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成语故事
关于历史成语故事 关于历史成语故事篇一:安步当车 战国时期,齐国有位隐士名叫颜斶(chù)。齐宣王听说他很有名,就召 见了他。颜斶进宫后,齐宣王傲慢地说:“颜斶,你过来!”颜斶不卑不亢地对 齐宣王说:“大王,你过来!”齐宣王很不高兴,旁边的大臣也都责怪颜斶。颜斶 便说:“如果我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大王走过来,说明他 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羡慕大王的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的好。” 齐宣王恼怒地问他:“到底是大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斶说:“当 然是士人尊贵!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下令:谁敢在距离高士柳下惠坟 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格杀勿论!另外还悬赏: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 他为万户侯,赏金两万两。由此可见,一个活着的大王的头,还抵不上一个死去 的士人坟墓呢。” 齐宣王觉得自己理亏了,便请求做颜斶的学生,并说:“您和我在一 起,食有美味,出必乘车,妻子儿女可以穿上华美的服装。”颜斶毫不动心,坚 决辞谢:“我还是希望让我回去,每天晚点儿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慢慢地走路, 就当是坐车一样;不犯罪过,就是保持自己的尊贵。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 其中啊!”颜斶说罢,告辞而去。
后来,人们就以“安步当车”表示不乘车而安然步行,又比喻安于现状, 不求显贵。安,安详,不慌不忙;步,步行。
关于历史成语故事篇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传说古时候有八个神仙,他们分别是铁拐李、张果老、汉钟离、曹国 舅、蓝采和、吕洞宾、何仙姑与韩湘子。这八个神仙外貌和脾气都各有特色,经 常在一起聚会论道,展示自己的独门法术。
有一天,他们一同去参加王母娘娘的蟠桃大会,途中需要渡过东海。
茫茫东海,浩瀚无边,天下的凡人和船只根本就没有办法穿越它。于是吕洞宾就 提议:“不如我们八个人每人都将自己随身所带的一件宝物投进大海,让这些宝 物载我们过海。”大家一致同意吕洞宾的意见。铁拐李首先把拐杖投进水里,自己稳稳地站在上面,屹立在浪花之上。接下来,韩湘子投下花篮,吕洞宾投下箫, 蓝采和投下大拍板,汉钟离投下鼓,张果老投下一个纸驴,曹国舅投下玉笏,何 仙姑投下竹罩。他们各自站在自己投放的东西上面,依靠自己的神力,乘风破浪, 终于顺利地到达了东海对岸,如期参加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大会。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故事概括成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来比喻在 某一个集体中,每个人都拿出自己的本领去完成共同的任务。
关于历史成语故事篇三:半途而废 战国时期,黄河岸边有个叫乐羊子的人,他的妻子是个十分贤惠懂事 理的妇女。有一次,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拿回家交给他的妻子。他的妻 子劝告他说:“我听说有道德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的人不接受带有污辱性的 施舍,更何况捡到别人丢失的东西使自己得利而玷污自己的名声呢”乐羊子听了, 惭愧万分,便把捡到的金子放回了原处,并且外出求学访师,以求能在学问上有 所进步。
然而过了一年,乐羊子便回到了家中。妻子问:“你怎么刚刚学了一 年就回来了呢”乐羊子说:“我在外面待时间长了,非常想念你,于是就赶回来看 望一下。”妻子听后,就拿起一把剪刀走到了织布机旁,说:“这些丝绸,是把蚕 茧抽成丝,再通过织布机织成,是一根丝一根丝通过长时间的积累而成寸、成尺、 成匹的。现在如果把这匹丝绸剪断,以前的劳动就会白费。你在外求学也要日积 月累,要通过不断钻研才能提高自己的学问和修养。如果学了一半就回来,这不 是与剪断织布机上的丝线一样会前功尽弃吗” 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这番话,非常感动,随即又外出继续求学。七年之 后,乐羊子学成归来,得到了魏国国君的重用,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后来人们就用“半途而废”来比喻某些人做事有始无终,不能坚持到底。
关于历史成语故事篇四:班门弄斧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梅之涣写的《题李白墓》诗。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关于他的死,有种种神话般的传说。有的说李白晚年游览洞庭、岳阳和金陵(现在的 南京)等地,有一天夜晚他的小船停靠在采石江边(采石,今安徽当涂县境内,北 临长江),月明如昼,李白在舟中对月畅饮,喝得大醉,见水中月影,竟探身去 捉,便落江而死。因此在采石便出现不少以李白的事迹为主题的名胜,不但有李 白墓,还有谪仙楼、捉月亭等,引来了很多的文人雅士前来参观。但是也有一些 人在李白墓上胡诌乱题,留的诗十分可笑。梅之涣的这首诗,就是讥讽这类游人 的,他认为在大诗人的墓上乱题歪诗,简直是“鲁班门前弄大斧”——自不量力。
鲁班,据说姓公输,名般,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也称鲁般。他是一 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鲁班奉为木匠的始祖, 因此自然没人敢在鲁班面前卖弄自己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要想在大行家 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被称为“鲁班门前弄大斧”,简 作“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是差不多的。
关于历史成语故事篇五:抱薪救火 战国时期,许多小国都先后被大国吞并了,最后只剩下秦、楚、齐、 赵、韩、魏、燕七个国家。七国之中,秦国的实力最强,它不断地派兵向邻国进 攻,实行蚕食政策,扩大自己的疆土。
从公元前 276年开始,魏国连续三年都遭到了秦国的攻打,不但损兵 折将,而且丢失了很多城池。三年之后,秦军终于打败了魏、赵、韩三国的联军, 杀了十五万人,并且俘虏了魏国大将芒卵。这时,魏国的另一名大将段干子向魏 王出主意,建议把魏国的南阳城割让给秦国以换取暂时的和平。谋臣苏代对魏王 说:“想要得到大将印玺的人是段干子,想要得到魏国土地的是秦国。现在,大 王却让想得到土地的人掌管印玺,让想得到印玺的人管理土地。我看,在魏国的 土地没有割让完之前,他们是不会罢休的。此外,用割地的办法去讨好秦国,就 好像是抱着柴草去救火一样,柴草没有燃烧完之前,火是不会熄灭的。” 魏王听了段干子和苏代的话,始终拿不定主意,致使魏国的土地不断 地被秦国侵占,国力也不断地遭到削弱。公元前225年,魏国还是被秦国灭掉了。
后来,人们就用“抱薪救火”来比喻一个人处理问题不得当,结果形势 发展和最初的愿望相违背,不但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反而增添了许多新的困难。
薪,柴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