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术【基于互联网的通用技术教学策略初探】

基于互联网的通用技术教学策略初探

基于互联网的通用技术教学策略初探 “互联网+”是一种创新驱动发展方式,在“互联网+” 时代,技术与教育全面融合,并日益成为人类表达自身智慧 的重要内容。如何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如云计算、 物联网、大数据等),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支持创新型国 家建设,已成为全球竞争力的关键。在通用技术学科中利用 “互联网+”获取更加先进的教学资源,可以改变传统的教 学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一、围绕案例教学,注重知识碎片重构 “互联网+”时代技术正催生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学 习行为、认知方式、学习模式等方面的变革。技术与教育的 全面融合需要在课程、资源、教与学、评价等层面进行顶层 设计。如何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促进创新型人才培 养、支持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与之匹配的知识体系与人才 培养方式。

通用技术是一门立足实践、高度综合、集创造性与想象 力于一身的学科。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信息与知识的主要 承载形式转移到了网络,学生获取信息与知识的途径也随之 由各种印刷品转移到网络。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教学的融合, 是通用技术教学手段的一次飞跃。利用信息技术的图、文、 声、像的动态效果,创设优美的教学环境,形成师生双向交 流的实践和探索的空间,便于解决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拓展学生思维,展示学生个人品质,感 悟通用技术的内在抽象美、形式美、语言美。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人的大脑接触新异刺 激,大脑皮层会产生优势兴奋中心,而信息技术的应用恰能 针对这个认知特点,协助教师创设良好的导人情境,设计活 泼有趣的学习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激发他们的求知 欲望与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促成学生 的学习动机。

例如,在讲授“技术语言的种类及应用”这课时,作为 新授课,要给学生展示很多的新知识,怎样将这些知识传授 给学生,需要选择合适的载体。本课以“雪弗兰大黄蜂汽车” 的设计、生产、使用过程中用到的技术语言来串联分析技术 语言的种类与应用。计算机能够通过互联网提供丰富而具有 动感的图形、图像,展现出一个异彩纷呈的汽车世界,这让 学生们通过感官很好地认识了图样、图表的形象。学生观察 “大黄蜂”的真实模型,比较立体地感受模型这种技术语言。

学生利用互联网的碎片重构形式,在网络中认识新知。

此外,还可以根据信息(知识)提供者要求,生成博客、微 信、公开课、慕课、游戏体验、资源库、专题网站、其他数 据库等。总之,碎片与重构就是互联网组织信息与知识的基 本方式,这种方式不仅改变了知识,也改变了今天的学习。

再如,在讲授“符号标志”时,利用互联网选取了常见、 典型的公共符号标志,并制作成幻灯片给同学们展示,在讲授形式上,激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给学生播放计算机3D 动画制作的“大黄蜂”宣传片,还利用互联网让学生自己操 作电脑来观看“大黄蜂”的3D展示。这里将“互联网+”技 术充分融合进课堂教学中,不仅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了认知, 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严密的思维能力。

可以这样说,信息技术的辅助,为启发式教学注入了新活力。

教师通过信息技术设计教学,借此形成演示情境,向学 生展示各种现实生活中的技术语言与应用,使学生产生身临 其境之感,变抽象复杂为具体简单,让学生借此进入最佳思 维状态。这与传统单凭教师一张嘴来调动学生的联想,引导 学生思维相比,无疑增添了一位形象教学的得力助手。

二、围绕创新,大胆实践 互联网不仅成为信息与知识的主要载体,而且也成为信 息与知识的主要来源,还日益成为教与学发生的主要场所, 成为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未来的一切教与学活动都将围 绕互联网进行,教师在互联网上教,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信 息在互联网上流动,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线下的活动成为 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拓展,翻转学习(不是现在狭义的翻转课 堂)成为主流的教育、教学形式。这大概就是“互联网+” 教育的最终结果。

