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教育改革论文|教育改革的论文

寺院教育改革论文

寺院教育改革论文 一、伪蒙疆政权藏传佛教寺院教育改革的背景 伪蒙疆政权的寺院教育改革是在藏传佛教遭遇全面信 仰危机的背景下进行的。从清末开始的民族危机,不但迫使 清政府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也使部分蒙古人认识到,要振 兴民族,就必须改革旧制,发展实业;
限制宗教,发展教育。

故而这一时期蒙古王公中的少数开明人士,对藏传佛教提出 改革主张,呼吁对藏传佛教进行限制或取缔④。而寺院教育 改革则是当时宗教改革的重要表现之一。民国以后,随着内 蒙古社会近代化步伐的加快,已经农业化的土默特地区,作 为漠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成为蒙旗当中国民教育发 展最快的地区。土默特旗署对近代教育的投入较多,所培养 的知识分子也最多。这些受过近代教育的蒙古族王公和知识 分子,对藏传佛教进行批判或指责,认为藏传佛教的盛行直 接导致了蒙古地区的贫弱和落后。

1940年,日本操纵下的蒙古联合自治政府制定《宗教施 策》,对藏传佛教制定的总方针是“将喇嘛教对策的重点, 放在养成彻底的对日依存观念,以期人数之限制、素质之改 革及组织之结成”,并决定设立喇嘛教训练所,召开第三次 喇嘛大会,从高野山聘请日本青年僧"fMN当地指导,成立印 务处,提高喇嘛素质,改善教义,编纂蒙古文经典等,对藏 传佛教加以改造。而藏传佛教寺院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是 伪蒙疆政权寺院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一直以来,由于对藏文经典的崇拜,蒙古地区的喇嘛们诵经、学习仍然沿袭 以藏文经典为主的方法,致使蒙古语教育严重滞后。由于佛 教经典本身的深奥难懂,加之缺乏学习藏文的语言环境以及 精通藏文和梵文的喇嘛,致使大多数喇嘛既不懂藏文,也不 认识蒙古文。正如土默特延寿寺的留日喇嘛所说“我等喇嘛 人庙,每日早晚念经,如同度日一样,喇嘛所念之经,因为 完全是藏字,口虽念出而实不知其义所在。”El本侵略军占 领归绥前,南京国民政府曾对藏传佛教的寺院教育进行了一 定的改革。1930年(民国十九年)南京蒙古会议上,各方代表 对藏传佛教提出了很多加强教育、改革藏传佛教的提案。该 会议通过的《蒙古各旗及平热等处喇嘛寺庙管理办法》,经 蒙藏委员会呈请国民政府修正后,定名为《蒙古喇嘛寺庙监 督条例》,由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签署,于1931年(民国二 十年)正式颁布实施。根据该条例规定“喇嘛寺庙,应按其 财产情形,筹办学校,以培养喇嘛生活上必要之知识与技能”。

这样,民国政府就将筹办喇嘛学校,对喇62嘛进行近代化教 育纳入了法律的规定之中。这一行为,无疑成为伪蒙疆政权 寺院教育改革的先声。宗教改革得以l~.N进行,伪蒙疆政 权的首脑德王的个人作用也不可忽视。“笃信佛教是蒙古人 的传统,少年的德王当然也要读些蒙文的经卷,背诵若干咒 语。这样从小就把宗教信仰坚定下来。”_6(由札奇斯钦的 回忆录可以看出,德王虽然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但他也认 识到藏传佛教的弊端对蒙古民族造成的不利影响,因而积极主动地领导了这次宗教改革。由此可以看出,伪蒙疆政权的 寺院教育改革是在多方因素的共同促进下得以实施的,反映 了在近代蒙古社会转型时期发生的这次改革的时代性和必 然性。

二、伪蒙疆政权藏传佛教寺院教育改革的内容及效果 1937~1945年,在日本驻蒙军的支持下,由德王主导, 对管辖内的藏传佛教进行了全面改革,其中,对寺院教育改 革涉及到了寺院教育模式、学习内容等方面。伪蒙疆政权寺 院教育的学习模式主要分为四种:一是出国学习,一般是去 13本的佛教寺院;
二是设立专门的喇嘛学校,集中接受教 育;
三是设立佛教研究所,专事佛学研究;
四是进人世俗社 会的学校,接受普通的国民教育。1938年,伪蒙疆政权从土 默特地区遴选了5名l6~19岁的蒙古族喇嘛派往日本留学2 年,其中包括延寿寺4名和广福寺1名。1940年,在日本侵略 军的资助下,土默特地区各大寺院再次选送部分青年喇嘛前 往日本佛教寺院进修学习。_4这些喇嘛前往日本留学,主要 是日本侵略军企图在蒙古地区的藏传佛教徒中培养一批亲 日派。设立专门的喇嘛学校,集中接受近代化教育和佛学教 育是伪蒙疆政权寺院教育改革的主要形式。1940年,在伪蒙 疆政权的要求下,土默特特别旗公署颁布了《土默特旗公署 管理喇嘛寺庙章程》]‘卷号¨卜。I4m’,以地方法规形式, 强制各寺必须筹办补习学校或职业学校,让喇嘛们学习、掌 握一定的生产生活技能,并规定必须在章程颁布后的三个月内实施。同年,土默特佛教研究所附设喇嘛学校应运而生。

