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才的创新能力非常重 要,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必要。摘 要:
数学教学,挖掘、 创新 、潜能。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 不竭动力。然而,创新不是自发产生的,创新能力要靠逐步 培养形成。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学生的创 新潜能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数学课堂必须把握 好如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诱发创新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 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 氛围。”学生只有在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中,消除胆怯和 依赖心理,为此无拘无束地充分表现自己时,教师和学生的 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才 能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 师必须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 把微笑带给学生,把表扬激励带给学生,把竞争、参与带进 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 情境中表现自我,实现个性潜能的发挥,从而迸发出创新的 火花。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我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4人,每组分12个三角形,要求每人 分得的三角形要同样多,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分法。随后,在 分实物的基础上,教师又给每个小组一张在纸上画有20棵五 角星的图。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每人要分得同样多 的五角星,该怎样分,有几种不同的分法,讨论后小组派代 表反馈,有的组用划掉的方法,有的组用圈起来的方法,但 有一个组既不划掉,也不圈起来,而是直接在纸上写出每人 分5棵。他们自豪地说自己是这样分的:要平均分给组里的4 个人,这些五角星正好排了5行,所以每人分得5棵。这样, 学生不仅理解了除法的意义,学会了“平均分”,而且知道 了平均分不一定要每次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5个,5个地分, 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知识。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 欲,调动了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也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 能。
二、 操作实践,激发创新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开放学 生的双手其实质是,让学生、眼、脑、手、口等多种感官协 同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实践操作是儿童 发展成才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在数 学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 识,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先让学生各自拿出 10根小棒,要求每5根分成一份,接着让学生拿出11根小棒, 每5根一份,这样前后一比,学生很快就知道了剩下的1根就是余数。列式:11÷5=2(份)……1(根),接着让学生再 拿出12 根,每5根一份,剩下的2根就是余数。以此类推, 得出如下算式:
10÷5=2 13÷5=2……3 11÷5=2……1 14÷5=2……4 12÷5=2……2 15÷5=3 然后,让学生观察上述式子的余数与除数大小变化,进 行比较分析,学生自己就会总结出:“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的规律,通过讨论领悟出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这 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了学 生的创新思维,还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 能力。
三、 质疑问难,培养创新 “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世界上的许多发明创 造都源于“疑问”。学生在学习中有疑是主动学习的表现, 要鼓励学生提问,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 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启发学 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大胆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学 生向老师挑战,向课本挑战,向一切不明白的问题挑战。让 学生在质疑中获得知识。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教师先出示一堆近 似于圆锥形的沙堆,让学生观察想象今天学习的是什么,看 到这堆近似于圆锥形的沙堆,你想知道什么?想提什么数学问题?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展开充分讨论,课堂热 闹非凡,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然后由各小组长汇报 讨论结果。甲组长说:看到这堆近似于圆锥形的沙堆,我们 想知道这堆沙子的重量,要求这堆近似圆锥形沙堆的重量, 必须知道它的体积。乙组长说:要求这堆近似圆锥形沙堆的 体积,需要知道它的底面积和高。丙组长说:我们可以用测 量的方法解决。怎样测量呢?教师再次组织学生讨论。甲组 长说:可以用绳子在圆锥底部圆的周围量出沙的底面周长, 算出半径,求出底面积。乙组长说:可以用两把尺子平行地 放在沙堆两侧,测量出两把尺子间的距离,就是沙堆的底面 直径,进而算出底面积,丙组长说:我还有更快的测量方法, 直接量出沙堆的底面半径和高。这时教师趁热打铁,请丙组 长上讲台动手测量。只见他同时使用两把尺子(一把尺子直 立于圆锥底面边缘,另一把尺子从圆锥顶点出发平行于底面 量向第一把尺子),很快测量出了沙堆的底面半径和高,指 出半径为12厘米,高为15厘米。这一快捷方法博得同学们热 烈的掌声。突然有一学生站起来说:那怎么算出这堆沙子的 重量呢?另一学生回答说:还需要知道每立方厘米沙重多少 千克,听了他们的对话,我感到非常惊喜,想不到我的学生, 能以事实说话,不迷信老师,不迷信题目,不盲目吸收,敢 于独立思考,而且讲得有理有据,令人佩服。这样同学们很 快就算出了这堆近似圆锥形沙子的体积和重量(得数保留整 数千克,每方厘米沙子重 0.0017千克)体积为:3.14×12×12 ×15÷3 =2260.8(立方厘米)。重量为:0.0017× 2260.8≈4(千克)。通过讨论归纳,不仅提高了学生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求异独创,挖掘创新 求异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 从不同的角度、向不同的方向、用不同方式或途径去分析和 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创造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教师要 善于选择具体例题,创设问题情境,潜心地诱导学生的求异 意识。如,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周长公式后,我 设计这样一道思考题:“一根红绳子恰好可以围成一个边长 5厘米的正方形, 如果改围成一个长6厘米的长方形,这个 长方形的宽是多少? ”让他们用多种方法解答。教师对各 种解法都给予肯定,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哪一种解法最好,当 学生理解了长加宽的和是长方形周长的一半后,教师接着 问:如果改围成一个宽4厘米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 多少?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激活了,很快就能说出长是6厘米, 这时教师趁热打铁,出示这样一道思考题:一个长方形的周 长是20厘米,它的长和宽可能是多少厘米?教师再次组织学 生展开充分讨论。然后由各小组长汇报讨论结果,得出多种 不同的答案,整个课堂非常活跃,学习的热忱非常高,教师 不愿结束这样的局面,接着问;
你们愿不愿意相互考考对方 呢?同学们纷纷举手,有的同学任意说出长方形的周长,让 另外的同学答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几,还有的同学说出长方形的周长和长,让同学说出宽是多少。这样的课堂训练, 让每一个学生都极积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发表自己的见 解,倾听同伴的观点。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 维,从而使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培养,创新意识得到锻炼。
总之,学生的创新潜能好比一个矿,这个矿里面藏着很 丰富的矿产,它需要人们去勘探、发现和开采。如果把它永 远埋在地下,就不能成为有用的资源。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 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 新潜能,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