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炼课堂用语提升课堂有效性
锤炼课堂用语提升课堂有效性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教师语言的 重要性,他认为教师的语言应该是一种教学艺术。苏联教育 家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提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 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决定着”而且是“极 大程度”“决定着”,可见教师教学语言在学生学习中的重 要性。现实中我们也发现,课堂上,教师不同的教学语言会 起到迥然不同的效果。因此,教师要锤炼课堂用语,以带领 学生从“不懂”走向“懂得”,从“不会”走向“学会”, 从“无知”走向“有知”。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在学生学 习的起始处,对孩子语言的规范以及思维的严密性方面又起 着重要的、不可代替的引领作用。因此,锤炼课堂用语,是 小学语文教师的必修课。一,要“漂洗”语言杂质,让课堂语言规范化 课堂上,经常会听到:“哇,你太棒了!”“下面请第 一小组pk第二小组。”“各位小组长,你们一定要hold住哦。” 也许有人认为这样的语言能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师生 之间的关系,但课堂不是嘉年华,不是狂欢节,这种形式的 语言与“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宗旨相左。作为 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用标准的、规范的普通话去解答疑问, 进行环节过渡,突破重点难点,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学到准 确、规范的语言,力戒夹杂外语和某些时髦的词语、流行的 句子及方言土语,以提高语言的纯净度。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用规范的语言开展教学,自觉“漂洗”语言杂质, 捍卫语言尊严。
一,要让指令性语言科学化 课堂上,教师的指令性语言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认 知特点,提升指令性语言的科学性。例如,当教师发布某项 指令时,问题的题干不能太长,太长了学生很难记住。也不 要一口气问一组问题,因为人的瞬间记忆有一定的局限。教 师的指令性语言的指向要清楚,要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思考, 应该回答什么,要求要尽量明确、具体、说到细处,尽量少 说“先讨论,我们一会儿交流”,而要更为具体地说:“在 讨论时,每个小组要找一个同学负责记录,负责记录的同学 要把主要观点记下来,等交流环节时,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 作汇报。”这样的语言,可以让学生明白怎么讨论怎么交流。
下达指令性语言后,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必要的准备时间,不 搞突然袭击。假如教师想让学生上黑板听写生字,应该先 说:“现在要找几个同学到讲台上来,请他在黑板上写出 ……听清楚了吧?某某同学,你来。”这样给学生一个缓冲, 让学生有所准备,而不应该先把学生请到台上再布置任务。
对于重要的指令,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重复和强调,在 布置完任务之后,可以再次强调一句:“注意,刚才我要求 的是……我希望大家这样做……。” 三.要丰富语言,让评价性语言具体化 很多时候,教师的课堂评价性语言是空洞的、模糊的,似乎只会用“太好了”“太棒了”“太聪明了”等模糊笼统 的语句评价学生的回答,但具体好在哪里、棒在哪里,教师 没有具体说明,学生也就不得而知。锤炼课堂用语,就要丰 富语言,让语言脱离浮华,回归具体,回归本真。例如,学 生朗读得好,可以这样评价:“你不但读出了声,还读出了 情,真正做到了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听你的朗读真是一种 享受。”这样的评价语言,既能激励学生,还能起到引导作 用,让学生从评价中认识到朗读要注意感情的表达,注意感 情的表达是得到赞赏的。再如,当一名学生补充其他学生的 答案时,教师这样评价:“你不仅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还 能多角度思考问题,并且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你真了不 起。”这样的评价既肯定了学生的表现,又为全班指出了要 多角度思考,具有鲜明的导向性。这样的评价还能激发学生 的内驱力,可有效防止评价性语言的苍白无力。
