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方法的研究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方法的研究 根据本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转型发展的需要,为有效提高医学检 验技术专业《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文章从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 方法以及改变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探索。0前言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基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学科,医学检验 在医疗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 养同时具备扎实的基础医学知识以及临床检验技能的实用性的检验人才。《医学 微生物学》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基础医学中的一门 重要学科,内容涉及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三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 掌握与医学相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特 异性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等,为后期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 能培养奠定基础。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为2014年新开设的本科专业,结合本校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转型发展的需要,笔者就在如何提高《医学微生物学》 课程的教学效果,从如何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以及改变考核方式等方面 进行了总结和探索。
1优化教学内容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理论和实验授课总学时为80学时。课程分为细 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三篇,每篇内容包括总论和各论两个部分,分别叙述原核 细胞型微生物、非细胞型微生物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 传变异等生物学特性,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和免疫性以及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 原则(归纳为“三性两法”)。内容编排上,该课程的各论部分是相对独立而完整的, 比如细菌学各论部分基本上是按照细菌典型形态来编排的,合计包括了十四类。
如果仅仅利用课堂上授课很难把所有内容讲完,而且面对如此繁多的病原微生物, 学生也很容易产生混淆。因此,在教学大纲的整体设计时,我们确立了以核心知 识为主线的原则,选择目前影响较严重或流行性高等的病原微生物作为重点讲解 章节,而精简一些相对少见和较易理解的章节。
2改革教学方法 为了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1任务驱动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医学微生物学》各论部分的每一类病原 微生物的内容基本都是从“三性两法”五个方面来介绍的,我们通过在课堂上仔细 讲解一些重要病原微生物后,会将一些相对容易理解的章节以有奖任务的形式分 配给学生,学生课后自己收集资料,制作课件,学生在带着“任务”有目的的学习 过程中,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高。
2.2 PBL教学法 如,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将一些实验项目进行了改 革,会提前一个月布置实验内容,学生以小组形式自主设计实验方法以及完成实 验操作和实验结果的分析,课上总结陈述和讨论。当然对于较难理解的章节依然 沿用传统的讲授法,但是在授课结束后结合经典的习题练习巩固,推荐给学生一 些质量较好的精品课程进行再学习,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都得到了较大提高。
3改变考核方式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要培养的是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理论考核和实践 教学考核同样重要,我们在课程考核方式上也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
(1)理论和实践教学中都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注重过程考核。除了 常规的出勤和作业要求外,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如参与小组讨论、病案分析 等)都可以作为平时成绩加分项,实践教学中实验操作的规范性都是平时成绩考 核加或扣分点。
(2)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逼”学生在课后多下功夫。学生自己 整理课程的重点知识点汇集成题库,根据出题质量给予评分。学生在出题过程中, 回顾和梳理了课程的重点知识,学习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3)充分利用学校建立的易班平台进行课前预习或期中考试考核,大 幅降低期末考试所占比例,考核方式更多样,教学质量和效果却得到明显改善。
4总结 人类迈入21世纪的同时,也迎来了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医学检验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加以提高和发展。《医学微生物学》的学习对医学检验技术 专业学生了解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机制非常重要,是他们在今后的实践工作必 不可少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教授这门课程时,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方 面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尝试。
作者:王小梅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