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饰服饰美学论文范例鉴赏(共2篇)
现代服饰服饰美学论文范例鉴赏(共2篇) 第1篇:浅析中国传统现代服饰美学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与国外服饰文化追求名品价值、所属感、差异化的旨趣所不同的是, 中国传统服饰由于长期浸润在中国古典文化的土壤之中,更多的体现的是正统的 “天人合一”、社会伦理道德以及封建等级方面的内容。这也正是中国现代服饰美 学思想的独特表现与典型表征。加之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统一的意识形态 和文化背景的东方古国,中国现代服饰美学思想,就是在这样一个源远流长、博 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服饰发展的历史也经历了同样 辉煌而且漫长的历程,历经代代积累、交融,中国服饰不断丰富和发展,最终形 成了自己的着衣习惯和服饰文化系统,也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服饰审美心理。这种审美心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核,与我们的民族文化相统一,对后世产 生了深刻的美学影响。
一、中国现代服饰美学思想的起源 通过一些远古相关资料史籍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人们最早对衣着服 饰具有一定意识是在仰韶文化时期——用粗糙的麻纤维的织物制作服饰,因此, 这在中国历史乃至中国服饰史上是一个卓越的进步,人们终于由野蛮跨进了文明 ——服饰文明的时期。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后,奴隶主成为最大的统治阶级,为了 巩固自己的统治,整个阶级社会的一切大大小小的要素都被政治化、等级化和伦 理观念化了。当然这也包括服饰。这种被政治化、等级化和伦理观念化的社会政 治形态不仅束缚了服饰文化,也束缚着人们的服饰观念,进而就会影响到人们对 服饰的理解和讲究。严格的等级化使得人们的衣着成为人们身份和等级的象征。
继而中国封建社会的到来,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从“家天下”到“私天下”的国家 政治形态的转变,对中国传统现代服饰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尽管如此,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仍然造就了形形色色的 服饰文化。不同时代,显现出服饰的不同特点。从魏晋时期名士崇尚自然的狂傲 不羁,到盛唐时期空前开放繁盛、对封建秩序达到顶峰的极力维护,再到明清时 期资本主义萌芽对封建社会的有力冲击,不同的政治意识形态决定一个朝代的服 饰文化取向。因此,服饰文化,不仅成为一个王朝、一个时代的显著标志,也成 为各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标记。历朝历代不同形式的服饰特征、设计风格、色彩元 素,无不彰显着中国传统现代服饰美学思想的审美内核,成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感悟中国传统现代服饰美学的基本精神的文化根基。
二、中国现代服饰美学中的儒道内核 中国现代服饰美学的发展与中国文化和艺术的成长土壤是一致的,都 是在儒道文化的交互影响下不断成长与发展起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对 自然美作出真正的欣赏,刘勰将自己的美学思想的观点以“自然”为基础敞开,这 种以自然为基础的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美学乃至现代服饰美学的土壤之中。受其 影响最深的尤其是中国古代传统女性的着装造型,呈其宽衣形。这不仅表明了中 国古代女性固有的传统美和民族气质,也体现了女性的自然质朴、宁静致远的风 韵和个性——这就是中国现代服饰美学特有的儒道精神。
而之所以产生这种独特的服饰民族个性,是有其特定的文化渊源的。
