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策略_构建为主导为主体

浅谈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策略

浅谈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下,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而产生 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传授新知不 再是教师不厌其烦地讲,学生机械被动地听。而是教师将 “授之以鱼” 变为“授之以渔”,把传统的送“鱼”式教 学改为教“渔”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 位,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自主空间。课堂上,教师讲得少了, 但精准、有效了,学生讨论、实践的机会多了,潜能与创造 性得到了发展。语文课堂也变得五彩斑斓,更加高效。

一、正确引导,优化课堂教学 新理念的课堂下,教师的主导地位尤为重要。教师在整 个教学过程中组织有力、引导得法是提升学生能力、优化课 堂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情感氛围,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状态。课堂上, 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生成的意识形态是否与主流价值观偏颇, 以便教师把握好方向,及时引导,及时调整。既要让学生充 分感受心灵的自由,又要潜移默化地渗透情感目标;
既要放 飞学生想象的翅膀,又要尊重事实,机智、正确地引导。

二、以生为本,凸显主体地位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课堂的有 效性?笔者认为,在课堂中要看学生的参与面、开口面及练 习面。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开口发表见解。

我校在评估教师课堂教学时有这样一项要求:听课时,教师 手中会有一张学生学业发展水平概况表(为了保护学生权益, 此表不能让学生看见),内容是上课班级学生的座次表,比 如一个班有35名学生,座次表中用“○”“◎”“●”三种 符号分别代表学业发展水平较低者(7人),学业发展水平 中等者(22人)和学业发展水平较高者(6人)。这样做的 意图是让听课者看到执教教师对不同层面学生是如何关注 的。笔者以听同年级教师上《比尾巴》一课为例,一节课下 来,发现“●”符号的学生被教师叫了4名,是在遇到难点 问题时提问的,目的是起引领作用。当问到简单、基础性的 问题时,教师提问标有“○”符号的学生。标有“○”符号 的7名学生共发言11次,其中有1个学生发言3次,2个学生发 言2次,其余4名学生各1次。不要小看这11次发言,试想, 在我们的课堂当中,你是否关注过学困生的发言,是否给他 们说话和思考的机会?好学生不代表全班学生,好学生会说 不等于所有学生都会,只有关注到全体学生,才是真正凸显 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探索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倡导学生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即“生为主体,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落实这一理念就需要通过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去实施。笔 者在语文教学中,把读、议、讲、练有机结合起来,取得较 好的效果。

(一)“读”得有效 以教授国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无违为孝》一课为例,重 点从以下两点突破“读”的教学。

1.指导朗读,读出韵味。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最重要的 环节在于读。学生只有把课文读通了,才能整体把握课文的 内容,领悟文本的内涵,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在读的方面, 教师展开多层面指导,发挥教师的范读作用,范读时要求学 生听清字音,听清停顿,做出记号,让学生较好地感悟文言 文的音韵;
而学生读文时教师要及时正音。

2.读注释、读译文,理解课文内容。三年级的学生刚刚 接触文言文,难免产生畏惧心理。《国学》教材中前有原文, 中有注释,后有译文,对孩子理解文言文、消除畏惧情绪有 极大的帮助。在教授《无违为孝》一课时,教师采用读原文 -读注释-读译文-再体会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文本大意,以悟促读。

(二)“议”的方向 为了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积 极参加讨论与探究,引导正确的讨论方向。教授《无违为孝》 时,教师提出的讨论点是:四个弟子皆问孝于孔子,孔子对 他们的回答却不相同,为什么?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体会出 孔子是针对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四人不同的性格及 实际情况做出不同的回答,即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体 会出孝有着丰富的内涵,不同的人对孝的表达方式也不同, 小学生能做力所能及的事就是对父母的孝。

(三)“讲”得精准 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通过预习,学生会主 动从课本中汲取知识,课前对所学知识已有了初步的感知。

但学生不一定一读就懂,正是由于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常常 似懂非懂,产生了疑难,因而需要教师精准地讲解、点拨和 引导,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拓展思维。

(四)及时“练”新授知识完成后,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练习题,运用当 堂所学知识及时做练习,做到当堂吸收,当堂消化,当堂巩 固。教师通过学生做练习,既检测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也检测了教师的教学效果,通过分析优劣,可以及时调整下 一阶段的教学策略。

“读、议、讲、练”教学法是一种综合教学模式,它贯 穿在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各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相辅相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读、议、讲、练”的教学 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既可构成完整的教学过程,也可分割 开来。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将“读、议、讲、 练”的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于自己的语文教学当中。总之, 只有教师遵循、实施“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并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 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确保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