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工作者_翻转背景下德育工作者的自觉与自为

翻转背景下德育工作者的自觉与自为

翻转背景下德育工作者的自觉与自为 一、翻转课堂研究的价值及其局限性 (一)翻转课堂研究的价值 在学校教育变革背景下,翻转课堂确实具有“翻转”相 关实践与思维的价值。

其一,是革新了传统的“一言堂”课堂。传统课堂模式 的质量和效率比较低,每个学生的基础和学习倾向性不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却“一视同仁”,不能顾及每个学生的学 习。翻转课堂通过问题导入、观看视频、问题讨论等相互衔 接的过程,对传统课堂进行了革新,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学习, 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与学的空间。

其二,是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体现。信息技术已融入 当代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包括教育。教育部制定的《教育信 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要推进信息 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何克抗教授指出,信息技术与 教育“深度融合”理念的提出,不只是对教师教学手段、教 学方法的“渐进式修补”,更是触及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

[1] 翻转课堂为之提供了范例。

其三,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成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表 现。每个学生的学习力、兴趣、适应性都不相同。翻转课堂 为学生提供了多层次、多形态、多类型的学习资源,尽可能 照顾到学生们的差异需求;
并根据学生们的学习反馈而调节 教学过程和指导,从而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二)翻转课堂研究的局限性 纵然翻转课堂自被引入之日就开始在中国掀起了热潮, 诸学校争先恐后效仿,大有将之视为学校教育变革的良方之 势。但在尊重“翻转”之价值的基础上,我们还需发现它的 局限性,理智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首先,翻转课堂有忽视教师独特性的危险。教师虽然也 在“传道”“授业”“解惑”,但其教学从“台前”转向了 “幕后”;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在线答疑、课堂讨论、现 场辅导而增加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机会,但却失去了传 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个人的行为举止、所组织的各种教学活动、 课程生成资源对学生的教育作用,特别是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知识不等于道德修养,即使信息技术再发达,和教育结合得 再紧密,也替代不了教师在教学尤其是教育过程中的核心作 用。

其次,翻转课堂有忽视学生综合发展的危险。除了课堂, 学生的学习还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存在于同伴交往之中, 存在于共同的学习情境之中。翻转课堂将学生的学习场景 “前置”到了家庭,有可能人为地使学生学习的过程从真实 的交往世界中孤立出来;
翻转课堂注重学生知识的内化过程, 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却容易忽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

这种顾此失彼、不注重综合融通的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我们 慎重对待。

再次,翻转课堂有忽视教学改革尤其是教育改革的复杂性的危险。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切不可以用简单化 的方式进行。翻转课堂不是万能的,不能解决所有的教育问 题。不同学段、不同学科及不同地区所遇到的问题也是各不 相同的,需要有差别、有重点地进行改革。

(三)德育研究与实践中思维方式的自觉 在上述讨论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明晰翻转课堂研究 需要具有的思维方式。

其一,是要形成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思维。翻转课堂针 对课堂教学改革,在这一领域中,它具有“整体性”。但如 果置于学校教育改革的情境中,它依然只是一个“部分”。

过度夸大翻转课堂研究的价值,甚至视之为学校教育改革的 全部,就体现出思维品质的低下。更何况,德育与教学即便 具有诸多的相通性,但在具体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方面, 还是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因此,无论如何,翻转课堂都不能 替代德育和学校教育。

其二,是要形成“两重性”的思维。“两重性逻辑的原 则使我们能够在统一性的内部保持二元性。它连接了两个既 对立又互补的项目。”[2]翻转课堂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并 不是完全对立的,它们之间存在一些共通的东西,如教学主 体、教学内容等。课堂教学改革是对传统教学的继承和超越, 不能因改革之后新事物的出现而对原有教育全盘否定。

其三,是要形成“变”与“不变”相沟通的融通性思维。

教育的基本问题不会被热点问题所替代;
教育的热点问题内含于教育的基本问题之中,并处在不断地发展、更新中。在 实际工作中,不能因热点问题的层出不穷,从而忽略教育的 基本问题。与之相关的,还有对教育之基本要素与附属要素、 基本精神与从属精神、基本方式与具体方法等的辩证关系的 理解。

