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真绽放精彩
回归本真绽放精彩 习作是儿童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的一种方式,是童眼观察世界、童心感受世界、童言表达世 界的一种自然倾吐。对待儿童的习作,我们要本着善待儿童、 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原则,用儿童的视角来审视和评价, 心怀赏识,多就少改,保护儿童的写作兴趣,增强儿童写作 的自信心。一、习作要走出“只看‘量’而不看‘质’”的误区, 让儿童用清通的语言表达 先来读读一位二年级学生写的周记:
这个星期老师说要写周记,要求写够一百字,还有大约 九十个字就写完了,还有大约八十个字就写完了……还有大 约二十个字就写完了,还有大约十个字就写完了。我好开心 啊!终于写完了。
读着这篇周记,我最强烈的感受是:都是字数惹的祸! 多么聪明的孩子啊,能用最简单最纯真的语言,最简单最朴 素的形式,表达出自己最真实的写作状态:边写边数,只是 关注字数的多少,根本不顾词句表达的质量;
只要字数达标, 就开心大吉了。多么可怜的孩子啊! 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周记,为了写够一百字,在无奈地 写作着,心中充溢的只是苦痛,毫无写作的快意可言,仅仅 是完成一项任务而已。这样的写作状态已经背离了写作的真 意,何来“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长期以来,字数的多少,已经成了衡量学生习作优劣的 一项重要指标,考试时,字数多的习作就可以打高分。难怪 有的学生会说:“ 字数不够,‘ 的’‘地’‘得’来凑。” 如此写作就好似戴着镣铐跳舞,是很难让学生舒展心灵、表 达真情的。长此以往,学生只会畏惧习作,养成无病呻吟和 冗长拖沓“凑字数”的习惯。这种以“字”代“质”,用文 章的长短来衡量文章质量的做法,只会泯灭儿童习作的兴趣, 扼杀儿童习作的灵性,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
二、习作要走出“只顾‘改’而失却‘真’”的误区, 让儿童用真实的情感表达 一位四年级学生写了一篇《假如我来安排周末》的习作:
假如让我来安排周末,我会把我妈给我报的英语班给去 掉,或者是不去,或者叫一个能变得跟我一模一样的机器人 去……总之,不去上这可恨的英语课,省得我还要做一些可 恨的英语作业。
我还想这两天都在吃、喝、玩、乐之间度过,让我一个 星期长几斤。作业更不用担心,一台机器人就搞定了。对啦, 最重要的是要把我爸、我妈变成我的仆人,想要什么,就为 我做什么,想干什么,就允许我干什么。这种感觉可真爽。
怎么样,这是我自己安排的周末,你安排的周末又是什 么样的呢?我知道你一定很想和我一样过周末。
应该说,这是一篇原生态的习作,无论从谋篇构思,还 是从遣词造句的角度来看,一个四年级的学生能够写出这样一篇文从字顺、表达心声的习作,是难能可贵的。然而,这 位学生的老师觉得这篇习作与自己往日的苦口婆心的教育 大相径庭,于是,毫无悬念地将其评为“不及格”。
其实,这位老师的这种断然否定、强行纠错的做法是失 之偏颇的。我以为,如果我们能够回到儿童的立场上来看这 篇习作,至少有以下两点值得思考:
1. 对儿童写出这类习作的诱因,教师要引起足够的关 注。
2. 对儿童习作中的旁逸斜出,教师要以宽容的心态面 对。
三、习作要走出“只重‘文’不重‘人’”的误区,让 儿童的鲜活生命自然绽放 一位三年级农村孩子写了一篇《我的理想》习作:
阿爹还没走的时候,他对我说,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 上,长大做个科学家。阿妈却要我长大做个公安,说这样啥 都不怕。我不想当科学家,也不想当公安。我的理想是变成 一条狗,天天守在家门口。因为阿妈胆小,怕鬼,我也怕, 但阿妈说,狗不怕鬼,所以我要做一条狗,这样阿妈和我就 不怕了…… 读着这篇流淌着真情的习作,一种怜悯之情从我的心中 油然而生:多么懂事的孩子啊,这么小竟能如此心疼母亲;
多么天真的孩子啊,用这么稚拙的文字表达了自己的理想, 尽管他的这个理想有些简单而可笑,但这恰恰反映出这是他发自心灵深处的一种渴望;
多么纯朴的孩子啊,他把自己的 这篇习作呈献给了语文老师,满以为会得到老师的理解、肯 定、鼓励和安慰。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这篇文从 字顺、感情真挚的习作,却被老师当头一棒,打上了“×”, 还写上了“这也叫理想? 这也叫作文?”的评语。
读着这样的评语,我愕然了,真的弄不明白,在这位语 文老师的心目中,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理想,什么才是真正 的作文呢?面对这样一篇充满着童真的儿童习作,这位语文 老师是用成人的眼光来审视,是用成人的标准来评价,是用 成人的心灵来度量,看到的只是孩子在文中表达的理想是否 远大、是否崇高,漠视的却是孩子在习作中所表达出来的真 情实感,根本感受不到这位孩子内心深处的那种渴求。长此 以往,学生怎能不畏惧作文呢?如此评定,其实是对习作的 一种误读。
透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感受到,习作教学依然没有从 传统的只重“文”不重“人”的误区中走出来;
习作中,儿 童的本体仍旧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教师在教学中,还是致 力于写作的知识点与能力点的构建,过于关注学生的“文”, 关注习作内容的意义,关注写作方法和技巧的传授,而不关 注儿童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的“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 不关注儿童的精神诉求及其倾吐的惬意和交流的快乐,最终 导致习作教学价值的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