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教育资源长效机制探究
人文素质教育资源长效机制探究 一、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不均衡,学生的 学习任务繁重,选课困难 广西理工科院校中不同程度存在的“因教师开课”问题, 各学校主要由任课教师自行确定开课名称,教研室同意,教 务处审批。课程开设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系统性、针对性不 强。师资丰富的院校,如桂林理工大学,开设的人文素质教 育课程很多,其中推荐的尔雅网络通识课程就达72门,而师 资紧缺的院校就少,如广西科技大学,推荐的尔雅通识课程 仅10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则开设的课程更显不足[3]。另 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任务过于繁重,白天空课时间少,作为 公共选修课的人文素质课程要选课非常困难。以桂林某高校 的2014级房地产专业和2012级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为例,每天 1-8节基本上都排满了专业课、基础必修课和专业限选课,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选课就显得十分艰难。学生除了专业课 程学习还要参加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和社会实践,人文素质 教育课程只有安排在晚上或者周末,这对学生跨校选课积极 性和出行安全等都具有不利影响。二、建立广西区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共享长效 机制的路径 (一)加强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组织领导,建立相应的校 际沟通协调机制 目前,广西的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共享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权威的组织协调机制。2013年1月,南宁 本科院校课程联盟由广西大学倡议成立,成员包括广西大学、 广西医科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财经 学院、广西师范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七所高校,决定实施 高等教育教学科研资源共享,建立学生课程互选、学分互认 协商机制。地处桂林和柳州的高校应借鉴南宁高校有益做法, 结成高校教育资源共享联盟。为此,笔者专访了南宁、柳州 和桂林的理工科院校的相关教务处负责人,他们希望通过自 上面下的方式,在广西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领导下,分 别建立南宁和桂林高校资源共享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各高 校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领导、各理工科院校校长、人文素质 教育专家组成,委员会负责制定、监督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共 建共享发展规划,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以 及协调解决在建设过程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广西区教育行政 主管部门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进行立项,并拨给一定的启动 建设经费,待正常转后,每年由各参与学校根据需要,分别 提供一定的业务经费,确保委员会协调作用得到切实发挥, 为建成全区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提 供可靠的组织保障。
(二)重视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建立跨校授课教 师互聘机制 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石,是大学教育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教育“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 为重,坚持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专业素质是教人求真 求是,人文素质是教人求善求美。广西理工科院校应当高度 重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断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理工科院校应选聘年富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担任人 文素质课的教学工作,通过完善机制,鼓励教师同城跨校任 教,实行学时互认等。通过实施跨校选课开课机制,将显著 增强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师资力量,有力推进我国传统 文化传承与创新,有效促进高校文化交流互动,显著增强大 学校园人文文化氛围。各高校应跨校教学课酬、跨校互选互 认教学改革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以有效提高教师 参与同城跨校教师互聘工作的积极性。近年来,广西区优秀 专家张明非教授到桂林理工大学讲授唐诗宋词;
桂林理工大 学雷威教授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讲授宝石艺术鉴赏课程,受 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建设,完善学分 制管理模式 各理工科院校应结合本校实际,大力加强人文素质类课 程体系建设,促进人文与科学交融。将文学、艺术、历史、 文化类课程为基础课程,辅之以社会、人类、宗教、美学等 课程,将所有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列入课程体系[4]。同时,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应适当减少专业理论教学课时数,让学生有时间消化专业知识, 也为更好地接受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可能。为确保实现校际课 程互选,学分互认,各理工类院校之间应在现有的学分制管 理制度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完善,拓展相应功能。欧美国家的 经验表明,学分互认制度是推行教育资源共享的前提,任何 一个层面的资源共享模式都是在学分互认基础上实现的。只 有保障学分在学校之间以及相近专业之间的互相转换和相 互承认,不同类型学校的课程(或培训)才能有机地联系起来, 才能实现不同高校异质性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5]。为 切实加强广西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各有关院校 应通过共建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平台,共享人文素质优质教育 教学资源。对同城高校而言,构建实施同城跨校课程互选、 学分互认制度。对异地高校,各学校可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视 频,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展网络化教学,学生根据自己的情 况选课或下载资料,开展网络互动与网上考核,从而打破时 间、地域的限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校选课。当然,人文 素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与资源维护更新需要相应的经 费,这就需要根据资源建设投入与产生的实际效益情况,合 理分担成本和分配利益,在广西区内各理工科院校之间建立 起科学的成本投入与结算制度,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 成一套长期合作共赢机制,推进广西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 素质教育创新发展并形成显著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