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U21排行榜透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
从U21排行榜透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 一、U21 排行榜的缘起 U21(21 世纪大学协会,Universitas 21)成立于1997 年,是一个以研究型大学为主的联合体。它的目的在于协助 成员高校实现全球化教育与科研,并提供一种国际化管理大 学的机会,而这种机会往往是单个大学或多国大学间校际合 作所不能给予的。目前U21 的成员已从成立初的17 所高校 发展为由24 所研究型重点大学组成的国际性教育组织,涵 盖来自欧洲、北美、东亚和大洋洲的一些重点大学。我国香 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也是其成员。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中,世界大学排 名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世界和地区大学评估与综合排名 的出现也顺应了现实需求。为了满足高等教育长期的发展需 要,U21 将视角从世界一流大学排名榜单转移到国家高等教 育系统上,将排名的着眼点落在一国高等教育的宏观视野上。
可以说,U21 排行榜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对国家高等教育系统 进行评估的榜单。诚然,一所优秀的大学是不足以代表其整 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全部方面,因而从整体来把握一国高等教 育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1] U21 排名强调为高等教育机构创造一个强有力的环境来 服务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给学生提供一个更高质量的高 等教育体验而做出贡献,并为各国政府、高等教育机构提供 一个宏观的坐标位置,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竞争力,争取更多的海外留学生,促进高校的国际化和流通性。[2]U21 于 2012 年5月在官方网站上发表了第一次报告《U21 国家高等 教育系统排行榜》,随后于2013 年5 月发表了第二次报告, 第三次报告于2014 年5 月发表。U21 的排名系统由墨尔本 大学应用经济和社会研究学院的研究者们分别从四个领域 (资源、环境、连接性、输出)来对各国家高等教育系统进 行综合评估。
二、U21 排行榜的基本框架 U21 排名主要比较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系统在世界中的位 置,其基本框架(以2014 年排行榜为基准来描述)共由4 个 一级指标和24 个二级指标以及1个附加排名组成。4 个一级 指标分别是资源、环境、连接性和输出,比重分别为20%、 20%、20%、40%,每个一级指标下分别有二级指标变量。附 加排名为从各国所处经济发展水平角度来权衡的附加排名。
(一)资源(Resources) 一个性能良好的高等教育体系,充足的资源保障是必不 可少的条件,无论该资源的获取形式是由政府还是私人组织 提供。由于研发投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为了测量高等 教育对一国研究工作的贡献,U21 排名纳入了对高等教育的 研发支出指标,其中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是高等教育支出占 GDP 的份额。具体来说,该指标占20%比重,共有五项衡量 资源的二级指标,分别是:R1(5%)—2010 年政府对高等 教育机构的支出占GDP 的比例;
R2(5%)—2010 年高等教育机构总支出占GDP 的比例;
R3(5%)—2010 年高等教育 机构年度生均支出比;
R4(2.5%)—2011 年高等教育机构 在研发上的支出占GDP 的比例;
R5(2.5%)—2011 年高等 教育机构在研发上的人均支出比。
(二)环境(Environment) 对高等教育的卓越发展来说,环境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 充分条件。U21 用定量数据辅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该指标 的测量,目的是衡量高等教育机构的自主性,并使用了质量 监控的方法。具体来说,该指标占20%比重,共有四项衡量 环境的二级指标,分别是:E1(2%)—2011 年女生接受高 等教育的比例;
E2(2%)—2011 年在高等教育机构就职的 女研究员比例;
E3(2%)—数据质量等级;
E4(14%)—定 性政策和环境监管。
(三)连接性(Connectivity) 在这个强调知识创新的时代,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 在吸引世界一流大学学生和留住人才方面的能力,也是其高 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表现。连接性既是教学和科研的质 量指标,同时又是有关新发现和新想法的评估指标。具体来 说,该指标在三年来的报告中调整的幅度最大,2012 年的 比重为15%,2013 年的比重调整为10%,2014 年比重上升到 20%,2014 年共有六项衡量连接性的二级指标,分别是:C1 (4%)—2011 年高等教育机构中国际学生的比例;
C2(4%) —2008 年至2012 年国际合作撰写的文章比例;
C3*(2%)—2008 年至2012 年发表的网络可获取文本数量;
C4*(2%) —外部链接,大学网站域名接收来自第三方机构的平均水 平;