因为道家美学思想强调道法自然,追求虚静,自然而然,无为而无不为,无形无 言,恍兮惚兮,这在中国传统服饰之中依然有着明显的体现。即服饰也应如人一 般,应与自然是和谐的,互融互会的,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服饰与自然 和谐相长。因此中国传统的女性服饰才呈以宽衣型,能给人以一种轻松、愉悦、 自由的感觉,同时体现融己于自然的脱俗境界。而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服饰 特征,也确证了儒家美学的“天人合一”理念。中国古代现代服饰美学思想自然化 的特征,正是“天人合一”思想观念在服饰方面的丰富化体现.这个特征的具体表 现是注意服饰的纹样、色彩、款式等形式因素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中国人追 求服饰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美因素,也可激发人们的爱美之心,更是对中国传统现 代服饰美学思想此前一直以等级和伦理道德为衡量标准的过于单一化的补充。另 外,儒家重礼和秩序,以仁、义为道德典范,强调美和善相互统一的美学原则。
在服饰上就体现为宽衣的形式,与道家相比,以等级、秩序、“礼”来规范和约束 服饰的特点更加显著,作为统治者束缚人们的正统思想,儒家的理想是将一切社 会现实都与其所主张的社会正统伦理道德相统一,因此中国传统服饰形式乃至现 代服饰美学观念也不例外,都必须显示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政治功能。这是因 为儒家思想长期在中国历史中处正统地位,其对中国古代的服饰观念的深刻的浸 润不言而喻,所以儒学观念对中国的服装基本造型定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中国传统服饰渗透着儒道两大思想内核。中国传统服饰以社会 伦理为标准、掺入自然美的因素,这就是典型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体现。这种 思想表明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深刻认识,勾画了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 好图景。三、现代服饰美学思想对后世之影响 中国传统服饰伴随着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同样走过了几千年的风雨 历程。现代服饰美学思想在历史的激荡中也终于积淀了下来。中国传统现代服饰 美学思想起始于遥远的奴隶社会夏商周以及随后的封建社会先秦时代,在两汉时 得以成形,在唐朝时达到繁盛,中国传统服饰以它悠远的历史对后世的影响是颇 为深远的。
如上所言,中国传统服饰以它悠远的历史影响于后世,其美学思想同 样对后世发生了深远而又多元的影响。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外国侵略者以武 力打开中国的国门以后,男性笔挺的西装、女性西方女性时尚、性感、迷人的蕾 丝裙、晚礼服进入到中国人民的眼球之中。到“五四”前后大量出现的以中西合璧 为特征的中山装、连衣裙,尤其是中山装已被我国定为国服,成为最高领导人在 重要场合检阅军队的唯一特定服装。至于连衣裙,则现在已普遍化,是人们穿着 的必备品。服饰的一系列发展不仅表明了中国已敞开国门,走向世界,与世界交 融,也折射出服饰的美学内涵对中国人民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上所述,与国外服饰文化追求名品价值、所属感、差异化等的旨趣、 又注重突出个性穿着、同时又非常期待服饰彰显人文性有所不同,中国传统现代 服饰美学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社会伦理道德这片土壤之中,因此服饰一直与 社会道德关系密切。比如一个突出而又典型的表征就是某些服饰通常会成为一定 历史时期的独特表现,诸如政治形态、社会状况和时代风格,这也就自然而然成 为一种社会普遍化的象征。也就会成为这一时期人们都时兴和追求的服饰样式。
