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教学法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PBL教学法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1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2结果 2.1临床技能变化 研究组所有学生均能够完成预期的教学计划。2004级学 生病情评估或适应证选择的正确率由67.5%(54/80)上升至 88.8%(71/80),诊疗方案的正确率由43.8%(35/80)上升至 85.0%(68/80),操作熟练、技术要领准确的比例由16. 3%(13/80)上升至78.8%(63/80),见表1。统计学分析提示 PBL教学后学生临床技能水平明显提高。部分学生可在教师 引导下主动发现急诊医学学科特色,对专业特点引起共鸣, 但学生之间差异较大。
2.2考核成绩 研究组2003级、2004级学生考核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研究组2年间考核成绩无明显差异,见表2。研究组学生考核 合格率(>60分)100%(160/160)与对照组96.9%(155/160)无 差异(χ2=3.251,P=0.071),优良率(>80分)明显优于对 照组(P<0.05)。见表3。
2.3学生对教学模式的评价 研究组学生对所采用PBL教学模式在自主学习能力、临 床思辨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四方面的认可程度明显高于LBL教学组。见表4。3讨论PBL教学是以问题讨论 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其 评估体系科学,能准确评估教学绩效[1]。急诊医学作为 临床医学体系中一门涵盖多个专业领域的新兴学科,目前尚 有不少院校未将其设为必修课程,急危重症的教学多依附于 内外妇儿科教学。采用LBL为基础的传统教学方式,学生往 往满足于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体系,热衷专科疾病的局 部处理,忽视急诊患者全身情况的把握,不能自觉地从挽救 生命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致命性并发症出发,对患者实施 及时、快速、有效的诊治。多数学生不能接触到院前急救等 反映学科特色的环节[2-3]。急诊医学教学中采用PBL教 学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既已掌握的医学知识,在特定的场景中, 通过问题讨论,重新建构急诊医学知识体系与临床技能,符 合多专业交叉综合的学科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 力、组织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 创新精神[4]。王长远等在急诊医学教学中开展PBL教学收 到理想的教学效果[5]。将PBL教学引入急诊教学的初步探 索实践表明:该模式是实现传授急诊医学基本理论、基本技 能,形成具有急诊医学特点的逻辑思维的一种优质高效的教 学手段。课程评估结果显示PBL教学针对性强,学生参与积 极性高,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提高明显,教学效果明显优于 传统教学。反之,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针对性差、交互 性差,即使安排了急诊科实习及专题讲座,学生也很难把握实践机会,在短时间内掌握学科特点,教学效果不令人满意。
本文来自于《浙江医学教育》杂志。浙江医学教育杂志简介 详见 高年级临床专业学生已完成理论学习及初步临床实践, 对未来从事的职业有一定认识与规划,对相对复杂的临床问 题具备一定自学判别能力,但临床实践能力普遍不高,职业 素养仍处于形成过程。这一时期学生求知欲强烈,渴望理论 与实践相结合,而LBL为基础的传统教学由于固有的保守性 与封闭性,已不可能引起学习兴趣与动力。PBL教学突出学 生的中心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讨论、辩论、 答疑、现场演示等教学形式,促成急救知识、专业技能迁移 的同时,加深对急诊医学理念与方法的理解。通过教学活动 中出现“问题”的针对性解决,学生得以交流、分享他人的 思维策略,培养临床逻辑思维能力,进而提高综合素质与能 力,学生主观评价高,为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当 然,PBL教学中也出现了教师脱离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横 向联系过于繁杂、教学重点不突出;部分学生知识积累少、 课前准备不充分,过于依赖教师,又不愿参与集体讨论、交 流,以致于孤立于群体之外。部分研究者认为上述现象属于 PBL教学缺点[6],根源在于教师需要坚决贯彻PBL教学思 想,彻底摆脱“多教、多学、多受益”的传统教学误区,牢 牢把握影响个体认知建构的关键问题,避免与教学目标无关 问题的过多延伸;深入研究教法、提高课堂控制能力,照顾不同知识层次学生认知需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7];及 时评估、加强督导。实践证明PBL教学是急诊医学教学中一 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科发展与学生素质的全面 提升,应作为一种固定模式在急诊医学教学中常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