二、德育的开放性与内在事理 在翻转课堂研究的启发下,当前德育改革确实需要面对 新的挑战、形成新的发展思路、打开新的发展格局。

(一)德育需要开放 德育需要向现代技术开放。信息化已经化为当代人生存 与发展的基础,学校在信息化的冲击下,越来越需要超越原 有的存在形态、运作方式与功能定位。尤其是对于德育而言, 它已处于完全开放的技术环境下。学校早已不是学生获得道 德知识和道德体验的唯一源泉,社会上各种信息和观念通过 互联网,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发展。因此,德育如何引导学 生面对现代技术、通过现代技术、与现代技术发展一起实现 人的道德发展,是充满挑战性的研究课题。翻转课堂研究对 于德育改革与研究,具有充分的借鉴价值。也因此,培养受 教育者的道德判断、道德实践能力,使他们在信息轰炸、价 值多元的环境下,能做出健康的生存方式之选择,提升生命 质量,也显得尤其迫切。

德育需要向社会发展开放。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快 速发展,社会变迁对学校德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如果脱离现实世界,仍然采用较为封闭的德育模式,无视现实社会的开 放多元,这种德育很大程度上是无效的。德育需要向社会转 型开放,培养受教育者的现代意识与国际胸怀,促进其个性 与社会性的综合发展,滋养其对时代问题的敏感和参与的能 力。在此意义上,学校德育要向翻转课堂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学习,保持自我的更新与发展之力。

德育需要向真实的个体生活开放。正如翻转课堂凸显了 个体的差异性和教育的针对性那样,当代德育也需要更多关 注个体的具体性,关注个体真实和复杂的日常生活——这既 包括中国学生最为熟悉的班级和学校日常生活,[3]也包括 在家庭、社区中的生活。在这一意义上,德育又将超越翻转 课堂研究,直接融入学生的生命实践之中。

(二)德育更需要尊重事理 叶澜教授认为:教育研究是“事理研究”。它是一种既 要说明是什么,又要解释为什么,还要讲出如何做的研究, 包括价值、事实和行为三大方面,且三大方面呈现三种时态, 涉及活动主体与对象、工具与方法等多方面错综复杂的关系。

[4]诚然,面对价值多元化以及不断发展的社会,德育需要、 也必须开放,但德育更需要理解和尊重内在事理,而不应因 为外部的喧嚣而自乱阵脚、甚至迷失自我。

一是要继续清晰德育的存在价值。德育之特殊性在于它 是一个事关价值问题、超越事实、高于现实的事业。[5]即 使现代社会已经高度发达,德育因其自身的独立性和道德的继承性,依然不过时;
它不仅关系到个体的未来发展,更影 响着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国家的文明程度。因此,我们不 仅需要德育,还应将其放在首位;
任何翻转课堂都无法替代 德育。

二是要认清德育的本质。德育的本质是人与人的交往, 它存在于人与人交往的活动中,是人与人的精神性互动。师 生之间应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双方要相互尊重、理解 和互动,在对话中走向共生。翻转课堂增加了课上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也实现了教师、学生和家长 之间的对话交流,但这并非德育的全部、甚至不是核心。德 育依旧要保持高度的人际互动,尤其是在真实情境中的互动, 尊重、保持、追求日常生活的真实性、而非虚拟性。

(一)坚守 一是坚守德育的首要地位。不管社会环境如何变化, 教育形式如何复杂,德育关乎学生的全面发展,关乎国家和 民族的命运。坚守德育的首要地位并不意味德育第一、其他 第二,而是要以德育为首、各育并举,以德育引领带动其他 各育的发展,发挥德育的导向作用。因此,不能因某些新潮 而扰乱我们的思维和工作。

二是坚守有积极意义的传统德育内容。中华民族有优良 的道德传统,它们对人性塑造和教化,对中国人的自我认同 和归属感至关重要。在德育工作中对待传统德育应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在坚守中继承,力求实现传统德育与现代德育的和谐共生。

(二)创新 就德育途径而言,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是学校、家庭、 社区的合作。在原有的学校内德育基础上,如何面对新生代 家长的特殊性,如何借助迅速发展的社区,建构起合作育人 的体系,需要形成新思路和新经验。与之相关的,是真实世 界与虚拟世界如何统一问题。在此意义上,翻转课堂研究与 其说提供了解决方案,不如说进一步突出了这一问题;
德育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方式,应该不同于课堂教学。

(三)学习 总之,翻转课堂研究给当代德育研究与实践以新的启示, 并促使我们更自觉于德育的特殊性,以更为主动的精神和创 造的姿态介入到当代德育变革之中。

[1]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 课程·教材·教法,2014(2):58-67. [2]埃德加·莫兰.复杂性思想导论[M].陈一壮,译.上 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5. [3]李家成.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M].福 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1. [4]叶澜.教育研究方法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4:324. [5]戚万学.现代德育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