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的故事有哪些【关于上下五千年的故事精选】

关于上下五千年的故事精选

关于上下五千年的故事精选 关于上下五千年的故事精选篇一:张仪拆散联盟 自从孙膑打败魏军,魏国失了势,秦国却越来越强大。秦孝公死后, 他儿子秦惠文王掌了权,不断扩张势力,引起了其他六国的恐慌。怎样对付秦国 的进攻呢有一些政客帮六国出主意,主张六国结成联盟,联合抗秦。这种政策叫 做“合纵”。还有一些政客帮助秦国到各国游说,要他们靠拢秦国,去攻击别的国 家。这种政策叫做“连横”。其实这些政客并没有固定的政治主张,不过凭他们能 说会道的嘴皮子混饭吃。不管哪国诸侯,不管哪种主张,只要谁能给他做大官就 行。

在这些政客中,最出名的要数张仪。张仪是魏国人,在魏国穷困潦倒, 跑到楚国去游说,楚王没接见他。楚国的令尹把他留在家里作门客。有一次,令 尹家里丢失了一块名贵的璧。令尹家看张仪穷,怀疑璧是被张仪偷去的,把张仪 抓起来打个半死。

张仪垂头丧气回到家里,他妻子抚摸着张仪满身伤痕,心疼地说:“你 要是不读书,不出去谋官做,哪会受这样的委屈!” 张仪张开嘴,问妻子说:“我的舌头还在吗” 妻子说:“舌头当然还长着。” 张仪说:“只要舌头在,就不愁没有出路。” 后来,张仪到了秦国,凭他的口才,果然得到秦惠文王的信任,当上 了秦国的相国。这时候,六国正在组织合纵。公元前318年,楚、赵、魏、韩、 燕五国组成一支联军,攻打秦国的函谷关。其实,五国之间内部也有矛盾,不肯 齐心协力。经不起秦军一反击,五国联军就失败了。

在六国之中,齐、楚两国是大国。张仪认为要实行“连横”,非把齐国 和楚国的联盟拆散不可。他向秦惠文王献了个计策,就被派到楚国去了。

张仪到了楚国,先拿贵重的礼物送给楚怀王手下的宠臣靳尚(靳音jìn), 求见楚怀王。楚怀王听到张仪的名声很大,认真地接待他,并且向张仪请教。

张仪说:“秦王特地派我来跟贵国交好。要是大王下决心跟齐国断交, 秦王不但情愿跟贵国永远和好,还愿意把商于(今河南淅川县西南)一带六百里的 土地献给贵国。这样一来,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又得了秦国的信任,岂不是两 全其美。” 楚怀王是个糊涂虫,经张仪一游说,就挺高兴地说:“秦国要是真能 这么办,我何必非要拉着齐国不撒手呢” 楚国的大臣们听说有这样便宜事儿,都向楚怀王庆贺。只有陈轸提出 反对意见。他对怀王说:“秦国为什么要把商于六百里地送给大王呢还不是因为 大王跟齐国订了盟约吗楚国有了齐国作自己的盟国,秦国才不敢来欺负咱们。要 是大王跟齐国绝交,秦国不来欺负楚国才怪呢。秦国如果真的愿意把商于的土地 让给咱们,大王不妨打发人先去接收。等商于六百里土地到手以后,再跟齐国绝 交也不算晚。” 楚怀王听信张仪的话,拒绝陈轸的忠告,一面跟齐国绝交,一面派人 跟着张仪到秦国去接收商于。

齐宣王听说楚国同齐国绝交,马上打发使臣去见秦惠文王,约他一同 进攻楚国。

楚国的使者到咸阳去接收商于,想不到张仪翻脸不认账,说:“没有 这回事,大概是你们大王听错了吧。秦国的土地哪儿能轻易送人呢我说的是六里, 不是六百里,而且是我自己的封地,不是秦国的土地。” 使者回来一回报,气得楚怀王直翻白眼,发兵十万人攻打秦国。秦惠 文王也发兵十万人迎战,同时还约了齐国助战。楚国一败涂地。十万人马只剩了 两三万,不但商于六百里地没到手,连楚国汉中六百里的土地也给秦国夺了去。

楚怀王只好忍气吞声地向秦国求和,楚国从此大伤元气。

张仪用欺骗手段收服了楚国,后来又先后到齐国、赵国、燕国,说服 各国诸侯“连横”亲秦。这样,六国“合纵”联盟终于被张仪拆散了。

关于上下五千年的故事精选篇二:大禹治水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 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伤害人和牲口,叫人们过不 了日子。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 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 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 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 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 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 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 庄稼了。

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 去。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 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它堵 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 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 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后代的人都称颂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继承人。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 选禹。到舜一死,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这时候,已到了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力发展了,一个人生产的东西,除了维持自己的生活,还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领们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 余产品作为自己的私人财产,变成氏族的贵族。有了剩余的产品,部落和部落之 间发生战争,捉住了俘虏,不再把他们杀掉,而把他们变成奴隶,为贵族劳动。

