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神话传说
巴渝神话传说 巴渝神话传说篇1:巴祖癝君 “廪君之先,故出巫诞。”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说:"巴郡南 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日覃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 在古文献记载里巴国最早的君主是癝君。相传,从前武落的钟离山崩 塌,出了一个石坑,一坑红如朱砂,一坑黑如生漆。有一个人从红色坑中出来, 名叫务相,姓巴。有人从黑色坑中出来,共四个姓:婂氏,樊氏,柏氏,郑氏。五姓出现后开始争斗,于是务相用矛扎坑壁,说能把矛扎在坑壁上的,就做廪君。
"廪",古代指虎,"廪君"即"虎君"意为凶悍勇武,即以白虎为图腾的巴人首领。
结果姓婂、樊、柏、郑的人谁也没扎住,而务相扎在坑壁上的矛上还能挂住剑。
又用土做船,在船身上雕刻绘画,然后让船浮在水上,约定说:“如果谁的船能 浮在水上,就可做廪君。”又独有务相的船能浮在水上,于是就称务相为廪君。
务相乘着他的土船,带着他的部众,顺夷水而下,到达了盐阳。
巴人的发展与壮大,与其作用丰富的盐矿资源不无关系。书中记载, 话说廪君掌权后,开始带领巴人四处迁移,途中碰到盐水女神,盐神对廪君一见 钟情,并甘愿把自己的盐矿资源当成嫁妆赠给廪君。不料,却遭到廪君的拒绝。
为了阻止廪君继续迁徙,盐神化作千只老鹰阻拦其去路。而廪君为了带领部落继 续前行,就假意送给盐神红丝巾当做爱情信物。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盐神再 次化成千只老鹰阻拦巴人去路时,廪君却掏出早已准备的弓箭,对准戴有红丝巾 的老鹰拔箭怒射,巴人迁徙故事从此演变成了一段凄婉悲壮的爱情传说。廪君死 后魂魄化为白虎,后代以奉祀,故巴人崇拜白虎,以白虎为图腾。今天的土家族 已经被认定为巴人的后代,在他们的传统文化“跳丧”动作中,“就有‘虎抱头’、‘猛 虎下山’等动作”。
巴渝神话传说篇2:大禹娶涂山氏 在重庆南山又名涂山,山上建有涂山寺,江边更有呼(夫)归石。《重 庆地区古小说与民间故事研究》依据《华阳国志·巴志》的记载,大禹在川渝治 水期间,曾在涂山娶妻涂山氏(人名)生子,而据《左传》等古书记载,涂山很可 能就是如今的南山。在今天南山上还有一座涂山寺。此外,在大禹离家治水后, 怀有身孕的涂山氏每天在“呼(夫)归石”盼望其归来。有一天怀胎十月的涂山氏照 常去等待丈夫,却突然临盆生下一子取名为夏启。当时涂山氏生孩子的地方很可能是在如今的弹子石,“以前弹子石名为‘诞子石’,顾名思义是在纪念大禹儿子的 诞生。”弹子石上游还有夫归石,传说是涂山氏呼大禹回家不得,化身而成的。
不过据专家考证,重庆涂山跟大禹治水没一点关系。
南岸区的涂山是重庆老地名,大约三千两百多年前,商王武丁伐巴, 巴人被迫从现今的湖北西部沿着清江流域向西迁徙,然后越过七曜山脉,进入现 在的重庆境内,然后继续西进,建都江州(现重庆城),前后达八九百年。
涂山是巴人建都江州之后便开始沿用的名字,取传说中大禹妻子涂山 氏的名字命名,也因此,重庆本地流传了一些大禹治水的传说。但实际上,重庆 和大禹以及涂山氏并没有关系。
巴人是古百越人的一支,而大禹属于百越人。在巴人迁徙到江州后, 应当是将大禹的传说映射到本地的山河中,故以涂山氏的名称命名“涂山”。实际 上,仅是涂山就有多处,如河南嵩县、徽巢县、浙江会稽(绍兴)、四川汶川等。