在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明代,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伦理思 想,占据者整个社会的主流。人们的服饰就如恪守这“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教 条一般,中规中矩。另外就是二十世纪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为政治的要求,整 个社会规定人们随时随地都必须穿戴一身绿军装。这一时期,人们对服饰需求多 元化被抹杀了,对个性的自觉审美追求也被完全压抑了,于是个性之美不复存在, 取而代之的是共性强制。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与社会发生变动,服饰文化必 定也会随即发生变化,这也就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衣着。服饰文化与社会 历史进程紧密相关。这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也早已被印证。
从秦始皇到清王朝统治的结束,中国封建社会整整走过了两千多年, 这期间,朝代政权的频繁更替、少数民族与汉族实现大融合,这在中国历史上都 是屡见不鲜的文化现象。而正是这种现象促使了服饰文化的产生与改变。无论是 大一统的封建王朝领导下的太平盛世,如隋唐明清,还是群雄逐鹿的分裂时代,如五代十国,服饰文化一直都是人们不能避开也无法避开的一个话题。由服饰文 化的土壤中提炼而来的现代服饰美学思想自然也历久弥新,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服饰文化培植了深刻的现代服饰美学思想。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传统服饰文 化是在中华民族这条经久不衰的历史长河之中,经过岁月的磨炼、积淀,最终形 成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持久的现代服饰美学思想,成为中华民族史上珍贵的一 笔精神财富。
四、小结 不惟在古代,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与飞速进步的今天,服饰仍然是 我们当代人类日常生活的日用形式之一,服饰的美学功能也更加得到重视。服饰 是人们心灵深处的一种审美文化心理、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的深刻表 现。今天,在中外服饰文化不断交汇和密切融合的现实中,传统的服饰观念和物 质形式虽然已经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在几千年历史文化进程中积淀而形成 的民族现代服饰美学思想,由于中国古代服饰在千姿百态、绚丽多姿、灿烂光辉 的形式中所呈现出的博大精深、变幻莫测和深沉厚重的美学意蕴,仍然以潜意识 的形式、不可磨灭的辉煌记忆影响于后世中国人的服饰着装心理、审美趣味和审 美风尚,因此,中国传统现代服饰美学思想对现代化的服饰文化依然起着潜移默 化的美学影响。
作者:刘莹 第2篇: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现代服饰美学观 引言 20世纪40年代,大上海当红女作家张爱玲注重服饰的修饰早为众人所 知。张爱玲对服饰的痴迷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华丽,追求服饰内涵和古典美结合 的她常常津津乐道地谈及自己对服饰的见解,甚至这一点也成了她在文学作品中 与众不同的特色之一,她的独树一帜还表现在日常服饰颜色搭配超乎常理的大胆 犯冲,她这种用服饰话语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张扬自己的个性,在同行中堪为罕 见。张爱玲还把自己对服饰钟情的研究沉淀成文化底蕴,把人物内敛的性格、情 感变化都通过服饰的变化表达出来,这也是文学作品中罕见的写作手法。张爱玲 对服饰文学的追求和渴望或许是她自身需要服饰来烘云托月的表现,亦或是她想 结束颠沛流离生活而对另一种生活的向往,再或许是对与众不同家族史的回顾关 照。无论哪种可能,都能看出张爱玲把淤积的情感借助服饰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她作为个体生命体验人生、观察人生的独特思考。