这样,就渐渐形成奴隶和奴隶主两个阶级,氏族公社开始瓦解。

由于禹在治水中的功绩,提高了部落联盟首领的威信和权力。传说禹 年老的时候,曾经到东方视察,并且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召集许多部落 的首领。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有一个叫做防风氏的部 落首领,到会最晚。禹认为怠慢了他的命令,把防风氏斩了。这说明,那时候的 禹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名符其实的国王了。禹原来有个助手叫做皋陶(音 gāoyáo),曾经帮助禹治理政事。皋陶死后,皋陶的儿子伯益也做过禹的助手。

按照禅让的制度,本来是应该让伯益做禹的继承人的。但是,禹死以后,禹所在 的夏部落的贵族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

这样一来,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正式被废除,变为王 位世袭的制度。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

关于上下五千年的故事精选篇三:李斯谏逐客 秦国虽然在邯郸打了一次败仗,但是它的实力还很强。第二年(公元 前256年)又进攻韩、赵两国,打了胜仗。后来,索性把挂名的东周王朝也灭掉了。

秦昭襄王死去后,他的孙子秦庄襄王即位不到三年也死去,年才十三岁的太子嬴 政即位。

当时,秦国的朝政大权掌握在相国吕不韦手里。

吕不韦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县)地方的一个富商,因为帮助庄襄王取得 王位,当上了相国。吕不韦当相国以后,也学孟尝君的样子,收留了大批门客, 其中有不少是列国来的。

战国时期有许多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历史上把这种情况称做“百家 争鸣”。吕不韦自己不会写书,他组织他的门客一起编写一部书,叫《吕氏春秋》。

书写成后,吕不韦还派人把它挂在咸阳城门上,还发布告示,说谁能对这部书提 出意见,不论添个字或者删掉个字,就赏金千两。这一来,他的名气就更响了。

秦王政年纪渐渐大起来,在他二十二岁那年,宫里发生一起叛乱,牵 连到吕不韦。秦王政觉得留着吕不韦碍事,把吕不韦免了职。后来又发现吕不韦势力不小,就逼他自杀。

吕不韦一倒台,秦国一些贵族、大臣就议论起来,说列国的人跑到秦 国来,都是为他们本国打算,有的说不定是来当间谍的。他们请秦王政把客卿统 统撵出秦国。

秦王政接受这个意见,就下了一道逐客令。大小官员,凡不是秦国人, 都得离开秦国。

有个楚国来的客卿李斯,原是著名儒家学派代表荀况的学生。他来到 秦国,被吕不韦留下来当了客卿。这一回,李斯也挨到被驱逐的份儿,心里挺不 服气。离开咸阳的时候,他上了一道奏章给秦王。

李斯在奏章上说:“从前秦穆公用了百里奚、蹇叔,当了霸主;秦孝公 用了商鞅,变法图强;惠文王用了张仪,拆散了六国联盟;昭襄王有了范雎,提高 了朝廷的威望,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客卿建立了功业。现在到大王手里,却把 外来的人才都撵走,这不是帮助敌国增加实力吗” 秦王政觉得李斯说得有道理,连忙打发人把李斯从半路上找回来,恢 复他的官职,还取消了逐客令。

秦王政用李斯当谋士后,一面加强对各国的攻势,一面派人到列国游 说诸侯,还用反间、收卖等手段,配合武力进攻。韩王安看到这形势,害怕起来, 派公子韩非到秦国来求和,表示愿意做秦国的属国。

韩非也是荀况的学生,跟李斯同学。他在韩国看到国家一天天削弱, 几次三番向韩王进谏,韩王就是不理他。韩非满肚子学问,没被重用,就关起门 来写了一部书,叫《韩非子》。他在书中主张君主要集中权力,加强法治。这部 书传到秦国,秦王政看到了十分赞赏,说:“如果我能和这个人见见面,该多好 啊。” 这一回,韩非受韩王委派来到秦国,看到秦国的强大,上书给秦王, 表示愿为秦国统一天下出力。这份奏章一送上去,秦王还没考虑重用韩非,李斯 倒先着急起来,怕韩非夺了他的地位。他在秦王面前说:“韩非是韩国的公子, 大王兼并诸侯,韩非肯定要为韩国打算;如果让他回国,也是个后患,不如找个 罪名把他杀了。”秦王政听了这话,有点犹豫,下令先把韩非扣押起来,准备审问。韩 非进了监狱,想辩白也没机会。李斯却给他送来了毒药,韩非只好服药自杀了。

秦王政扣押了韩非,也有点后悔,打发人把韩非放出来,可是已经晚 了。秦王政十分懊恼。正在这时候,有个魏国人缭到秦国来,秦王政找他一谈, 觉得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任用缭为秦国尉,后来人们称他尉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