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基于审美需要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基于审美需要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基于审美需要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摘 要】文章针对语文教学中的茧式教育现象,提出 无功利审美阅读观念,着重研究建立在审美需要基础上的、 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 容,一是基于审美需要的阅读教学模式的心理前构;
二是基 于审美需要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勾略,包括感性化、审美化 两个角度。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1-0568(2016)30-0049-02 多年以来,阅读教学的关注点总是停留在指向性教学目 标上。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健康人格,这些都是强加 在阅读之上的压力。这种压力不管说得如何动听,其实都离 不开茧式教育的范畴,都忽视了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精神取 向,成为束缚学生心智成长的桎梏。因此,语文阅读教学迫 切需要建立一种建立在审美需要基础上的科学模式,让学生 从对阅读的无意识的个体自觉喜欢,进步到有意识的群体自 主对话,并进一步升华到创造性的生命精神建构上。

一、基于审美需要的阅读教学模式的心理前构1. 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确定文学偶像,从而形成自发 性审美需要 所谓文学偶像,就是发自内心喜欢的作家和作品。只有 发自内心喜欢的作家和作品才能让学生产生体验性对话。所 谓体验性对话,是指读者在阅读中对文本世界超越于一般经 验、认识之上那种独特的深层领悟和活生生的感应境界。这 种深度的解读体验,不但是情感的体验,而且是灵魂的唤醒, 是生命的超越。只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形成自觉的审美需要。

文学偶像的形成有多种多样的途径,如自我阅读、教师 介绍、同学影响。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起到开门作用,引导 他们去人类的精神宝库中自主寻找最让他们灵魂颤动的文 字,读出真味、美味、深味,体会文学艺术的美妙和深邃, 从而形成持久的甚至终生的审美需要。文学偶像产生的前提 是无功利阅读。所谓无功利,就是没有政治的、道德的,甚 至是没有教育目标为前提的。阅读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出 于热爱和喜欢的阅读,出于审美需要的阅读。

2. 引导学生在细节品评中感受文学形象的魅力,从而 产生自主性审美需要所有的情感都因为细节而丰满张扬,因而具有无限的表 现力和感染力。因为有了这些细节,我们才会对生活、对人 生、对文学有了自发的和自主的审美需要。因此,要让文学 细节使语文课堂饱满,或朗诵吟读,或自读批注;
或讨论交 流,或辩论交锋;
或欣赏名家点评,或撰文自我评价。要让 美好的细节活在学生的记忆里,生长在学生的心灵里,成为 终生阅读的生命养料。

3. 引导学生在对话中产生共鸣和感动,从而形成持久 性审美心理需要 教师可设计一些反思性问题,引导学生和文学作品进行 主动性对话,引导学生自发的、深层次地解读文本。教师也 可以创设情境引导感悟性对话,如用多媒体课件比较几位作 家作品和观点来加以烘托。再如,通过讲故事或创设生活情 境或联系社会重大事件来激发学生解读文本的兴趣,并在解 读的过程中产生感动和感悟。

二、基于审美需要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勾略 1. 感性化课堂阅读教学模式语言的感性就是对于语言的审美直觉感知。感性来自于 最初的感觉碰撞,来自于文本语言的深层共鸣。感性是形成 自主性审美意识最关键的因素。

(1)要突出学生和文本审美交际的主体性,让学生和 作品直接对话。要给学生说出自己感受的时间和空间。读完 文章要让学生问自己6个问题。

一问:这篇文章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有没有给我一 种被撞击的感觉,有没有神来之笔? 二问:这篇文章的独特性(情感表达方式和风格、文化 的经典性影响力)在哪里,作为精读的理由在哪里? 四问:文章情感切入点和结构支点在哪里? 五问:这篇文章的背景是什么,有没有深层解读的必要, 如何深层解读? 六问:文章思维的亮点、情感的燃点、思想的高点在哪 里?(3)要注意课堂生成的感性化。首先,要注意手段 感性化。如一位教师执教《月迹》时这样导入:分享一下“我” 生命中的挚爱。请学生看自己儿子成长中的几张照片,童年 的照片一下把学生带到感性的童真世界里,为文章的童趣营 造感性的氛围。其次,要注意过程感性化。在温岭市观摩课 《月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问学生从“月亮是个好”你联 想到什么呢?最后提示联想到哪些写月的诗,然后教师说 “我们从古诗中找到了月亮的痕迹”。这个环节借助古诗句 使抽象的“月亮是个好”有了感性地透视,是对感性语言的 感性解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让学生选几个最有感觉的词 语,在旁边写下体会,然后在课堂中交流。这样的语言感性 品味,既重视文本语言的形象性,又充分尊重关注学生的感 性体验,给学生的审美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再次,课堂用 语感性化。要尽量使师生的课堂用语具有表现力和美感,使 课堂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语言 的熏陶,不知不觉形成审美需要。

2. 审美化课堂阅读教学模式 审美化就是对文本言语形式美和内容美的鉴赏领略,包 括对语言的表现力、结构的艺术性、内容的深邃、思想的魅 力等方面的领略。(2)要注意文章艺术手法的鉴赏。如对《小石潭记》 中的特写镜头欣赏:“‘潭中鱼’几句,不太细心的读者会 认为不过写鱼罢了。其实不仅仅写鱼。齐白石只画飞虫,不 画天空,只画游鱼不画清水。但由于虫的确在飞,鱼的确在 游,因而在欣赏者面前也就出现了天空、出现了清水。这几 句正是采用了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柳宗元不写水,只写 鱼游,而澄澈的潭水已粼粼映眼。” (3)要注意审美的趣味性迁移性。语言的迁移性就是 要注重交际的实效性、操作性,所谓教是为了不教,要让每 个学生都动脑动心动笔动口,从而实现语言交际的工具性、 人文性的统一。如余映潮先生介绍的《沁园春·雪》的品字 法。让学生自由品析,说说这首词中什么字用得好。讨论后 小结:
“封”字用得好,写出了宁静肃穆。

“飘”字用得好,写出了舒展柔美。

“舞”字用得好,写出了逶迤曲折。

“驰”字用得好,写出了奔腾壮烈。“竞”字用得好,写出了英雄风采。

“惜”字用得好,写出了超凡气概。

“看”字用得好,写出了豪情满怀。

(4)要注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例如,温岭市实验学 校教师郭勇军开设“戴复古诗歌欣赏”公开课,引导学生展 开对温岭乡贤文人的作品研究。

总之,真正审美阅读是发自内心的,是没有任何功利性 的,是重视学生的终极生命意义的,也是最有意义、最有价 值、最有效果的。这样的审美多一些、更多一些,学生的审 美需要形成就快一些、再快一些。

参考文献:
[1] 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北京:中 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2] 马骉.上海名师课堂·中学语文马骉卷[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3] (英)赫伯特·里德.艺术的真谛[M].王柯平,译.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4] 曹明海.语文教育智慧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出版社,2001. [5] 潘知常.诗与思的对话[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7. [6] 钱理群,张文质.课堂,诗意还在[M].重庆:西南 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