C5*(4%)—2013 年一项由瑞士IMD 全球发展中心开展 的调查:大学和企业间的对接度、知识传递性,以及大学响 应企业要求的程度;
C6*(4%)—2008 年至2010 年大学与 企业共同撰写出版的科研成果。(“*”:C3、C4 是2013 年 新增,数据来自西班牙研究小组的Cybermetrics 实验室, 其数据包括世界前10000 名的高等教育机构,C5、C6 是2014 年新增) (四)输出(Output) 高等教育系统为国家提供受过教育的优质劳动力来满 足国家需求,还提供了一个更广意义的教育,来实现人们对 不同技能、兴趣需求的满足,并为国家和世界贡献智慧。具 体来说,该指标占20%比重,共有九项二级指标,分别是:
01(13 13 %)—2007 年至2011 年由高等教育系统产生的 论文总量;
02(3 13 %)—2007 年至2011 年由高等教育系 统产生的人均论文数;
03(3 13 %)—影响力,根据SCImago 期刊排名2007 年至2011 年的数据统计资料;
04(313 %) — 国家拥有世界级优秀大学的比重,根据2013 年上海交通 大学排行榜中进入学术前500 强的数量来统计;
05(3 13 %) —最好大学的卓越研究指数,根据2013 年上海交通大学排 行榜中国家排名前三的大学情况统计;
06(3 13 %)—2011 年进入高等教育机构的人口比例;
07(3 13 %)—2011 年25 岁-26 岁年龄段拥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口比例;
08(313 %) —2011 年国家全职研究员的人口比例;
09(313 %)—2011 年25 岁-64 岁持有高等教育学历人群的失业率与持有中等 教育学历人群的失业率比较。
(五)附加排行 附加排行榜是2014 年U21 榜单最具特色的创新点。对 于一个低收入的国家来说,高等教育生均投入肯定不能和发 达国家同等衡量。如在美国或北欧国家,其国民收入比其他 地区都要高出很多,尤其是在对教育投入的比例上,差异更 加显著。因而U21在附加排名中,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 是以相同收入水平国家为衡量基准进行比较的。
三、U21排行榜中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表现与问题 (一)综合排名比较 从U21 三年的综合排名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排名 变化有升有降。总体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排名是在上 升的,从2012 年39 名提高到了2014 年35 名。从具体的得 分来看,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在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 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综合排名与先进西方国家以及亚洲两 大国家均存在着显著差异。
(二)资源指标比较 从资源指标来看,我国在资源这一领域中的排名一直处 于倒数四、五名的位置。从R1 与R2 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在 高等教育投入的总经费是呈下降的趋势,尤其是政府对高等教育机构的投入削减较为明显。从2012 年到2014 年,下降 了7.6 个百分点。而另一方面,生均支出、研发支出比例和 研发人均支出(R3、R4、R5)整体是呈上升趋势的。可以看 出,我国政府在高等教育投资上仍不足,而科研经费的比例 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比重虽然有所增加,但增幅不超过 3%,尤其是在科研经费的人均支出比上,2012 年到2014 年 仅上升了0.7 个百分点。教育本身就是一项需要巨大资金投 入的事业,高等教育连年扩招、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更加需要 增加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与我国经济增长繁荣盛况相比, 在教育上的投入仍显不足。U21 的数据显示,高等教育资源 发展需要国家投入更多的资金来保证教育的稳健发展。
(三)环境指标比较 从环境指标来看,我国在环境这一领域的排名处于中等 水平。在排名上虽然有上下一两名的波动,但从得分来看, 总体是上升的。具体来看,我国在女性参与高等教育,以及 高校女研究员所占的比值较高(E1、E2),达到了一个相当 高的水平。数据质量(E3)上有升有降,而政策和环境监管 (E4)上的得分较低,并且在具体分值上并没有明显的提升。
虽然在E1、E2 上获得了较高的分值,但也从一定程度上佐 证了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性别比失衡的问题。从2007 年开 始,国内普通高校招生中的女生数量首次超过男生,之后一 直出现压倒性数量优势。在一些男生占据绝对优势的传统工 科院校,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女性面孔,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因而在这方面的得分虽然较高,但未来却有可能存在着阴盛 阳衰的问题。另一方面,我国在数据质量上也显示出了不稳 定性:2012 年到2013 年上升了7.2 个百分点,而2014 年 又下降了3.9 个百分点。在政策和环境监管方面的相关成效 性也比较欠缺。