此后又相继开办了一些喇嘛学校,逐步对该地区的喇嘛普及 教育。从这一年开始,土默特地区寺院喇嘛开始分批进入各 类喇嘛学校学习。1942年,土旗公署为振兴藏传佛教,提高 喇嘛文化素质,命令辖区内的青年喇嘛白天进入旗立厚和豪 特两级国民学校学习,夜间返回寺内诵经。这次的入学者共 有10人,其中,延禧寺3人、无量寺5人、隆寿寺2人,年龄 均在10~19岁之]‘卷号。

1943年,巴彦塔拉盟盟长补英达赖奉兴蒙委员会指示, 遵照《蒙古佛教诸规程实施状况调查之件》的要求,批准厚 和喇嘛印务处(原归化城喇嘛印务处,仍属土默特特别旗管 辖)设立喇嘛学校]‘卷号¨-738。第二年,巴彦塔拉盟喇嘛 印务处掌印扎萨克三庆纳尔布、土默特特别旗公署总管森额 将所办土默特特别旗喇嘛义务学校的开办情况向巴彦塔拉 盟公署作了汇报。史载,厚和喇嘛印务处设立的喇嘛义务学 校,全称为“巴彦塔拉盟土默特特别旗喇嘛义务学校”,开 办时间是1943年9月3日,由三庆纳尔布亲任校长。该喇嘛义 务学校分为少年班和壮年班,喇嘛学生总数23人。其中少年 班l2名学生,壮年班11名学生。课程依课时设置的多少排序, 分为蒙古语、藏文、国语和日语;
算数、修身、体育实业和 绘画等共1O门课,计36课时。在新增加的实业课中教给喇嘛 们生产方面的技能,包括揉皮、纺线等等。1940年,土默特 特别旗成立的蒙古佛教研究所还附设有一所喇嘛学校。《蒙古佛教研究所附设喇嘛学校组织要纲》详细规定了附设喇嘛 学校的人员编制、任职资格、课程设置、学级和经费的使用 等内容。该喇嘛学校的宗旨是依据“蒙古联合自治政府”的 教育方针,发扬佛教真谛,“为东亚新秩序之建设及练成民 生向上之必要知识技能;
陶治忠诚奉公之德性,并锻炼身心, 以养成建全之喇嘛。”该喇嘛学校设校长一人,主事员一人, 教员若干人。校长从土默特旗公署所属各召庙中负有声望并 精于佛学经典的僧人中选任。主事及教员须由返回厚和豪特 (今呼和浩特)的赴日留学喇嘛或佛学造诣较高的人员中聘 任。该喇嘛学校直属土默特特别旗公署管辖,并受蒙古佛教 研究所的监督和指导。学级编制暂设二个学级,分甲、乙两 班,甲班和乙班的每个班,又分为一、二两个年级。每班学 生定额为45名,学生修业暂定为两年,如果有必要可延长一 年或两年。为了鼓励青年喇嘛入学,喇嘛学校对入学条件未 加任何限制,凡土默特旗属召庙内的,以及非本旗境内召庙 的青年喇嘛都可以人学。人学的程序也很简单,凡蒙古籍青 年,如有志研讨佛学者,可正式申请入学;
无论青年喇嘛或 少年学生,入学时需要提供正式的保送文件,并填写入学志 愿书及保证书;
学生在休学期间,所用书籍及文具,均由学 校当局按期发给;
青年喇嘛在人学期问的住宿及制服等费用, 由所在召庙负担。少年学生则需自备。喇嘛学校根据寺院的 实际情况,决定开设7门课程,分为三类。语言类有蒙古文、 日语两种;
佛经类有佛教史略和经典;
科学常识类有历史、地理和音乐。此外,实业常识课传授商业、农业、工业、牧 畜等方面的一些生产知识。每周上课时数及总课时相同,均 为17课时。1940年12月2日,蒙古佛教研究所附设喇嘛学校 正式开学上课,招收各寺青年喇嘛学生入学。学生中有无量 寺青年喇嘛12名、隆寿寺青年喇嘛3名、延寿寺青年喇嘛9名、 延禧寺青年喇嘛4名、宏庆寺喇嘛1名,共29名学生‘卷号 “_7I7。该佛教研究所附设喇嘛学校的经费支出包括教职员 和夫役的薪金、事务费(日常开销)、学生书籍补给费及研究 经费等五项,总额为3120元。1940年度喇嘛学校经费预算为 3600元,教职工6人。其中校长1人,年薪480元,教职工3人, 年薪每人每年120元,合计360元,夫役1人,年薪180元;
事 务费900元,学生书籍、文具补给费360元;
研究费480元。