在生产力还极端落后的夏禹时代,其足迹要遍及中国的东西南北,显然是不可能 的。所以可以肯定地说,大禹没有到过重庆,更不会在重庆娶妻生子,涂山等遗 迹仅是后人的附会。
巴渝神话传说篇3:灵山十巫及巫载国神话 有载民之国,帝舜生无淫,降载处,是谓巫载民。巫载月分姓,食谷。
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爰有歌舞之乌。鸾乌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 兽,相群爰处,百谷所聚。
帝舜派他的儿子无淫来治理巫载国,表明中原文化向巫巴地区的最早 渗透。《世本》说:“廪君之先,故出巫诞。”前面已经①参见.蕾其祥的《巴史 新考》和管维良的《巴族史》。
说过,注家认为“巫载”就是“巫诞”,但是帝舜的儿子来统治巫裁,并 不意味着巴人祖先廪君是舜的后代。因为帝舜姓姚,有虞氏;而巫载姓鼢(b6n)。
故廪君的祖先出自J||j}姓氏族而非出自舜子无淫,无淫是从中原派来统治这个民 族或部落的。
这个巫载国的具体地域究竟在何处呢《山海经-海外南经》石:三苗国在赤水东,其为人相随。一日三毛国。载国在其东,其为人黄, 能操弓射蛇。一曰载国在三毛东。
这段引文说载国的方位前后自相矛盾:第四句说“载国在其东”,即在 三苗国(三毛国)之东;但末句又说“一日载国在三毛东。”所谓“一日”应是与前一说 不同的另一种说法,但现在两说都在“三毛东”,又怎能称为“一日”呢故任乃强先 生认为第四句的“东”字“当是‘西’字讹”。则应为“载国在其西”才对。按“赤水”, 即指今陕西南面流入汉水的丹江。屈原《离骚》:“忽吾行以流沙兮,遵赤水而 容与。”注:“《博雅》云:昆仑虚,赤水出其东南陬。”《庄子·天地》:“黄帝游 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郭注引《释文》:“水出昆仑山下。”《穆天子传》:
“遂宿于昆仑之阿,赤水之阳。”注:“赤水出东隅而东北流。”凡此皆可推证赤水 必今之丹江,“赤”即丹也,方位亦合。而丹江之东的河南南阳地区,恰是古、代 三苗之居地。后来三苗南徙至云梦盆地,“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 之水。”①而云梦之西,正是巫山地区的古巫载国。故任乃强先生在《四上古史 初探》中认为“巫载文化区”即位于瞿塘峡东口(大溪口)与巫峡西口(巫溪口)之间 的宽阔地带,并与大宁河谷和大溪河谷紧紧相连,涵盖了今巫山县和巫溪县的① 《战国策》卷二十二《魏一》.吴起对魏王语。
全部地域。所谓“巫载国”之“国”,并非国家,当时尚未立国,只是氏 族公社或部落联盟,故“国”只是“地域”之义。
那么,“载民之国”为什么能够“不绩不经”(不绩麻纺织)而有衣服可穿, “不稼不穑”(不耕田种庄稼)而有“百谷所聚”呢就因为这里古代盛产食盐和丹砂。
