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转型冲击对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影响
复合转型冲击对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影响 与西方社会转型不同,我国的社会转型是一种\"双转\"交织 的过程,是压缩式、跨越式转型的过程。大学生历来是对社 会变化反映最为敏感的群体。新旧体制快速全面的变幻和交 替,使大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呈现出与以往任何时代的大学 生鲜明不同的特征。摘 要:
社会转型;
复合转型;
大学生群体 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与西方社会转型 不同,中国的社会转型具有鲜明的中国特征。这些独特性冲 击并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对大学生的成长 成才造成重大影响。
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复合型特征 社会转型是任何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都必须经历 的过程。各国历史不同、国情不同,社会转型也展现出不同 特点。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社会转型有以下三大特征:
一是我国的社会转型是"双转"交织的过程。即中国从传 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同时又面临着从计划经济体 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使命。确切地说,经济转轨在我国 的社会转型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随着以市场为主要资源 配置方式的体制调整目标的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完成了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全面置换和替代,我国实现 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大幅度增强。与此同时,改革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到了社会发展的各个 领域。经济体制的转轨促进了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 过渡和转型,改革在总体上表现为一个从经济体制转轨到整 个社会生活全面转型的历史过程。
二是我国的社会转型是"压缩"转型的过程。西方社会转 型是一个内生的渐进的发展过程,市场经济因素在转型前的 自然经济中逐渐产生并发展壮大。这种从旧制度内部引发的, 长期的渐进性的社会变革,对历史传承和现实秩序的破坏性 和冲击力相对要轻缓。而我国的社会转型,与西方市场经济 上百年发展、完善的过程相比,可以说是"历史浓缩版"。三 十年经济上的突飞猛进,让我国迅速进入工业化、城镇化、 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交织的复杂社会转型期。西方百年 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在我国几乎同时呈现出来。这就 可以解释,为什么当前我国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似乎越来越 尖锐,而诸种矛盾和冲突恰恰发生在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 均产出都有了飞跃式增长的背景之下。
三是我国的社会转型是"跨跃"转型的过程。中国社会学 界对社会转型的概念界定立足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 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这里的"传统"与"现代" 主要以"工业化"为界标。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转 型开始于二三百年前,那时中国还是个典型的农业社会。直 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才真正踏上工业化班车。而此时的信 息化浪潮和知识革命进程已经引起全球的巨变和新一轮的社会转型--从工业化向信息化或后工业社会迈进。在经济全 球化背景下,中国不由自主被卷入其中。对中国来说,在工 业化还未完成的情况下,就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实现工 业化的同时,还要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西方国家 所走过的两次转型过程,在我国必定是跨越式、一次性完成。
二、复合转型冲击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 大学生历来是对社会变化反映最为敏感的群体。中国迅 速复杂的社会转型给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和思想造成重大冲 击和影响。
转型加剧了社会开放和社会自由,大学生社会化进程明 显加快。大学时期是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与 西方相比,我国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开始的相对较晚,发展较 慢。但随着经济的高速运转和社会的快速转型,纷繁复杂的 利益格局与社会环境直接投射影响于大学校园,继而潜移默 化地影响到了校风、学风和大学生的生活。本应简单、纯净 的大学校园充斥着物质攀比、请客送礼、拉帮结伙、吃吃喝 喝等庸俗事件。一些大学生表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与世故, 为人处事表现圆滑,过分热衷关系,身上的社会习气浓重。
这些现象的存在凸显我国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加快甚至过 度,应当引起关注。
转型导致社会思潮呈多元化态势,大学生道德和价值标 准混乱。改革开放以来,各种西方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 值观不断涌入中国,令我国社会思潮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中国传统道德和在封闭环境中建立的庞大的说教式的主流意 识形态体系都遭受到强烈冲击。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很多 大学生对于本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认识不深、理解不透、肆 意驳斥,却对西方经过美化的所谓"民主观念"、"生活理念"、 行动准则"深信不疑,倍加推崇。市场经济条件下,金钱和 利益成为许多人衡量价值的标准。身处"象牙塔"的个别大学 生也开始追求功利和享受,理想信念缺失,政治信仰迷茫, 责任意识淡薄,道德行为表现物质化、庸俗化,扭曲化。
转型强化了社会整体竞争意识,大学生更关注自我价值 的实现。与保姆式的计划经济体制相比,市场经济是自主型 经济、竞争性经济。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竞争意识、竞争 理念已深入到人们的价值观念与人格体系当中,竞争之风遍 吹社会各个角落。大学校园作为社会的一个缩影,也处处体 现着竞争:争先、争优、争奖,比学习、比才能、比创新。
激烈竞争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们不惧怕挑战与角逐,他 们在意的是能否公平的竞争,有否平等的机会。更多时候, 他们积极参加竞争就是为了争得一席锻炼和展示自我的平 台,以期自我价值得以充分体现。过去忽略自身需求、轻视 自我价值的行为观已被当代大学生所抛弃,他们行为价值取 向更多的指向自我,活动预期也更多地与自身需求相联系。
转型引发了社会分化和利益重构,个体的独立性和孤独 感增强。改革前我国是一个具有较强同质性的社会。在高度 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统一调控社会资源,社会组织之间缺乏横向联系,各个群体之间利益比较均衡,整个社会 的分化程度很低,社会流动性弱。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 传统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分工体系逐渐被打破,社会资源在 不同群体之间流转积聚,原有的利益分配格局遭受巨大冲击, 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也随之发生改变。当原来在政 府手中掌握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资源逐渐向社会扩散时,个 人对国家的依附关系也大大减弱,公民独立性、自主性和流 动性增强的同时,人际关系渐趋复杂和功利化,社会孤独感 加重。
转型造成社会失范与秩序紊乱,大学生对社会的不满情 绪增多。任何社会都有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社会规范体系, 以约束人们行为,维护社会正常运行。但处于转型时期的社 会有所不同。旧的社会规范体系逐渐丧失其控制力,新的社 会规范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社会出现 "规范真空",从 而导致在一定程度或一定范围内的社会秩序紊乱。而我国的 社会转型没有经过一个久远的历史流变,体制转轨和社会调 整过程中的各种社会问题短时期内同时凸现出来,造成各种 社会矛盾激化难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处 于发展成型阶段,其行为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当接受 正面价值教育的大学生身边不时出现不良社会现象时,他们 会感到困惑、迷惘,无所适从,进而导致对社会的不满和越 轨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