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究_本科工商管理专业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近年来,高等教育开始从以往的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进行转变,这 不仅意味着“量”的增长,更意味着“质”的变化。教育的理念从传统的精英教育(即 培养“学术”的精英,侧重按学科分类的理论学习与研究,追求学术价值,以适应 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转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即侧重按职业或行业分类的 职业知识与技术教育,追求应用价值,以适应社会对掌握职业知识与技术的专门 人才的需要)作为以培养综合性、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的一般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 专业更应该及时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新的形势、新的要求。

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988年由教育部颁布的新本科专业目录中工商管理是管理学门类下 的一级学科,在它下面设置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 源管理和旅游管理六个专业。按照一级学科设置的本科专业,在培养上必然要求 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容易使学生的知识不够深入,产生对每个方向的知识都有 所了解但又都不精的问题。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大多数企业部门的设置 越来越细,分工也越来越明确,使得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难对自己的岗 位进行准确定位,这样势必会增加学生就业的困难。所以作为与社会经济发展密 切相关的工商管理专业,重视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 目前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尚存在很多明显的弊端。

1.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不少高校制定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 目标从整体上看大致相同,缺乏针对性。同时不同学历层次的培养目标界限不明 确,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界限也不明确。

2.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目前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授课 阶段,上课主要以书本知识为主、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满堂灌。对学生自主学 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适应市场能力的培养不足,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不利于学生竞争力的培养。

3.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集中体现在:一是课程设置特色不鲜明。由于 培养目标的无差异化,进而导致课程体系僵化雷同、千篇一律。二是课程结构不 完善。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比例不合适,限制了学生个性与特 长的发展。三是教学内容与企业管理的实践脱节。工商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应用性与实践性,实践环节的薄弱 直接导致了学生的就业困难。另外各课程的教学内容交叉、重复较多,导致课堂 教学时间较多,出现实践环节被理论教学挤压的现象。四是重视专业技能,忽视 人文素质,忽视能力构建。工商管理有其专业的特殊性,需要学生有良好的人文 社会科学知识社会交往能力,组织、观察、研究、判断问题、领导工作的能力。

而目前的课程体系缺乏这些专业能力的构建。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界定 应用型本科人才是指在本科教育结束后,学生能够在某一领域内将其 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具体地运用到经济建设实践中去,成为理论指导实践、改造 客观世界的高级技术工作者。它不同于研究型和学术型人才,也不同于职业技术 学校培养出来的技工。它是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学生应用专 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1] 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把 与之相关的要素加以有机组合,形成一种有结构层次的相互关联的系统结构,以 指导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一般包括教学理念、培养目标和 规格、课程体系、培养过程。[2] 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更要注 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1.教学理念。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学理念居于支配地位,制约着培 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培养过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教学指导思想应该 是: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从实际效果出发,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具体的教学 方法要因人而异、因课程而异。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和基于问题学习、网络 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

2.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现和落脚点, 要在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指导下系统设计。

3.培养目标和规格。它是指某类学校、某种专业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 和标准,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素,既受教学理念的指导,又是课程体系和培 养过程的依据。

4培养过程。培养过程是实现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具体执行环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不同的教学过程。

三、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合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改革目前 的培养方式。

1.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根据对不同层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目标的分析,确定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为:该专业培养具有 扎实宽厚的综合性多学科基础知识,掌握某一类职业生涯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 能,初步具有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具有操作层所需要的执行力和中层管 理者所需要的沟通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面向管理 实际业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为实现以上确定的培养目标,必须改革现有 的课程体系,以保障培养目标的实现。

(1)柔性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这一部分的研究主要是在现行课程体 系的基础上,按照“平台+模块”的模式,并且结合学期制度改革,减少理论教学 课时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对课程进行合理的取舍与分类。包括:一是确定“学科基 础平台”课程。按照管理学科门类设置,如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等;
二是确定“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根据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的特点来设置,如运筹学、财务管理、市场营 销等;三是确定“专业模块”课程。以调查为依据,安排专业主干课程,按照工商 管理专业学生未来所需知识、能力(包括技能)来设置,如企业管理模块、人力资 源管理模块、物流管理模块等;四是确定“专业能力构建模块”课程。能力构建模 块旨在构建学生在实践中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这在现行课程体系中是非常缺乏 的。采用构建式教学,理论讲授与实训相结合,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研究问题的 能力;五是确定“方向模块”(课程群)果程。课程群是针对先修专业主干课程而开设 的后续课程,是对某一专业方向的进一步展开与深化。方向模块是根据社会环境、 地区经济、企业需求以及毕业生未来岗位或未来发展需要等,以课程群为单元柔 性设置。

课程体系整体体现“刚柔并济”的原则,通识教育、英语教学环节、主 干课程(以平台课程为主)、实践环节为刚性设置,专业及专业方向课程(群)为柔性设置。

(2)果程与课程群的第三层面设计。目前课程普遍存在定位不明确, 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等问题。因此,课程体系一旦确定,还必须针对专业主干课 程及其后续课程群按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上进行。

根据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结全面的.系统性的重新梳 理’即课程与课程群的‘第三层面设计”。

“第三层面设计”是针对人才培养规格,对课程及课程群进行重新的设 计和安排。它既包括就该课程本身而进行的教学大纲的重新修订、教材的建设和 教法的探索等,更重要的是强调该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模块、课程群) 中的地位与作用、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以及在具体教学内容上的配合等等, 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

(3)学期制度改革与实践环节的设计。为了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竞争力, 工商管理专业迫切需要增加实践环节,把书本知识转变成实践能力。但目前实践 环节分散、时间短,多以校内为主远远不能满足专业要求因此,针对实践环节, 分别从学习时间、实践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较大幅度的重新设计。其中最重要 的措施就是改革学期制度。

学期制度改革是为了便于培养计划的实施,第三学年下半学年(春季) 和第四学年上半学年(秋季)采用小学期制,即将学年分为4个小学期,其中第一、 三学期为实践实训学期,或者第二、四学期为实践实训学期。学期制度改革的根 本目的是增加两个小学期的实践实训时间,但同时也大量缩减了理论教学的课时。

3.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是实现培养目 标的途径。

(1)坚持案例教学。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非常重要,传统的教学方法 属于书本知识的灌输,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乏味。通过案例将枯燥的理论形 象化,通过案例讨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从 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应用型人才就要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 式,采取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模式。重点放在学生基础能力 的形成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知识信息的分析及综合运用能力。(3难行班导师制。一般本科阶段前三年都没有专门的教师进行指导, 只是在毕业设计环节才有导师。这种模式不适合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实行班 导师制可以使学生从入学就有导师指导,能提前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更好地培 养自己的专业能力。

(4)鼓励基于问题学习模式和网络学习。基于问题学习可以锻炼学生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一种较好的参与式学习方法。而网络学习既可 以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又可以丰富学生获取资料的手段。

总之,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工商管理专业必须从社会的需要出发, 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管理学科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其将理论指导实践 并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因此必须在对培养目标重新定位的前提下,改革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方法,使得培养的学生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也能实现其 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