《光绪大宁县志》载:“宝源山……在县北三十里,旧名宝山,气象 蓝蔚。大宁诸山,此独雄峻。上有牡丹、芍药、兰蕙。山半有石穴,出泉如瀑, 即咸泉也。”此段记载,全袭自《大明一统志·大宁山川I》而来,前文已引,并考 证“宝山”即《山海经·海外西经》所说巫咸国之“登葆山”。又南宋王象之《舆地纪 胜》云:“宝山咸泉,其地初出袁氏。一日出猎,见白鹿往来于上下,猎者逐之, 鹿人洞不复见。因酌泉知味。意白鹿者,山灵发祥以示人也。”这与今巫溪县的 东溪河至宁厂镇后河之间,至今民间还流传白鹿舐盐的故事大致相合。这故事 说:宝源山麓有盐泉,当初本来谁都不知道。有一天,一位猎人追逐一头白鹿到 此,那白鹿竟然停足不前,在泉水渍地舔食不停,依恋不去,仿佛完全忘记有猎 人追杀似的。猎人便捕杀了白鹿,甚觉白鹿舔泉很奇怪,便也去泉边捧饮泉水品 尝,觉有咸味甚甘美。心中大喜,跑回村落招引同族人迁来泉边聚居。后来他们 又伐木为柴煮煎泉水熬成晶盐,然后向四方去贸易交换粮食布帛,逐渐富强兴旺起来。这就是为什么“不绩不经”、“不稼不穑”而能丰衣足食,鸾凤歌舞,与鸟兽 和谐相处的原因。
据有关考证:巫山大宁河自流卤水最早发现于周靓王五年④(公元前 316年)。任乃强先生在《四川上古史新探·巫溪盐泉与巫载文化》中认为:巫盐 发现初期,“在五千年前,约与中原的黄帝相当”;“巫盐外销初期,也可称为巫载 民族形成期。……已销到(i)参贝。新编《巫溪县志》第222页。大巴山区的庸、 濮诸部族去”;“巫盐出峡时期,也可称巫载民族的极盛时期。……巫盐通过夔峡 畅销于四川盆地,通过巫峡而畅销于云梦盆地,以及黔中高原等广阔地区。…… 载民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成了极乐世界,时间约在西周前后的六百年间。” 任先生的上述推断是建立在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的基础之上的。从 l959年至l975年,考古工作队在距巫山县城45公里的夔峡东口(即大溪口)、长江 南岸的三级台地上,进行了三次发掘,共发掘出遗址500平方米、墓葬208座、出 土文物l700多件,这就是“大溪遗址”,当地人读“大”为“黛”,与“载”同音。这地 区正是巫载文化的核心地带,故任先生认为“大溪”应是“载溪”之讹。考古界确认 大溪遗址距今约5200年①。在发掘的墓葬中发现有大量的鱼骨。任乃强认为:这 表明这里有大量的巫载部落民聚居,且有用鱼殉葬的习俗。而鱼容易腐朽,为了 保鲜,非用盐腌制不可,说明殉葬时必定使用了大量食盐。这只有拥有宝源山盐 泉的巫载部落才能办到。
第二便是巫载国盛产丹砂。《山海经·大荒南经》载:“有巫山者,西 有黄鸟。帝药、八斋。黄鸟于巫山,司此玄蛇。”晋人郭璞注:指“天地神仙药在 此也。”袁珂《山海经校注》按日:“黄鸟即皇鸟,盖凤凰属之鸟也。”“或谓黄鸟 司察此‘食麈’之贪婪玄蛇,防其窃食天帝神药也。”任乃强先生根据十巫降灵山采 药的记载,推想巫鼢就是到巫山采药,从而改进巫泉煮盐和开采丹山朱砂的祖师。
另外《路史·后记十三》注《山海经·海内南经》日:“丹山,仍今巫山。”《史记· 货殖列传》记载巴人寡妇清,其祖先得丹穴,专擅其利数代,家财之富不可计量, 以致秦始皇为纪念她下诏为她筑女怀清台,也可佐证川东地区自古就以盛产丹砂 著称。丹砂即硫化汞,水银之氧化物。既可作装饰性颜料和涂料,又可当药物。
内①参见蒙默等:(四古代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服可以镇心养神、 益气明目、通血脉、止烦懑、驱精魅邪思、除中恶、腹痛、毒气等;外敷可治疥、 瘘诸症,故古老的药物学《神农本草经》称丹砂为药之上品。由此可见,原始先 民视之为长生不死或起死回生的神仙之药,固不足为怪。
因为有盐和丹砂这两种宝物,巫载国民才能凭此交换粮食布帛,才能丰衣足食,娱乐升平,呈现出极乐世界的繁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