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有效拓展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有效拓展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 展,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要求语文教师拓宽语文学习 和运用领域,整合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发展 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由此可见,课标对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传统诗歌的浸润,弘扬中华文化, 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应进行有效拓展,让语文课堂更高效、 开放,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全面地发展。
一、拓展、积累“同主题”作品 以教学《送元二使安西》为例,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
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
上课伊始,便引入《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学生边诵读边找到两首诗的共同点,即都是送别诗,从而使 学生较快地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而后以“折柳赠别” 的典故,引出系列杨柳送别的诗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 起故园情?” 王之涣的《送别》:“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像这样拓展“杨柳依依离别愁绪”同主题的诗句,将三 维目标有机地整合为一体。这样整合,同中求异,奠定了古诗的情感基调;
异中求同,索解出古诗一致的精神本质,为 后文的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拓展、理解“同文言现象” 诗歌阅读的第一部,便是正确理解词义。掌握文言实词 是阅读浅易古诗词必备的知识和能力,缺少它,就谈不上阅 读古诗词、欣赏古诗词。换句话说,掌握相当数量的实词, 是提高古诗词阅读能力的基础。
教学《乡村四月》中,在理解“白满川”的“川”时, 引入学生熟知的词语“川流不息”和李白的诗句“日照香炉 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通过比对,学生明白了“一词 多义”这一文言现象。
再如,教学《四时田园杂兴》时,“村庄儿女各当家” 一句中的“儿女”是典型的古今异义,便可拓展相应的诗句:
“儿童急走追黄蝶”和“停车坐爱枫林晚”,其中的“走” 和“坐”也是古今异义,由此加深了学生对这一文言现象的 印象,并顺势渗透了读懂古诗文的方法。
三、拓展、感悟“同意象”作品 古诗词语言的精炼、含蓄,意境的悠长、深远,给我们 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如果古诗词教学中没有想象,就没有 情境,也就没有了品位和创意。而意象是古诗词的细胞,在 古诗词学习中具有核心意义,它不是普通、客观的物象,而 是浸透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生命体验、认识阅历的特殊的物 象,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1.走入意境,寻找意象 古人说得好“一切情语皆景语”,诗词的意境是诗人情 感的化身,情感融化在意象中,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 没有诗。教学时应根据古诗文本,去唤起或开掘学生心中隐 藏着的文字文本或经验文本,在交流碰撞、相互作用中加深 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在理解“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一句时, 先让学生圈出诗句中的景物,而后让学生在倾听乐曲的同时 想象会看到怎样的画面,有哪些色彩,这时学生很快发现了 白鹭、金鳜、红桃、青山,于是一幅色彩艳丽的画卷展现在 学生面前。
2.丰富想象,还原意象 通过寻找意象,学生找到了诗句中的景物:白鹭、金鳜、 红桃、青山,这些恰恰都是春天里的,于是让学生回忆描写 春天的诗句。有的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有的说“黄莺鸣翠柳,紫燕剪春风”;
还有的说“碧玉妆成 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在想象、吟诵诗句的基础上, 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词中美好的意境。教师又让学生透过诗句, 说说看到了哪些景物?师生合作找到了许多描写春天的意 象,比如:翠柳、黄莺、紫燕等,在语言的互动转化中还原 了意象。
3.情辞勃发,拓展意象 在学生找到了许多描写春天的意象后,要求学生填入意象,创作诗词:
此时再问“张志和为何不须归”时,学生的答案不止停 留在景美上了,有的说“向往自由不须归”,有的说“爱好 垂钓不须归”,还有的说“留恋自在不须归”。这样的读写 结合,既深化了对诗句的理解和记忆,又能入情入境,更好 地体验诗句所描绘的意境,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古诗词教学中的有效拓展,就是这样以诗学诗,以诗悟 诗,在有效的拓展中达到新知与旧识的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