由喇嘛学校的组织要纲可以看出,土默特旗署对这一学校的 重视程度及期望值非常高,不但给予人力上的支持,经费也 充裕。在喇嘛学校的经费支出中,基本是教育和研究费用两 大块。喇嘛学校的目标是对喇嘛进行国民教育,这是最核心、 也是最重要的目标。这个目标又可分解为两个方面:一是普 及蒙古文教育,让喇嘛拥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包括佛教知识, 以此改变喇嘛知识贫乏的愚昧状态;
二是进行实业方面的教 育培训,以期喇嘛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自己动手,创造一 定的收人,改变喇嘛不事生产、饱食终日的弊端。

1940年,土默特特别旗成立的蒙古佛教研究所,主要任 务是进行宗教教义的理论研究。由于历史条件所限,过去喇嘛们无法深入研究宗教教义,使得这一地区的佛教研究水平 普遍较低,为此专门设立了这个由留日喇嘛为骨干的佛教研 究所。聘请日本西本愿寺佛僧新野修基为蒙古佛教研究员, 指导从日本回来的4名青年喇嘛从事研究工作。经费每年480 元。由于史料不足,难以更详细地描述该研究所的状况。1945 年日本投降以后,伪蒙疆政权随之瓦解,改革也因此中断。

但综合各种史料可以看出,这次寺院教育改革还是取得了一 定成效。据史料记载,留学喇嘛归国后,并未全部继续留在 寺院里念经,而是由于政府等机关缺乏人才,一部分喇嘛还 俗从事了公职。同时可以肯定的是,留日喇嘛们也并未被日 本洗脑,而是在接触了世界之后,更深刻地认清了蒙古民族 的衰落与藏传佛教的盛行不无关系,反而成为宗教改革的鼓 吹者]‘卷号¨卜。”。巴彦塔拉盟公署印发了几份留日喇 嘛的“感想文”,令土默特特别旗公署转发到各寺庙和旗立 各小学传阅,以启迪民智。

在森盖喇嘛的感想文中,批评了喇嘛以藏文诵经的弊 端;
指出蒙古民族中喇嘛太多,认为蒙古男子有一半出家当 喇嘛,这是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
呼吁“改善”藏传佛教, 弘扬蒙古民族固有的文化,强调青年喇嘛应为蒙古民族的前 途努力。留日喇嘛金巴扎木苏针对藏传佛教管理一盘散沙、 喇嘛缺少学习而提出了“第一步,将喇嘛教之僧众统一起来, 第二步再将喇嘛僧徒一齐送人学校,使彼僧人皆有新鲜知道, 此为最切要之事也”的改革措施。金巴扎木苏也深知统一管理恐“众喇嘛泥于旧习,不能同意”,而建立学校因“经费 无着,亦无实现可能”,因此又提出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方 案。因为寺院众多,可以从中“选一大庙,将庙内巨大之屋, 改作学校,随将各召庙内之幼年喇嘛僧徒,召集一起,使之 入学,此为改善喇嘛教之初步良图也”。经费问题可以用“由 其他召庙之庙产项下挹注之,按量摊款”的办法解决。金巴 扎木苏还认为,应该采取果断措施,“使各庙互相联络。且 以改善教育起见,以厚和市为一中心地点,建立总管各庙机 关,将内蒙古五盟所有喇嘛僧众,连成一系,不论大小召庙, 统归此一机关管理,遵守总管的命令。再于每盟以内,设立 一小管庙之机关,管理全盟召庙之喇嘛”[]‘卷号¨ -736-171)。然后成立学校。学校由初级学校到中等学校, 毕业后选送留学国外或进入国内大学
中学以下不通经卷之 喇嘛,悉准其娶妻生子;
各学生喇嘛,均应共同为地方效力。

几名留日喇嘛一致认为,目前最重要的、当务之急的是兴办 教育,设立学校,将各召内幼年喇嘛僧徒纳入教育之中。喇 嘛们民族主义觉醒,认为蒙古民族的兴盛自己也有责任,表 明日本侵略军的奴化教育并未成功。喇嘛学校的普遍设置, 语言、文字和佛学知识的学习,近代化课程的开设,世俗化 的学习模式,尤其是生产生活技能的提高,宗教研究所的设 立及运行,提高了喇嘛的素质和认识,使更多喇嘛开始接触 社会科学知识,改变了过去与社会脱节,不懂近代文化知识 的封闭状态,加强了与世俗社会的交流和学习,提高了宗教界人士的社会适应能力。

总之,从晚清时期开始呼吁藏传佛教改革,到民国时期, 无论是受过近代教育的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知识分子,对藏 传佛教的负面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伪蒙疆政权的藏传佛 教寺院教育改革,虽然时间较短,成效并不显著,但毕竟给 千古不变的寺院赋予了时代的气息,改变了过去喇嘛只读藏 文经卷,不认识蒙古文、无法阅读蒙古文书籍的状况。在藏 传佛教仍然拥有一定影响的地区,以地方法规的形式,控制 喇嘛人数。伪蒙疆政权的这一次改革,是自16世纪藏传佛教 开始普及至民国时期当地历史上唯一一次自上而下的宗教 改革行动。改革的实施,虽然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日本侵略者 的烙印,但也折射出藏传佛教在蒙古人心目中的支配地位已 发生动摇。由盲目崇信到实施改革,这是蒙古民族历史上的 一大进步,也是藏传佛教衰落的重要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