一从张爱玲的家族史追溯她和服装的渊源 富于传奇色彩的张爱玲出身名门望族,清末宠臣李鸿章的小女儿就是 张爱玲的祖母,而个性耿直,敢于弹劾大臣、评议朝政的“清流派”成员张佩纶就 是张爱玲的祖父。其母黄逸梵也是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张爱玲的外公是湖北的 一个提督,“钟鸣鼎食之族,替缨冠玉之家”是她家族的真正写照。随着清朝的完 结,张家的荣耀也接近了尾声。张爱玲的童年印象里留下了没落家庭的一笔宝贵 精神财富,也为她日后写作提供了丰厚的素材。嵌入张爱玲童年世界里的还有在 晒出来的衣服下穿行,衣服的色泽、香味、质地成为了她记忆里无法抹去的一部 分。于是,她的作品里经常出现家族末世繁华中捕捉色泽亮丽的衣服,织成文字 片段装饰她的文学作品,可以说她的这部分记忆是一笔无法替代的财富,为她成 为高品位作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见,创作离不开生命的亲自体验,只有亲自 体验到的写出来才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为了让读者能够深刻体验到这种服饰文 学,她每一部作品里都会潜心酿造字句珠玑,良好的出身、优越的家境,让她汲 取了深厚的古典文学营养,她所涉猎的古今中外的文学铸就了她的修养。她的作 品很少见到关于战争、革命、严肃、沉重的话题,可见她本人并不接受这类文学 作品,她喜欢倾情打造人情味道浓郁、生活气息浓厚的作品。在张爱玲的后期作 品中,经常可以窥探出张爱玲虽然出身望族却想拥有平凡人生,这是她家族生命 展示出的细节,影响了她透视人生、感悟人生、把握人生的看法。这种人生经历 使得她的精神世界里经常出现一些虚实不定的人生,这样的人生唯有寄托在衣服 文学、衣服语言上才能够得到诠释和满足。在张爱玲作品的主意识流里,衣服就 是家,衣服就是生活环境,她把自己对服饰的情节用互文置换的方法在作品中展 现出来。可见,张爱玲的家族史与她强烈的服饰情节渊源很深,她用服饰家园的 意识,在作品中塑造自我,塑造他人。
二张爱玲小说中人物塑造和服饰的相关性 文学来源于生活,反映的也是生活,一部作品的形成往往和作家的经 历、人格、性格、灵性等主观因素有关,也和作者自我表达情感、认识及对社会 的理解程度、态度、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最主要的作者本人审美的自觉性直接 影射到作品中,一如张爱玲,可以断定,没有谁能对服饰痴迷到如此地步,她对 服饰的迷恋情节已经成为她作品的个性体现。她不惜纸张在作品中浓墨重彩地描 绘着不同人物的不同服饰,用服饰塑造个性不同的人物已经是她惯用的特有方法 之一,她甚至可以准确的把人物命运的转折、情绪的改变用不同的服饰细腻地表达出来,包括复杂的、抽象的心里活动依然如此,这种创作手法是独辟蹊径的, 不过,这种尝试可以证明人物形象的塑造可以依托服饰来表达得更完美。
1人物性格可以用服饰语言来表达 张爱玲在作品中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完善可以通过设计服装来婉转 表达出来。当人物内心世界处于复杂的环境里也可以通过设计服饰来完善人物的 思想内涵。张爱玲用服饰暗示人物性格不留斧痕,宛若天然,顺手拈来,且栩栩 如生,蕴含丰富,个性鲜明,印象深刻。流连于服饰的五彩斑斓就可以打造平凡 人物或悲或喜的故事人生,这的确是一种绝无仅有的写作手法。
张爱玲的作品《半生缘》中有个文静单纯的上海小户人家的女儿,这 是个既事故又纯真、既活泼又热爱生活的女子,对曼祯这个人物形象的定格是与 她的服饰描绘有着直接关系的。曼祯和世钧的初相识是在一个店面不大的小馆里, “却有一个少女朝外坐着,穿着件淡灰色的旧羊皮大衣”,“她在户内也围着一条 红蓝格子的小围巾,衬着深蓝布罩袍,倒像个高小女生的打扮。蓝布罩袍已经洗 得绒兜兜地泛了灰白,那颜色倒有一种温雅的感觉,像有一种线装书的暗蓝色封 面。” 这两段文字的阐述足可以推断出人物性格如何,淡灰色既可以暗示家 境不过如此,也可以折射出人物如衣服一样不事张扬,含蓄、平淡、温和、低调;
而另一个人的出场则是另一番光鲜:“穿着一件苹果绿软缎长旗袍,倒有八成新, 只是腰际有一个黑隐隐的手印,那是跳舞的时候人家手汗印上去的。——一头发 乱蓬蓬的还没梳过,脸上已经是全部舞台化妆,红的鲜红,黑的墨黑,眼圈上抹 着蓝色的油膏,远看固然是美丽的,近看便觉得面目狰狞。”一个交际花出身的 曼璐就这样在读者心目中烙下了印痕,而且那件八成新的旗袍足可以推断当时上 海如斯者泛泛皆是。毋庸赘言,人物性格全在这惊心描绘的服饰里隐藏着、宣泄 着。而大户出身、生性骄傲的又该如何出场示人哪?“穿着件翠蓝竹布袍子,袍 叉里微微露出里面的杏黄银花旗袍。她穿着这样一件蓝布罩袍来赴宴,大家看在 眼里都觉得有些诧异。”一个城府深、思虑远、善于表演的翠芝因为世钧出席, 故而假装矜持高贵,故意放下身价寻了这么一身行套,可见作者独具匠心的服饰 描绘,似乎已经暗示着故事的来龙去脉,甚至定义了人物命运的终结了。
