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北京的春节》中的历史分析:读懂历史

读懂《北京的春节》中的历史分析

读懂《北京的春节》中的历史论文代写分析 一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写于1951年1月的散文。这 篇散文中的春节文化趣味像一幅幅老北京风俗画,像一块块 老北京风情浮雕,像一曲曲老北京文化乐曲。但受《现代散 文选读·教学参考书》影响,一位教师教学《北京的春节》, 有这样的教学片段—— 师:老舍先生通过写北京的春节,表达了对新中国北京 春节的生活的赞美,他用了对比的手法,在哪里? 生:他用旧社会过年与新社会过年对比。

师:新北京春节,好在哪里呢? 生:新北京春节人们不迷信了,腊八粥、关东糖、除夕 的饺子不用去供佛了。

师:还有呢? 生:人们不用给老人们顺星、祈寿了。

师:最大的不同在哪里啊? 生:大家不迷信了,可以省下买香蜡纸马这笔开销,用 到有用的地方去。现在的儿童只快活地过年,而不受那迷信 的熏染,没有恐惧了。

师:大家想想,儿童的恐惧来自哪里啊? 生:儿童怕神怕鬼,就是在老北京春节习俗中熏染的。

师:对!以前,人们认为,过年是托神鬼的庇佑,解放 以后,北京人清醒健康了,大家劳动终岁,快快乐乐地过年。所以,老舍用对比的手法热情地表达了对新社会新生活,对 过年、过春节的—— 生(齐):赞美! 师:和无比的—— 生:喜爱。

生:热爱。

师:这,就是《北京的春节》的对比美!这,就是《北 京的春节》对新北京春节的情感美! 这样的阅读审美有依据么?这样的审美结果有可信度 么?《北京的春节》中,老舍先生的确是运用了对比手法, 的确是将新旧社会北京的春节作了一些对比,也的确写到了 “省下买香蜡纸马的钱”“用到有用的地方去”“现在的儿 童只快活地过年,而不受那迷信的熏染”。但《北京的春节》 决不是老舍用来表达对“新社会新生活,对过年、过春节的 ——赞美和无比的喜爱、热爱”的!显然,这位教师是受《现 代散文选读·教学参考书》的影响,以致在开展《北京的春 节》的情感审美时出现了偏颇。

教学时,我们仅仅了解到这一张张照片里有什么,还是 不行的。真正应该认识的是这些照片在老舍面前消逝了,在 今天的我们眼前消失了。从这个层面看,我们才能读懂老舍 当年行文的情思。

可见,读懂《北京的春节》要放在相应的历史元素中进 行。上述这位教师根本没有读懂《北京的春节》写作背景、感情基调和内心感叹。因为,《北京的春节》的春节主要并 不是写“新北京的春节”。

二 老舍的思想深处眷恋的是北京的传统春节,那种有鬼有 神有传说的春节。这是由老舍身上的传统士大夫的乡土家园 情结决定的。在《北京的春节》中,他发出了这样微微的感 叹:“现在是大家劳动终岁,大家也应当快乐地过年。”这 “也应当”三个字,意味深长! 为什么?作为有着传统知识分子的浓重的责任感和使 命意识的老舍是在暗示:现在的春节没有“有皇帝的时候” 热闹。这就是笔者认为《北京的春节》中有丝丝惋惜、遗憾 元素的原因。

那么,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呢? 事实上,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就是一部迷信的历史。

北京的春节文化中虽然有些与迷信相关,但这些“迷信”因 素,恰恰是北京春节值得老舍眷恋的地方。细细读《北京的 春节》,可以看出老舍先生对老北京的春节的喜爱、眷恋与 不舍。

但当“现在”失去了迷信成分,“清醒健康”了;
他发 现“现在”过年也“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现在是大家 劳动终岁”,但过年的热闹却不如从前了,老舍在最后说, “大家也应当快乐地过年”。

三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 原因,存在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找到其存在的理由。” 也就 是说,任何事件皆有因果关联,已有的事物都可以找到恰当 的解释。

前一年,是1950年。这一年国家还不稳定,最主要任务 便是对国民党残余开展剿匪斗争。北京不可能再举办或者促 进规模盛大的春节联欢活动。其次是解放以来党内出现作风 不纯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5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 于在全党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以克服党内存在的思 想作风不纯的问题。这次整风运动,主要是针对领导干部的 居功自傲情绪、命令主义作风以及少数人贪污腐化、政治上 堕落颓废、违法乱纪等错误。这多多少少影响了春节的“热 闹”,因为传统春节中有许多“堕落颓废”因素在整风运动 中遭到遏止。

到老舍写《北京的春节》时的1951年1月,中国人民志 愿军抗美援朝已打响了第三次战役。当时全国人民勒紧腰带 抗美援朝。在这种背景下,北京的春节,当然是“没有以前 那么热闹了”。

“现在,大家都不迷信了,也就省下这笔 开销,用到有用的地方去”。这“有用的地方”,大家可以 想象一下了。

教学《北京的春节》也不能虚无老舍的情感取向。在以 《北京的春节》开展审美教育时,首先要理解老舍的审美心 理,才能通过作品的阅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趣味和审美气质,从而温润阅读心灵,丰富审美素养。

教学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我引导学生讨论:老 舍的《北京的春节》是为什么人写的,读者对象是谁,或者 他是为什么杂志而写的。《北京的春节》如果读者对象是孩 子,那么他的审美取向就是回忆、记录,着眼于有趣味的记 忆;
如果是写给大人看的就是回忆、提醒,着眼于文化消逝 的思考。因此,不同读者规定着不同的审美取向。而这也是 教学内容确定的重要标准。

事实上,《新观察》恰恰是一本面向知识界的综合性期 刊,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艺术等各个生活 领域,杂志强调观察新情况,讨论新问题 ,探索新趋势 。

显然,《北京的春节》就是这样的文章。

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教学期间,我向舒乙先生写了信 —— 舒乙先生新年好! 老舍先生有《北京的春节》一文,这篇散文进入高中教 材,作为散文选修。请问:当年写这篇文章是出于什么动机? 比如什么杂志邀请?…… 2016年01月04日,我收到了来信—— 张老师:
你好!老舍先生一般在传统节日都会主动写一些应景 的文章,所以写了很多节日,这些如果查看他的作品目录, 在散文诗歌中有很多是关于节日的,例如《元旦》《元旦放歌》《国庆与重阳的追忆》《春节愉快》等,《北京的春节》 是其中之一。载一九五一年一月《新观察》第二卷第二期。

“应景”即适合当时的节令,好比端午节吃粽子、清明 节扫墓,都是应景的行为。《北京的春节》的春节也应该是 “应景”之作、“应心”之作。我们有理由相信,写《北京 的春节》的原因,至少是眼前的春节“年味不足”“热闹不 够”。

所以,《北京的春节》是老舍给我们留下的老北京春节 的历史记录,是老舍对中华传统文化眷恋的表现。正是如此, 我们今天在开展审美阅读时才有了对比、有了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