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困惑与出路 试析大学生成长困惑及出路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困惑与出路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困惑与出路 摘 要:
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孔子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 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词,可以陶冶情操, 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 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

然而,由于古诗词年代久远, 写作背景复杂,内容高度凝炼,情感含蓄深邃,有些教师缺 乏对教学方法的探究,常常采用“解释题目—读通诗句—分 析字词—串讲诗意—总结思想”的五步教学法,使古诗词教 学仅仅停留在“解释”的层面上,以致原本完整和谐、充满 活力的诗词艺术在教师逐字逐句的解说中成了枯燥乏味文 字,其中所蕴含的意境美也消失殆尽,这怎么能很好地完成 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呢? 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几个误区:
二是不求理解,硬性翻译。一些教师教学中在让学生匆 匆地朗读了几遍诗词后,就手忙脚乱地做起了翻译,有时师 念生记,有时师写生抄,常常是忽视诗人、脱离诗境、无视 诗情,就诗讲诗。这种通过注释、借助字典把古诗词用现在 白话说明白的做法,把鲜活有趣的古诗词教得死气沉沉,毫 无生机。

三是滔滔不绝,醍醐灌顶。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对古诗词进行翻译之后,就开始了滔滔不绝的所谓内容分析,意在让 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深刻含义,他们或侃侃而谈,或滔滔不绝, 并未注意讲解的深入浅出,也未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 解水平,使学生感到学习古诗词非常费劲,非常吃力,从而 产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厌恶心理。

四是背诵默写,反反复复。一些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 忽视对古诗词思想、意境、情感、韵味的感受与理解,一味 地追求书面答案成绩,也就是以考试为目的去教学。他们在 黑板上写得密密麻麻,要求学生做好详细的笔记,之后就是 单调的背诵、抽查、默写,反反复复,机械式训练,直到把 学生的灵动性、想象力消磨得干干净净,才肯罢休。

古诗词教学的出路探索 重视朗读,在多元诵读中抒情。

常言说得好,诗读百 遍,其意自见。通过诵读能将古诗词的思想、意境、情感、 韵味感悟出来,从而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人格、审美、 等综合素养。古诗词“麻雀虽小,五脏惧全。”教师在指导 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从而恰当 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教学《题临安邸》这首诗的 “西湖歌舞几时休?”这句诗时,一位教师是这样教的:随 着课件所展示的“清明上河图”,他十分感慨地说道:“多 么繁荣的景象,但从清兵跨入城门的那天起,一切都不存在 了,那些酒囊饭袋们葬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他们 就不能再葬送一个风景如画的杭州吗?看到想到这一切,你急吗?让我们问一问那些权贵!”于是,学生情不自禁地齐 声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声音充满了心急如焚的焦虑。

老师又说:“你们担忧吗?再问!”于是,学生再读,声音 里带着深深的忧虑。紧接着,老师又说:“你们愤怒吗?指 着那些权贵的鼻子再问!”这一次,孩子门的声音里充满了 激愤,分明自己就是那位爱国的诗人,借这简洁凝练的诗句 倾诉着无限的愤慨。在这令人心动的“三问”中,孩子们每 一次朗读,无不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诗人那颗 忧国忧民的心灵。

整合资源,在对比欣赏中品味。古诗词灿烂辉煌的宝藏, 不应止于课本、课堂学习的局限。借助课堂教学拓展延伸, 把相关的诗词组合在一起探讨,可达到整体优化的教学效果。

如在执教杜甫的《春望》一诗时,有位教师组合了《闻官军 收河南河北》,形成强烈的情感对比。学生首先通过想象、 品读、交流,感悟到《春望》中诗人忧伤到见花落泪,闻鸟 惊心,忧愁到了极点。接着,教师通过深情描述过渡到学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在教学此诗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 诗眼“喜”,通过自学、讨论、交流,体会诗人当时“喜欲 狂”的情感来源:“一喜叛军得平复”,“二喜国家得安宁”, “三喜亲人能团聚”,“四喜回乡得偿愿”。以“喜”为探 究主线,引导学生感悟那一刻诗人是欢喜到泪满衣裳,放歌 纵酒,喜悦到了极点。两首诗的组合对比,让学生更深刻地 体会到诗人忧国忧民、爱国爱家的心声。咬文嚼字,在研词磨句中升华。诗歌是最精炼的语言艺 术。故而,学习古诗也切忌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而须沉下 来,觅诗眼,品佳句,感受诗歌的意趣和含蓄。如在执教《游 园不值》时,一位老师就非常注重咬文嚼字、研词磨句。从 “怜”和“嫌”两字的对比中引导学生品味出诗人的惜苔之 意,爱园之心,探春之情。从“敲”字的千古佳话,引入“扣” 字的模拟情境。引导学生扣出了小心翼翼,扣出了无限爱怜, 扣出了诗意等待。在对“关”字的推敲中,先品味“关”与 “出”的相映成趣,动感跃然纸上。再琢磨“关”与“遮” 的气势差别,体会“关”的掷地有声。在对“一”的点化中, 教师别出心裁地让学生把“一枝”改成“三枝”、“十枝”, 体会“一枝”与“满园”的映照成趣,精当绝妙。在对诗中 关键字词的敲打研磨中,老师带领学生们走进了别有洞天的 诗意画境,感受古诗词教学的巨大魅力。

重视实践,在实践中模仿创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 根据诗歌的特点,以景与情的触发点为语言转换枢纽,充分 利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生活实践经验,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创 造,让学生通过转换语言完成对古诗词的体验、感悟、积累 和运用,激发情感,提高活用语言的能力。在教学《赠汪伦》 时,先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李白正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 用桃花潭水来比喻他和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之后引导学生 结合生活实际,仿照《赠汪伦》写写朋友、家人间的送别诗。

学生们兴趣盎然,亲情、友情跃然纸上。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赵明乘车将欲行,忽闻身后告别声。高速公路长万里, 不及李维送我情。”(赵明、李维均为班内学生)。也有学 生这样写道:“妈妈帮我缝衣服,一针一线密密缝。绵绵纱 线细又长,不及妈妈爱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