(四)连接性指标比较 从连接性看,我国在连接性上的表现最差,排名也处于 倒数的位置。三次数据的二级指标有所不同,但并不影响整 体排名的情况。我国的国际学生(C1)和国际合作科研(C2) 的比例整体较低,尤其是国际学生的比例非常低。另一方面, 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的连接性呈现两种情况,大学和企业间 的对接度、知识传递性,以及大学响应企业要求的程度(C5) 较高,而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进行科研创新的水平(C6)则 较低。
根据OECD 公布的《高等教育国际学生分布统计》(2009 年)数据显示,我国的高等教育留学生只占1.7%,在OECD 成 员国中排名滞后。而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4 年出国 留学趋势报告》显示:截止2013 年,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 达到了305.86 万人。2013 年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为41.39 万 人,比2012 年增长了3.58%,尤其本科及以下层面就读人数 增长迅猛,低龄化趋势明显。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大留 学生输出国这一既定事实,与我国微薄的国际学生比例形成 鲜明对比。而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的连接性的数据也反应了我国校企合作仅停留在人才输入合作层面,在科研上的合作 联系仍然很低。
(五)输出指标比较 从输出来看,我国在输出这一领域的排名处于中等水平, 且整体排名和得分有所上升。我国论文总量和高等教育入学 率(01、06)的分值较高,而我国人均论文数、国家拥有优 秀大学比重、高等教育学历人口比例和专职研究人员比例 (02、04、07、08)明显较低,并且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的教 师比例(08)还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高产高质的研究成果是高等教育最为直观的贡献,而世 界一流大学的存在也是一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卓越水平的代 表,同时也是该国国际影响力与吸引力的彰显。01、06 的 高分值可以归功于高校扩招,而人均论文数的分值却并不理 想,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在科研贡献上的成就仍 旧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学校在学术研究水平以及保有高 质量科研教师的能力还比较薄弱。高校连年扩招、办学规模 不断扩大,但这样的增长速度反而忽视了高等教育的整体质 量,而持有的卓越大学数也寥寥可数,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 上都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提高高校整体的科研水平。
(六)附加排名指标比较 在2014 年的U21 排行中,新增了一项附加排名,该排 名中各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得分是站在人均GDP 这个视角来衡 量的。在该排名中,通过对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控制后,一些低收入水平的国家排名有所上升,而高收入水平的国家排名 却下降了。其中排名上升最大就是我国。在相同经济发展水 平的前提下,我国的综合排名上升至第9 名,在资源、环境 和输出这三项指标中排名靠前,而连接性仍然处于较为落后 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此量表是第一次测量而得的结果, 因而缺乏纵向的参照性。由附加排名可以看出我国在连接性 的问题依然严峻,国际学生比、跨国科研合作、校企的深度 联系等方面都是最亟待重视的方面。另外,在环境方面,我 国高等教育的相关政策和监管环境的定性指标也仍是最薄 弱的环节。
四、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相关建议 (一)加大高校资源投入 一直以来,我国用有限的教育经费支撑了大规模的教育, 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民众有机会、 有需求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因而必须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经费 的投入,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根据《2011 年中国教育经 费统计年鉴》的数据,目前我国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占GDP 的比重为0.63% ,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0.63% ), 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0.74%)。[3]这说明我 国各级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力度仍有待加强。尤其在生均 经费问题上,高等教育生均支出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部分地区的高等教育支出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错位”现象。[4]因而在加大高等教育资源投入的前提下, 注重生均经费投入与支出的平衡,切实保障高校资源投入的 质与量。另外,在高等教育数量上已经有显著提升的现状下, 如何提高质量是未来要考虑的重点方向,而如何把有限的资 源充分利用起来也是一个重要课题。