四,要让评价性语言具有归纳性,系统性 五,要注意评价性语言的合理性和真实性 现在似乎是一个赏识泛滥的时代,课堂上很少听到教师 说“不”,无论学生的回答如何,教师都要刻意地去表扬, 即使回答是错误的,教师也会找出“你是举手举得最快的, 值得表扬”“你是发言最简洁的,值得表扬”等跟回答内容 正确性无关的内容。更有甚者,有些教师就喜欢用“你很聪 明”“你有这个方面的天赋”等夸张性语言去评价。这样的 语言貌似是对学生的激励,但也许这样激励会导致学生错误归因:我学习好,是因为我聪明;
我学习不好,是因为我没 有这个方面的天赋。尽管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差异,但教师 在课堂上不能放大这种差异,教师要认可的,应该是学生主 观上的努力。真正负责任的教师会实事求是地评价学生的回 答,在学生回答不恰当的时候指出不足。例如,于永正老师 在执教《新型玻璃》一课时这样问:这节课向我们介绍了几 种新型玻璃?是哪几种?一个学生回答:这一课共写了五种 新型玻璃。第一种是“夹丝网防盗玻璃”,第二种是“夹丝 玻璃”,第三种是“变色玻璃”,第四种是“吸热玻璃”, 第五种是“吃音玻璃”。这个回答,应该是正确的,因为课 本上介绍的就是这五种。但于老师怎么说?他说:“说得多 清楚,多有条理!不过,你能说得再简洁一些吗?请你考虑 一下。”原来,于老师对答案的要求并不局限于正确,而要 让学生进一步提炼自己的语言。该生思考了一会儿,这样回 答:“本课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分别是夹丝网防盗玻 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此时, 于老师竖起大拇指夸奖:“说得妙,妙就妙在‘分别是’三 个字上。有了它,下面只说名称就行了。你真了不起啊!” 这里的“真了不起”,绝对不是谬夸,而是对该生由衷的赞 美。评价性语言,一定要真实,该夸时则夸,不该夸时则不 能夸,只有恰当的夸奖才最有教育性,脱离实际的夸大,效 果适得其反。
六.要注意过渡性语言前后的关联性推敲很多课堂语言,就会发现有些过渡性语言的前后欠 缺关联性,当提出问题后,不管学生怎么回答,教师都要按 照预设的内容往下走,似乎问题本身仅仅是个引子。例如, 有位教师讲授《飞向蓝天的恐龙》时这样导课:“同学们, 你们看看,‘飞向蓝天的 ’这个地方可以填什么词?”学生因为已经预习了课文, 所以都争着举手回答,教师叫起一名学生,这个学生说:“恐 龙。”教师一听第一个学生就说出了题目,感觉似乎太没有 悬念,于是又追问:“还有吗?”学生思考片刻后,又有两 个学生站起来回答:“还有小鸟”“还有飞机”。教师接着 问:“还有吗?飞向蓝天的还能有什么呢?”看学生沉默了, 教师便不再为难学生,一边板书题目一边说:“同学们真聪 明,还知道飞向蓝天的恐龙,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飞 向蓝天的恐龙》。” 教师在设计这个问题之前,也许她预测的是学生先说小 鸟、飞机等,最后再说“恐龙”,这时,她就可以给学生一 个“聪明”的评价,顺势引出课题。但她恰恰忽略了学生已 经预习过课文,所以,当教师询问“飞向蓝天的 ”时,学生就直奔主题,直接回答出“恐龙”。学生这 样一语中的的回答让教师措手不及,因为张口就来的答案似 乎和“聪明”不太好挂钩啊。于是教师又重新启发:“还有 吗?”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回答出了小鸟和飞机。这时, 教师又自顾自地把话题引回到第一个学生的回答处,作出“同学们真聪明”的判断。这样的教学语言,前后之间就是 逻辑混乱,欠缺关联性。
七,要注意过渡性语言的必要性 在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问题:“现在学习第二段, 好不好啊?”学习第二段还是第三段,学生有选择的可能性 吗?既然没有,那么,这样的话语有必要吗?有的教师习惯 在课堂上问:“谁来告诉我?”“谁来回答老师的问题?” 这样的话问得多了,会让学生感觉学习是给老师学的,回答 问题也是给老师回答的。所以,课堂语言,该说则说,不该 说的就不说了吧。
选择规范而合适的语言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教师,一 定要锤炼课堂语言,无论是开场白、过渡语,还是小结语、 评价语,都体现着教师的基本素养;
无论指令性的语言、点 拨性的语言还是评价性的语言,都彰显着教师的内涵。站在 课堂上,教师就是学生的第二本书,所以,从上课的第一句 话开始,就要谨慎对待,力争让每一句话都能传达出文人的 气息,文化的气息,文明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