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礼仪教育研究
师范生礼仪教育研究 摘要:一位好教师既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应拥有 良好的教养,通晓礼仪,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培养师范生 教师职业道德,塑造教师良好形象,提升自身素质,礼仪教 育不容忽视。关键词:师范生;礼仪;教育 中国自古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古人言“礼者,人道之极 也”、“不学礼,无以立”。从孔夫子开始,礼仪就被列入 必修的六艺之中。教师是教书育人的园丁,要教会学生如何 做人,首先自己要做好人,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做文明 礼仪的典范,言传身教去教育和感染学生。师范院校作为培 养教师的摇篮,应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教师礼仪教育与养成。
一、教师礼仪的涵义和特征 礼仪,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为表示相互尊重、敬意、 友好而约定俗成的、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程序。所谓教师 礼仪,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务活动、履行职务时所必须 遵守的礼仪规范。一是规范性,教师礼仪是教师职业从业人 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从教师的言谈举 止来约束教师,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具人格魅力及模 范号召力。二是形象性。教师的形象不仅代表教师个人,更 代表了学校的整体形象、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所以是否遵 守教师礼仪就不再是个人行为,而是集体行为。三是限定性。
教师礼仪,主要适用于教师职业场合。在这个特定范围内行之有效,离开了这个特定范围则未必适用。
二、师范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一)礼仪教育有利于提升在校师范生的道德修养“礼者, 人道之极也”,礼与德本身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 依托、相辅相成。礼仪,作为一种基础性行为规范,对学生 “德”的养成有着巨大的关系。当前师范生礼仪的缺失正是 由于得到没有相应的课程教育或专业的引导。如果我们能够 对学生进行适当性的礼仪教育,纠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 言语举止与不良仪表,帮助学生提高是非鉴别能力,陶冶情 操,学生们的自觉性自然得到提高。在熏陶过程中,学生们 道德修养也就自然得到了提升。(二)礼仪教育有利于塑造未 来教师的整体良好形象“不学礼,无以立”,我们都知道良 好的教育有利于全民素质的提高。同样,良好的礼仪教育也 有利于塑造未来教师这一行业的整体良好形象,真正做到为 人师表、以身作则。近年来,教师队伍中也出现了不少“害 群之马”,虐待学生、收受红包等现象屡禁不止。这种“有 知识无道德”的行为极大程度上践踏了教师这一职业的伟大。
只有在校生接受良好的礼仪教育,培养出良好的道德修养, 才能有助于保持教师队伍的纯洁化。(三)礼仪教育有助于提 高社会精神文明的提高“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 后嗣”,礼仪教育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最基础的途径和方 法。师范院校加强礼仪教育,提升了准教师的道德修养,塑 造了一批良好的教师队伍,更间接性提高了更多孩子的礼仪修养与道德品德。
三、师范生礼仪教育的改进方法 (一)重视师范院校的礼仪教育纵观中国历史的教育,学 生礼仪教育从来都是受到重视,在新时期,引进西方文明的 同时应该充分尊重传统文化中尊师重教、自身礼仪修养。受 到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学生为了参加高考很大时间都在学 习文化课,很少有高中开设礼仪课,来到大学以后,学生礼 仪教育作为选修课学习礼仪修养,缺乏完整的教育体系。所 以要想提高师范生的礼仪道德水平,必须更加重视师范院校 的礼仪教育。(二)丰富和完善师范类院校礼仪教育课程体系 师范类院校培养的学生今后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是教师,教 师的传承作用和示范作用是很突出的一个行业,所以说师范 类院校建立和完善礼仪教育课程体系,对师范生自身行为习 惯养成和礼仪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 个人道德修养和礼仪修养也是良莠不齐,那么教育学生的重 要途径就是通过礼仪课程,师范类高校完善和丰富师范类礼 仪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能有效促进师范类学生 礼仪修养提高,从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和文化素质入手,完善 学校的礼仪教育体系,加强师范生的礼仪教育,提升学生的 礼仪文化水平。(三)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引导大学生形成良 好的礼仪修养礼仪修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也受到 周围环境影响,高校大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学习很大程度上受 到学校文化环境影响,良好的校训、校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和引导是一个潜移默化地熏陶的内化过程,在校园文 化建设中不但要重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必要的硬件建 设,更要加强校园软实力的建设,加强教职工的礼仪教育和 个人修养,为人师表、以身示范。一个好老师不仅要具备丰 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拥有良好的教养,通晓礼仪,为 人师表,用言传和身教来教育、感染学生。人无礼则不生, 事无礼则不成,新时代背景下,应对师范院校提出新的要求, 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学习过程中,礼仪教育更是必不可 少的一个环节。
参考文献: [1]梁晓庆.高校师范生礼仪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林区教学,2012,08. [2]南志国.关于师范生礼仪问题及礼仪教育思考. 大学时代,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