(二)提供公平平台与优化大学监管环境 现行的教育观念和选拔模式相对更适合女孩子的性格 心理特点,而对那些“野性难驯”的男生则往往被动地处于 劣势。加之进入大学后,有三分之二的课程依然是必修课, 学生将大量精力花费在必修课上,指定标准答案,他们没有 充足时间考虑自己真正偏好的领域。此外,大学里诸多社会 实践课缺乏量化的考核指标,一些综合考评的加分方式根本 无法反映出学生的真实能力。普遍高校中灌输式的必修课、 统一的模式和标准分数成为扼杀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危机, 从长远来看,扼制创新将影响国家的竞争力。因而改革现行 的教育观念和选拔模式,解救“男孩危机”,为全体学生提 供一个更加公平的平台显得尤为重要。另外,高等教育发展 的监管环境涉及高等教育的真正独立性,以及与社会联系的 多样性问题。[5]高校监管环境包括高校内部环境和高校 外部环境,这两者都必须兼顾,尤其要注重高校的治理,一 个规章有度的科学治理能为高等教育发展营造更好的制度 环境。政府需要对高等教育提供一定的监督,同时也要给大 学一定的自治管理权,让学生参与进来,给高等教育更大的自我发展空间。
(三)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与社会化 我国的现实情况是高层次人才国外输出的比例较大,而 国内的国际生比例却非常低,也反映出我国仍需在国际交流 上做出更大的努力。一方面需要关注人才流失问题,另一方 面也需要提高开放程度,提高国际生比率,吸引国外人才。
尤其是部分地方高校国际化水平、深层次的合作还未完全体 现出来,这都要求我们需要进一步调整国际化发展对策,全 面提高高校的国际化水平。[6]此外,高等教育与社会的 连接度也是不容忽视的,从U21 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到我国必 须注意加强高等教育与社会企业的联系,尤其要注重大学与 企业在科研上面的合作。从U21 排名榜连接性中可以看出我 国高等教育在国际化程度与社会系统的联系上有很大的上 升空间。目前很多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仅停留在人才输入这一 层面,如企业提供的实训基地,实习挂牌等。如果考虑将学 生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与企业创新的需求对接挂钩,如建设 创新孵化平台,加强校企科研层面的合作,这样既能满足学 生本身专业知识提高的需求,又能为企业带来更多有价值的 成果,这也将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四)提高学生科研创新力 高等教育的“输出”是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最直观的表现。
输出也从侧面反映出其高等教育的预算、图书馆质量以及其 他资源的供给状况。[7]从U21 数据中看出我国的科研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不能仅止步在“量”上。此外,毕业学 生的质量也是高等教育输出的重要内容,我国高校应关注如 何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需要高 校创造各种机会来激发学生投身于科研的热情,提供更多的 社会实践机会,在实践中找寻灵感;
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还需要高校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指导能力,培养出一批有专 业教学能力的教师才能满足学生的学术需求。
参考文献:
[1] KaychengSoh. Nominal Versus AttainedWeights in Universitas 21 Ranking [J].Studies inHigher Educaiton,2014,(6):945. [2] Universitas21.U21 Ranking of EducationSystems[EB/OL].http:
//www.universitas21.com/article/projects/details/15 2/u21- ranking- of- national- highereducation-systems. 2015-07-27. [3]教育部财务司,国家统计局. 中国教育经费统计 年鉴2011[Z].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68. [4]方宝. 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支出与经济发展水平的 适应性研究[J]. 现代教育管理,2015,(4):32-38. [5]AndrejsRauhvargers. Where Are the GlobalRankings Leading US? An Analysis of RecentMethodological Changes and New Developments[J].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14,(1):38. [6]李红,郭宪春,李丹. 我国地方高校国际化的发 展对策[J]. 现代教育管理,2015,(10):58-62. [7] EllenHazelkorn. Rankings and the GlobalReputation Race [J].New Directions For HigherEducation,2014,(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