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应注重语文的工具性特点
中学语文教学应注重语文的工具性特点 张忠 四川省旺苍县五峰中学(628200) 语文学科的性质到底是什么?尽管《语文课程标准》说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千百 万基层教师决不可能从这几十个字的变化中体味出多少教 学的真谛。
有人认为《语文课程标准》界定的“语文素养”是一种 无所不能、无处不在的“万能博士”素养,课程目标就成了 一种无所不包、博大精深、无边无底、虚无缥缈的“万能博 士”课程目标。其实,这样的课程目标只是一种理想状态, 是终极目标;
如果没有较详的分解,一般人是很难达到的, 教学中也是很难操作的。
笔者认为,语文素养只是听说读写话语文章时能正确理 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素养或者说能力。它在听读行为中 是听读话语文章表层意义的能力,即初通文意的能力;
在说 写行为中是把内心的形式不规范的只有自己明白的思想文 化知识外化为规范的别人能顺利明白或欣然接受的话语文 章的能力。语文素养中也有思想文化知识,但语文素养中的 思想文化知识同其他学科培养的系统、明确而容易集中唤醒 的思想文化知识素养有本质区别。如果不首先把这一工具性 和人文性的内涵弄明白,语文教学就会走向茫然。也正是由于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缺乏辩证的科学的 认识,因此造成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
传统语文教材的选文是用“文质兼美”标准选出来的名 家名篇,但并不一定适合学生为大量积累和学会熟练运用语 言文字而进行诵读和写读的需要,相反,倒是更适合以教师 讲析为主的讲读教学的需要。而讲读教学在语文课程中却是 违背学习书面母语规律的高耗低效的落后方法,它既不利于 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书面母语的能力,也不利于发挥选文对学 生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因为把汉语等同于话语文章, 就意味着教师应该也必须用讲读和做题的方法更全面、省时 地帮助学生把握教材的思想内容、精神情感、表现形式和写 作技巧等等。因此语文教学就成为纯技术性的工具性的教学, 成为各种考试的工具,语文老师也成了传授“解牛”技术的 庖丁。
现行语文教学理论把中小学生不需要也不可能全部详 尽和熟练掌握的并非最基础甚至很不基础的无限的文篇文 段和文句,等同于中小学生必须也能够熟练掌握的最为基础 的有限的常用母语,因而始终既弄不清语文课程究竟必须教 什么和怎么教,也弄不清语文考试究竟必须考什么和怎么考。
因此,有人认为语文考试考出来的大多不是成熟的语文能力, 也不是有价值的思维能力。在这里,语言学习作为一种现实 需要已站到前台,而精神教化作为一种远程目标已退居二线。
因此笔者以为,要落实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必须有一个整体的层次序列,有一个工艺流程且具有可操作性。
完整意义上的语文教育应该是一种“两性”(工具性、人文 性)互动的教育,一种课内外并举的教育,一种精神和语言 双赢的教育。从终身母语教育的角度来看,语文教育是人文 的;
从阶段性学校教育的角度看,语文教育则是工具的;
从 完整的大语文教育的角度看,语文教育则是“两性”互动的。
无论是从整个人类的语言发展历史来看,还是从每一个 人的语言积累过程来看,越是在起始阶段,语言的工具特点 便越鲜明,越是到高级阶段,语言的工具性特点便越弱化;
而人文性特点正好与之相反。当我们的祖先在龟甲和兽骨上 艰难刻画的时候,其语言的工具意义比什么都重要,同样, 当我们的孩子横撇竖捺开始习文断字的时候,他首要的任务 是怎样以最快的速度把字写好,把话说顺。
所谓人文性,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正如上好的毛笔, 拿在蒙童手中,如蛇鳝入怀,桀骜不驯,而到了书法家手中, 则笔到意随,管毫生辉,物我两忘。湖南师大程达先生从现 代语文终身教育的观念出发,提出的学前侧重汉语言语,小 学侧重汉语文字,中学侧重汉语文章,大学侧重汉语文学, 大学后(或研究院)侧重汉语文化的学段划分原则,富有极 强的创新色彩和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