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模式下《内科学》课程标准的研发
教学做模式下《内科学》课程标准的研发 《内科学》课程标准是落实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是推进《内科学》课程建设与改革、实现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内科学》课程标准的制订,对于明确临床《内科学》课程教学目标、整合序化 课程内容、编写教材和讲义、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具有重 要意义。本文从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医学高职院校 临床医学专业《内科学》课程标准的制订,供读者参考。
《内科学》课程标准是落实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指导性 文件,是推进医学院校课程建设与改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内科 学》课程标准的制订,对于明确临床《内科学》课程教学目标、整合序化课程内 容、编写教材和讲义、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
与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意见和建议等 方面阐述得更为明确、具体,由强调“教师教的效果”改为强调“学生学的效果”, 突出了学生“学”的基本要求[1]。
一、课程设置 1.课程设置依据 要做好一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必须明确课程设置的依据,这需要通过 开展专业调研来实现。我们到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所(门诊)、综 合医院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专业调研,明确了《内科学》课程设置依据:
根据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对内科医生岗位 (群)的能力需求,兼顾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及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设置《内 科学》课程。
2.课程设计思路 我们在进行课程设计时,着重达到以下几点要求:①学习内容即为工 作内容:通过对岗位工作任务的调研、分析,总结典型工作任务,同时参考《临 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兼顾学生的可 持续发展,选取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情境,确定学习任务;②学习过程即为工作 过程:充分利用临床实际案例、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临床见习和顶岗实习,实现 校内学习过程与临床工作过程的部分融合对接;③综合评价教学、学习效果: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课堂讨论、发言及病例分析 等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同时结合期末笔试结果和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对学生进行综 合性的评价,体现全面考核、知识与能力并重原则[2]。
二、课程目标 根据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结合调研结论,我们将《内 科学》的课程目标归纳如下:①知识目标:掌握临床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主要 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要点以及急危重症表现、应急处理方法;熟悉内科常见病、 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相关辅助检查、转诊指征及转诊知识;了解内科常见 病、多发病的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指导知识。②技能目标:具备运用内科基 本诊疗技术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初步诊治的能力;具备对内科急、危、重 症进行应急处理及正确转诊的能力;具备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进行一般预防、 保健指导、简单康复治疗、健康指导的能力。③素质目标: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 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医德医风;具备通过良好的人际沟通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能 力;具备对新知识技能的持续学习能力。
三、课程内容 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才定位需求,涵盖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 格考试内容,参考社区医生工作职责,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可持续发展,对《内 科学》课程内容进行选取、整合、序化,设计了循环系统疾病的诊治等12个学习 情境,并将其进一步分解成急性心衰的诊治等52个学习任务,共计118学时。
四、课程实施建议 1.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采用任务引领、行动导向为主的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教学法、 示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为主,结合讲授法、分组讨论法、启发式等教学方法来 组织教学,借助多媒体课件、临床实例、实训室、内科学网站、图书馆医学考试 培训系统、附属医院病房(门诊)等资源,使学生掌握《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基 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教学团队 《内科学》的教学团队是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校内专任教师要定期参加临床实践,丰富临床经验;校外兼职教师应由具备 高学历、高职称、教学能力强的行业一线内科专家担任,参与校内实验(训)教学 的同时承担学生见习、实习的带教工作。
3.实践教学条件 校内实训室设备能模拟患者病理(正常)体征,满足学生在体格检查、 辅助检查结果判读方面的实践需要;具有资料丰富的病案(情境)库,辅助学生进行 情境模拟练习;在附属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所)等各级各类 医疗卫生机构建立校外实训基地[3]。
4.教材编写与选用 由于教材建设总是落后于当前医疗技术的发展,因此选择近三年出版 的专供临床医学专业用的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且只能作为教学参考用书。
应由专任教师和临床一线的高职称内科医生组建教材编写团队,在听取基层社区 医生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参考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内科部分知识 点,引入国际先进医疗卫生技术,编写教材、讲义、临床实(验)训指导及实习指 导。
五、考核与评价 《内科学》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 强调综合能力的评价。过程性评价包括学生在日常课堂提问、讨论发言中的表现, 占学期总成绩的10%,病案分析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25%。终结性评价指期末笔 试和技能考核,考试形式、题型及考试内容与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类似,占 学期总成绩的65%。
《内科学》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标准的研究与开发须 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时效性。《内科学》课程标准的制订是一项长期、 复杂的系统工程,适应校情、学情的课程标准不仅对我校的课程改革起到重要推 动作用,而且为全面增强学校办学活力、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整体 发展奠定基础[4]。
作者:李旭 王丽君 郭巍 贵海峰 王斯蓓 来源:学习导刊 2014年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