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特殊青少年中的应用体系构建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特殊青少年中的应用体系构建 一、引言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和心理发 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 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防治各种 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1]。它 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比,更注重积极的评价取向和人自 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特殊青少年在环境发展、认知、情绪、意志行为与人格 特征方面都与正常青少年有一定的差别,心理健康水平也在 一定程度上落后于正常青少年,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 重要对象,也是衡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证效度的重 要标准[2]。因此,本文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特殊青少 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进行归纳梳理,并对未来 研究提出展望。
二、特殊青少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 (一)积极心理品质培养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心理品质包括真诚、忠诚、坦 诚、诚实、正直、仗义、率真、信用、自信心、自制力、情 绪控制能力、情绪调节能力、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 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人 际交往能力、人际吸引力等[1]。众多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 文献都提到了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问题。徐菡的研究提出,针对品德行为较差或存在心理问题的 留守儿童,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开展心理咨询和心 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 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受到关爱,体验到生命成 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 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宋广文等提出组织“优 点轰炸”“生命意义”等团体活动,让处境不利学生在团体 内积极分享,增强学生自信,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沈明泓 也指出在教育过程中,应将重点放在对残疾儿童积极心理品 质的培养上,包括培养残疾儿童自尊、自信、自制、自我接 纳、心理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情绪调节与控制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等[6]。
(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 社会生活适应能力是指人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做出 适合生存的反应能力。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其心理健康就会受到较大影响,进而会阻碍个人的长远发展 [5]。特殊青少年由于在环境、认知、意志行为等方面与正 常青少年存在差异,导致其在社会生活中易产生自卑、退缩、 孤独、依赖等心理,影响社会适应。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注重 培养特殊青少年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帮助其提高生活满意 度。
(三)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情绪的表达能够促进心理健康,积极情绪体验能够提高主观幸福感,长期的消极情绪体验则会给人造成严重的 心理紧张,使机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对身体健康非常有害 [9]。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积极情绪体验的研究意义 重大。
徐菡认为,留守儿童要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积极心理暗示, 进行积极心理体验。教师和家长共同关心留守儿童,寻找孩 子的优点,真诚地欣赏和夸奖;不给孩子贴否定性标签,利 用肯定性标签作正向引导,激发孩子的积极性,使其建立自 信[3]。沈明泓指出在建构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时, 要关注积极情绪体验的研究,帮助残疾儿童客观认识自我、 悦纳自我,培养残疾儿童积极的生活态度,帮助残疾儿童体 验幸福感等[6]。孔宪福指出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 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同时孔宪福、宋广文都 提出要教会学生运用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去调节自身的不 良情绪[10]。袁茵、刘红羽认为,培养积极健康的情绪是智 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可通过游戏、谈话、情境表 演等形式,使智障儿童学会表达情绪,帮助其缓解和宣泄不 良情绪,如愤怒时可以听音乐、画画、运动,悲伤时可以找 朋友倾诉,焦虑时进行自我放松等[11]。
(四)教学中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现行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较少关注特殊青 少年的心理健康。课堂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理应发挥心理 健康教育的作用。沈明泓对新疆部分特殊教育学校中135名13~18岁的残 疾儿童(聋哑、视力残疾、智力残疾)进行青春期生理、心 理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残疾儿童的青春期发育与健全儿童 是同步的,残疾儿童与健全儿童一样需要性心理健康教育。
并指出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具有整体性,教育内 容应该以残疾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为主,应建立积极完善 的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系统[6]。张春燕、沙燕从优化 艺术学科教育、优化艺术渗透教育、优化艺术主题教育和优 化艺术教育环境四方面阐述了以艺术教育为载体促进智障 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方法和途径,从而进一步完善智障学生 的人格,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12]。
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特殊青少年的研究展望 孟万金教授在2002年首次提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 设想,并于2008年发展出成熟的理论体系。作为一种新的心 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模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特殊 青少年的特殊需求,关注特殊青少年自身积极因素和潜能的 开发,认为教育应以发展性、预防性为主导,主张通过发展 来化解问题。目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对特殊青少年的研 究方面已取得了丰硕成果,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未来 的研究有望在以下方面继续深入。
1.扩展研究的对象范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在指 向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的基础上,应特别强调面向全体学 生,并且还应包括教师和家长。使所有人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接受教育的对象,从而构建起新型的教育结构内在的双 主体的平等关系[1]。因此,未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积极 探索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处境的特殊青少年的心理社会特 征,制订个别教育计划,寻找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途径和 方法。
2.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力。教学是学 校的中心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学校的全部课程里面, 有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里得以全方 位展开。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 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针 对性地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3.独立开设和完善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目前心理健 康教育虽然受到了极大关注,但是其发展缺乏独立性,往往 依附于其他的教学内容上。因此,学校应配置专职的心理健 康教育教师,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更专业的 方式来完成对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的培育。
4.整合家长力量,共同优化成长和教育环境。研究表明, 智障儿童心理健康与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生活快乐程度、 家长和教师的关爱、对家长和教师的满意度是影响智障儿童 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长期处于不良氛围中的智障儿童容易 形成冲动、愤怒、攻击等不良心理和行为表现,甚至导致生 理机能的失调[3]。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整合家长的力量。学校可通过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缓解家长的心 理压力,使家长参与到子女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共同营 造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
5.其他方法。网络通讯具有极大的便捷性,因此可以开 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心理咨询活动;个人心理健康档 案虽然取得了一定发展,但在对特殊青少年的应用上还需要 深入的研究;学校、社区等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合 作性和益智性游戏活动、情景剧表演、角色扮演等,也可以 通过康复训练提高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 育。
四、总结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对特殊青少年要坚持积极的评 价取向,加强对特殊青少年自身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引 导其建立积极的心理品质,培养良好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等。
特殊青少年这个特殊群体,同普通青少年一样,作为国家和 民族的未来,其心理健康的意义重大。当前,关于特殊青少 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进展,相信在未 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将会越来越深入和细化。
参考文献:
[1]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 (5):41—45. [2]余益兵,方明,陈晓慧.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 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 .[3]徐菡.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 育及其启示[J].科技创业,2011(8). [4]宋广文,周方芳.处境不利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及其 教育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10(10). [5]吴卫明.聋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初探[J].教育 教学研究,2012(59). [6]沈明泓.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 教育[J].中国性科学,2012(5):54-60. [8]金芳.积极心理学的应用研究进展与走向[J].辽宁 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1,28(4). [9]孔宪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困惑与心理援助策略— —孟万金教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价值新探[J].中国 特殊教育,2010(9). [10]袁茵,刘红羽.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解析[J].现 代特殊教育,2008(6). [11]张春燕,沙燕.以艺术教育为载体,促进智障学生 心理健康发展[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6). [12]孟万金.中国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与推广 [S].中国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暨中小学积极心理品质调 查与数据库建设“课题研讨会.北京:2009—10—18. [13]江琴娣,张福娟.轻度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干预 的形式与方法[J].心理科学,2007,30(2):408-410. www.dylw.neTwww.dyl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