再者《花雕》中不善于交际、性格沉静的川嫦,是在这样的一段服饰 描绘中体现性格的:“小姐们穿不起丝质线质的新式衬衫,布褂子又嫌累赘,索 性穿一件空心的棉袍夹袍,几个月后,脱下来塞在箱子里,第二年生了霉,另做新的,丝袜还没上脚已经被别人拖去穿了,重新发现的时候,袜子上的洞比袜子 大。”一个不修边幅的人物就这样鲜活地跃然于纸上了。川嫦在等待相亲一段的 文字也可以透视出女卫悦己者容的缜密心思:“她穿着一件葱白素绸长袍,白手 臂与白衣服之间没有界限;
戴着她大姐夫从巴黎带来的一副别致的项圈。”与常 规相反的刻意穿着,凸显了此刻人物的性格。这位活的真实的川嫦是张爱玲最少 批评的人物形象之一。
在《封锁》中吴翠远的那件白洋纱旗袍,《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如 同赛金花一般的葛薇龙的浅薄轻浮,暗示了她必走沦落之路的命运终结,可见, 人物性格完全通过服饰描绘就得以尽善尽美了。也可以笃定的说,小说里人物装 束是有艺术性和目的性的,它体现作者的文化诉求,人物装束也为灵魂世界里的 凸显角色服务。
2人物命运可以用服饰语言来描述 张爱玲最善于用不同服饰来表达不同的内心世界和不同的人物命运, 她还会把同一个人遭际不顺时的穿着也进行详细的描述,即不同场合中的不同服 饰搭配。张爱玲的小说中女子大多都是固步自封、幽闭、压抑形象。如《金锁记》 中,七巧几次命运遭逢都与她的服饰关系密切,七巧的生命历程完全用服饰的动 态描写展示得一览无余。婚前的七巧:“十八九岁做姑娘的时候,高高挽起了大 镶大滚的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
有时她也上街买菜,蓝夏布衫裤, 镜面乌绫镶滚。”充满活力、健康朴素的七巧是那样美目清晰,而婚后的七巧:“一 只手撑着门,一只手撑着腰,窄窄的袖口里垂下一条雪青洋绉手帕,身上穿着银 红衫子,葱白线镶滚,雪青闪蓝如意小脚袴子。”俗气、自卑、张扬、虚空,全 在这服饰的语言里了。可见,服饰预示了七巧的悲惨人生命运,服饰细节和命运 细节完美的结合。
三张爱玲的现代服饰美学观 张爱玲把服饰当做人生诉求的文字符号,从她的符号里我们可以嗅得 一股股芳香的美学味道,张爱玲的服饰思想恰恰体现了“中国服饰审美文化,是 社会历史的富有个性的理性精神及其美学思想兼容并包的融汇渊薮,乃至兼收并 蓄的承传载体”。生逢末世的她叛逆于封建家庭,却不乏留恋;
她皈依于都市文 明,却又傲视这一切。她游离于战争,却又改变不了飘蓬,唯有诉求于服饰语言, 精神乐园才得以圆满。她穿着接近诡异,足可以推断出她对不平凡人生的憧憬和 渴望,然而她有希望自己的一生无坎坷般的平淡,矛盾的心里职能让她在文字里或虚或实的诉求着。婚变、出国,一生坎坷的她只能安于写作,至少,小说里的 人物命运、服饰语言可以无条件地满足她,安慰她渴求的灵魂,满足她际遇不平 的宣泄。她喜欢闲适的水蓝色,更喜欢刺激的宝蓝、鹅黄,颜色的相冲相撞正是 她对命运的一种反抗。可见,张爱玲爱美、爱生活、爱服饰、爱文学,她工于文 学,更工于服饰文学。
结语 通过追溯张爱玲的家族史,可以断定她对服饰情节的渊源之深源于她 的出身。对她的小说中随处可见的服饰描绘可以得出服饰是她精神世界里最唯美 的语言,她的才气、她的古典美都是通过服饰情节展现出来的。结合她一身的经 历审视她的服饰情节和为人之风,年轻时的大胆憧憬,年老时追求的服饰简洁流 畅,无论何时,她的为人都品质端良。她的一生都用高雅脱俗来追求美、塑造美, 用服饰来宣泄情绪、表达认知,服饰就是她的语言文学。
因而,我们可以说,张爱玲小说中的服饰描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反 映了她的现代服饰美学观,而且她运用了服饰这种独特的文学语言大胆揭示出了 当时社会中的女性对于社会伦理的感性体验与智慧表达,充满了中国现代文学中 女性对于服饰的独特理解与深入观察。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服饰并不再是简单的 取暖之物,而是涵盖了对于当时社会传统、历史以及政治等严肃话题的看法,只 不过她的这种现代服饰美学观的表达,是对这些话题的唯美讨论而已,也探寻了 女性生存的终极含义。张爱玲对小说中各种各样的女性形象的服饰进行量身定做, 以一种独特的视角解析了女性的传统内涵与新兴意蕴,还原了女性独有的美丽天 性。应该说,张爱玲的服饰描写中渗透了她的现代服饰美学观,进而表达了她的 主观个人情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并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