研发现问题,为 学校技术装备管理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笔者着重从如何凸 显“软实力”方面提几点建议。

1.立足校情,优化管理 配备与管理,始终是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基础性工程, 我们这里要强调的是这种管理要牢牢站在学校情境之中。这 里的学校情境,包括学校的教育哲学和办学理念,包括学校 教育教学的个性化主张,以及学校里学生与教师的发展诉求。

这些,都是决定一所学校的技术装备工作应该怎样做、怎样 管的大方略。衡量一所学校的技术装备管理水平,不仅要依据专项配备标准,更要看其工作思路与绩效是否服务于学校 的办学需求,有没有为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预留足够的空间。

因此,相应的评价标准要有所调整。

2.立足教学,细化服务 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是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使命。我 们的工作思路应该是,所有的教育技术装备要能够服务到每 一门课程,服务到每一节课,服务到每一名学生。不是说美 术专用教室只能上美术课,科学专用教室只能科学教师来用。

要进一步细化所有的教育技术装备的教育功能,要制订整合 性、一体化教育教学实施方案,做到物尽其用,真正促进学 生发展,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3.立足发展,强化创新 三、 同步思考:统一观念,统整思路 从工作领域上看,管理、服务和创新是教育技术装备的 三个方面;
从工作水平上看,管理、服务和创新则是教育技 术装备的三个不同的层次。在三者的关系上,管理是服务和 创新的基础,只有管理到位了,技术装备的效益才能发挥出 来,才谈得上服务和创新;
服务是管理的内在指向性目标, 即怎样服务就应该怎样加强和提升管理,服务同时是创新的 生长点,服务水平发挥得越好,就为创新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性;
创新是基于管理和服务的工作水平上的飞跃,是科学管 理和优质服务换来的“可能局面”。

从管理、服务、创新三个维度上来看三所小学的技术装备工作,可以认为:三所学校均十分重视管理,强化管理的 做法扎实到位,富有成效,这是我区在这方面工作中一直提 倡的,其他学校也做得不错;
在服务水平上,三所学校也有 明确的意识,不断提高服务和保障一线教学工作的水平;
在 创新这一层次上,三校虽有亮点,但还没有形成品牌特色和 整体推进的工作态势,而我区有的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已经 卓有成效。

通过对三所学校的调研,笔者看到了各校在技术装备工 作上所付出的努力。如果说硬件建设上的投入需要“硬实力”, 学校需要依托教育行政部门才能完成,那么在日常管理上所 花的工夫则完全展现了各校的“软实力”。技术装备工作的 出发点和归宿,是通过配置可见的技术设施设备提升教育和 教学水平,对学校来说是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这些不可见 的、隐性的成分是一所学校的“软实力”,是更加重要的。

因此,从强化管理,到提升服务,再到大力创新,全部的用 意都是在促进一所学校“软实力”的凸显。做强“硬实力”, 凸显“软实力”,应该成为下一阶段三所学校技术装备工作 的思路。从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对三所学校技术装备工作的 总体设计,就应该向凸显“软实力”方向倾斜,为各校提供 政策和资源支撑。从学校办学层面上看,要将凸显“软实力” 作为学校下一阶段技术装备工作的重点,通过课程资源开发、 统整教学研究、教师培训等一系列举措,不断提高教育教学 的研究和实践水平。因此,各学校在以后的技术装备工作中需要进一步科学 统筹规划,明确工作思路,在管理、服务、创新三个维度上 再上新台阶。这样,我们才不会只拥有“亮色”,而是绘成 丰富的“底色”,形成鲜明的“特色”,甚至是叫得响的品 牌。通过凸显“软实力”提升学校的技术装备工作水平,提 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是我们最大的愿望。

四、主要措施:注重需求,协调助力 首先,不仅注重符合“标准”,更要注重实际“需求”。

过去,我们习惯于按照既定的“标准”来配备学校的基 础设施设备和现代化装备。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如果一味 地追求标准,就容易脱离实际,忽略校本需求。这里所说的 学校实际,既包括学校所在区域的群众对学校办学的要求, 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培养目标的具体指引,也包括学校 的学生和教师的发展现状、愿景的特点等,这些都影响着学 校办学的方向,当然也决定了与之相配套的教育技术装备的 “需求”。然而,办学需求对技术装备工作的这样一种“重 要影响”往往是被忽视的。面对看似统一的“标准”,我们 在具体执行的时候,应该立足具体情境,提高服务的针对性, 并且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目前我们要配备“技术装备”的时 候已经充分考虑到了“需求”与配备的“针对性”,一些学 校已经形成了特色化发展,配备了个性化、特色化的数字化 实验室,如汉江路小学配备了再生纸创造室,丁家桥小学配 备了机器人工作室,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将来这些工作会不断得到加强,形成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技术装备“示范 学校”。

在技术装备工作领域里有这样一个误区,一谈到装备, 人们立刻想到各种专用教室,好像是配备得越多,就越能反 映一所学校现代化建设的水平。诚然,专用教室的配备是现 代教育装备工作的基础性工程,我们也一直在努力为学校配 备更多有特色、有意思的专用教室。可是,如果仅仅是追求 数量上的“多”,而不去考虑使用上的“优”,不仅会让学 校财务不堪重负,也会造成新的闲置和浪费。例如,前面提 到的技能创造室,其功能和定位究竟是怎样的?不仅要用于 科学课,能不能更好地和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等学科课 程相整合?再如,很多学校花大力气做了微型专题馆,为学 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基地,然而,如何更好地开发其教育功 能,更好地与日常教学相结合,从而创造性地将其功能发挥 到最大化,这些问题都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所以,我们不 仅要配备“项目”,更要注重“整合”。

其次,不仅注重技术装备,更要加强协调助力。

在“协调助力”这方面,我们不仅提供培训机会,还要 在以下方面加以强化:加大使用“南京教育资产与装备管理 信息系统”的力度,使每所学校全面符合要求并在工作上有 所创新;
组织参加市级以上的“实验操作技能比赛”和“自 制教具比赛”,并先进行区级选拔赛,力争取得更好成绩;

利用“鼓楼实验中心组QQ群”及时传递信息、交流工作、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组织装备工作经验总结和研讨活动,鼓 励更多的同志发表优质论文;
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强教科研工 作,争取专题立项;
等等。

总之,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使我区真正成为教育 技术装备上的“强”区、应用效益上的“大”区。

(华艳,本科,小教高级,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教育局, 21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