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扩展充分整合基于乡土蚕事文化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案例|乡土

适度扩展充分整合基于乡土蚕事文化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案例

适度扩展充分整合基于乡土蚕事文化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案 例 当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全国各地时,我省各校立足当下, 依托地域文化,开展了各种主题的课程改革。长兴县吕山乡 中心小学以“亲近乡土”为主题实施课改,立足三个课程群 (浓浓乡土、快乐体艺、传统文化),相继在“蚕桑”“荷 韵”“马灯”和“龙舟”等领域做了大量的传承和研究工作, 使孩子们感受到了身边的自然、人文、历史,培养了孩子们 的语文素养和乡土情怀。

在此基础上,各校不断总结课改经验,秉承“适当拓展, 充分整合”的实施思路,寻找到了一条“学科间、知识体系 间、资源间”的三维整合路径,取得了一定成效。现以校本 课程《蚕忙里的歌声》为例,谈谈拓展和整合的做法。

一、学科整合,教学不再楚河为界 一直以来,以学科为主的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 但在课改中,如何打破学科界限,使各学科相互融通成为改 革的核心所在。我校在践行“亲近乡土”拓展性课程中,尝 试将部分学科进行整合,建构了共性的目标,梳理了相似的 内容,合并了共同的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

学校开展《蚕忙里的歌声》校本课程,首先从学科里寻 找切入点,如三年级下册的科学学科里就有关于养蚕的内容, 如何从这个模块人手,做好学科间的整合,显得尤为重要。

《蚕忙里的歌声》校本课程目标:1.在蚕宝宝养护中培养学生亲近生命的意识,了解生 命的变化,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2.让学生学会运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 察、采集数据、简单记录;

3.学会用各种感官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 特征;

4.学会较长时间观察、记录生物的生长与变化;

4.学会通过语言、图画和文字对生物生长期的变化进 行描述比较:
5.家庭架起一座亲子沟通的桥梁,体验亲情交融的甜 蜜,感受求知探索的快乐。

解读这份目标就会发现,该目标涵盖语文、数学、美术 等多个学科,涉及科学观察、语言表述、数学测量以及美术 表达等多个能力体系,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整合教育素材。就 语文而言,其中对于观察的记录,以及观察之后的表述就属 于语文范畴,为语文学科的拓展性课程的实施奠定了较好的 基础。

基于这一点,学校召开了三年级各个学科老师的座谈会, 各科老师解读子目标,并做了工作布置,着手实施《蚕忙里 的歌声》校本课程中“我养蚕宝宝”这一活动。

在具体实施中,因为不同学科的介入,孩子们的知识点、 兴奋点、实践点、成果点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展现出百 花齐放的效果。现从语文角度阐述学生的表现。养蚕活动准备期,语文教师分发资料,学生自行阅读, 了解养蚕的方法,并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各组制订贴切的养 蚕方案。

在养蚕活动过程中,语文教师定期检查实验记录表,让 学生口头汇报养蚕发现的问题,并撰写养蚕小日记,感受小 小生命创造的奇迹。

养蚕活动结束后,语文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养蚕的经验 和成果,总结蚕的一生变化的阶段,形成“昆虫和变态”的 概念,认识生命的神奇和伟大。

在这次整合活动中,学生善始善终,认真负责,提高了 观察能力和实验记录能力。同时,既保留了原来学科的独立 性,又寻找到了两个或多个学科之间的共同点,使这些学科 的教学相互照应、相互联系、穿插进行。

二、体系整合,研究不再各自为营 知识体系的整合,就是把部分科目的知识点进行统合, 兼并于范围较广的新科目,选择对于学生有意义的论题或概 括的问题进行学习,我们习惯把这种整合称为研究性学习。

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可以尝试研究“蚕桑与丝织品”“家 乡的纺织厂”“彩色蚕宝宝的变迁”“养蚕工具的昨天、今 天和明天”等这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他们进行调查、收 集、整理、分析和判断,得出新的发现。

在“我养蚕宝宝”活动实施后,基于“我的问题及问题 解决”这一板块,鼓励学生自选课题开展探究性活动,如“为什么莴笋叶可以代替桑叶养蚕”“为什么彩蚕能吐彩色的 丝”等。这些问题为进一步实施课程提供了更宽的研究课题, 经过梳理后,确定了如下研究课题:
在这些以语文为核心的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融合了多元 的知识体系,充分利用阅读资料中的图片、文字和表格,以 及自己观察发现的现象、实践调查的数据,得出了新的论断, 让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趣味盎然,步入了一个又一个全新的 领域。

反思以“体系为主”的整体课程,其实就是学生语文学 习方式的变革,学生不再拘泥于接受性的语文学习,也不再 全文照搬语文教科书上的知识点,而是带着问题探究、实践、 讨论、整理,学习自主性得到了最好的展现,学习成果也不 再是条块式的概念和结果。

当然,我们也发现,在以“体系整合”的课程里,教师 要关注学生感兴趣的研究点,变零碎的话题为整合的研究视 角。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小组合作的形式、过程和结果,不断 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方式和合作方式,这样才能保证研究 价值的最大化。

三、资源整合,活动不再单打独斗 语文活动是一所学校的生命力所在,而活动中如何利用 好课程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亲近乡土”的拓展性课程 里,我们梳理、统整了各方面的资源,如以乡镇文化礼堂为 主的实践基地,以地方艺人为主的民间传承人,以地方特产为主的研究角度,这些地域资源,为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阶 段课程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但面对这些语文资源,如果仅是单打独斗,采取“用了 一处是一处”“想到一处是一处”的方式,很可能会使资源 无端浪费。在“亲近乡土”课程实施里,我们就采用“全面 排查,筛选择优”的方式进行整合,保证了语文资源价值的 最大化。

如在《蚕忙里的歌声》课程实施中,我们就采用“全面 排查,筛选择优”的方式,确定了蚕忙时期学生能培养的语 文核心素养,如言语的思维发展、言语的审美情趣,等等, 然后根据目标落实了课程安排,最后根据安排筛选课程资源, 避免冲突。

以“蚕桑文化节”为例,让学生自主策划活动方案,自 主进行活动准备,自我展示蚕桑文化,而老师们要做的,就 是为整个活动准备需要的资源:活动策划文稿的审定,图片 的搜集和整理,活动过程的编排,采访蚕农的视频拍摄,文 化礼堂里的精彩花絮……这些活动融合了多元的语文元素, 学生忙在其中,也学在其中。

又如基于“蚕桑大丰收”环节,学校充分整合资源,指 导学生研究蚕桑历史,带领学生前往养蚕基地,走访蚕农, 观察桑叶,探寻一张蚕种能收获多少生茧,以及能剥出多少 丝绵…… 总体来说,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就语文学科而言,拓展能打开视野,丰厚底蕴;
整合更能优化教育教学,提升 实效。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校,我们更愿意在语文学科的改革 中,高举“整合”这面旗帜,做好乡土文化的传承工作,全 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