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教师十分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 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 思维能力,而学生才刚刚接触通用技术课程,分析和比较的能力不是很强,如果单靠老师讲解,很难培养学生的技术素 养和创新意识。当我们利用互联网呈现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 和语言描述去再现知识发生、发展过程时,这将变抽象为形 象,使学生通过自己很强的观察能力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 习,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更加强有力的认知手段,有助于学 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变难为易,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能力,实现了课堂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的目的。在教学过程 中,将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进行融合应用于课堂教学,丰富 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大提高了教学的前沿性,激发 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学生的创造精神也会有极大的帮助。

(一)由静到动,变难为易 在教学“绘制三视图”时,现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很容 易用静止的观点去剖析空间图形的几何性质,而利用计算机 教学,提供给学生相当数量的感性材料,更方便地引导学生 观察空间图形的变换规律,把空间想象力引入动态世界。例 如,在进行三视图绘制时,采用动画方式展示线段、直线、 点、面及投影,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入新内容的学 习,并形成了对正视、俯视、左视的直观认识,进而理解了 三视图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这有助于开阔学生思路,将学 生导入一个想象的自由国度,顺利完成思维由感性到知性再 到理性推进的历程。

(二)互联网课堂,寓教于乐 “互联网+”课堂意味着让互联网进课堂,而不是将互联网拒之于教室门外。应该鼓励学生上课利用电脑,允许学 生在课堂上上网,使网络在课堂上“和平共处、取长补短”。

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 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 标准逼真的情境、有趣的益智游戏,把学生带人宽松愉快的 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会学、愿学 和乐学。例如,在讲解“技术语言”时,我让学生利用互联 网去查找相关知识,并请学生上台示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被充分调动起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 跃。这使他们在快乐中获得了知识、接受了教育、提高了能 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三)展示过程,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技术采用动态图像演示,让静态 的知识动态化,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其突出的、强烈的刺 激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技术与设计的概念、方法、技术、 设计的本质属性,促进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形成 新的认知结构,从而培养技术素养和创新意识。对于技术而 言,设计是技术的灵魂。在通用技术课程中,设计作为一条 主线贯穿于各个模块的始终。围绕这一主线,教师应有意识 地将设计的流程、设计的一般原则、条件限制、设计的优化 及改进等融会贯通在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中。利用信息技术 可以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种清晰的“动态表象”,以利于学 生的思维发展。在教学内容上不再拘泥于教材与大纲,而是以教材为基 础、大纲为线索,从网络和生活实践中寻找真实素材、真实 案例进行教学。例如,在“技术与设计2”模块的“结构与 设计”专题教学中,可事先让学生观察身边各种各样的结构, 了解结构的主要类型;
可以綦江县彩虹桥坍塌的事故作为案 例导人影响结构的各种因素,并利用计算机设计三维桥梁模 型结构图,体会影响结构稳定的因素,并进行虚拟技术试验。

这样既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又在这个动态演示过程 中,让学生感知形象,准确地概括出影响结构稳定的因素。

三、鼓励合作探究,注重分享 网络时代,学习的目的不再只是为了传承前人的知识, 创新才是关键。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的重中之重。而要培养 创新人才,必须帮助学习者建立独一无二的、个性化的知识 体系。在这个过程中,记忆不再是最重要的能力与目标,学 会创新思维才至关重要。

利用信息技术可结合通用技术教学的具体内容,突破时 空的限制,有机渗透一些发明创造的故事及知识的产生背景, 然后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创新意识的教育。

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使之在教学 中的激发、引导、启迪、组织、交往、评价的作用体现得更 为明显。在讲课中应注意贯彻“新、奇、实用”三大原则。

新,就是老师讲课的内容要新,最好是网上不容易找到的内 容。不照本宣科,而会讲自己的心得体会、研究成果、独到见解;
经常打开网页,直接利用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辅助讲 授,让学生有新鲜感,想听、爱听。奇,就是采用多种教学 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策略。讲课时不会“满堂灌”,而会 穿插提问、播放视频动画、分组讨论、案例分析、活动和练 习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实用,是指 教学过程尽可能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他们的实际需 要进行,让学生感到学习有用、有效、有收获。同时常常鼓 励学生写博客或文章,对知识碎片进行整合,让学生在课堂 上和课后分享自己从网络或其他地方学到的新知识、新技能。

学生分享的知识与技能,有很多连老师都不知道,在这样的 课堂上,有时教师的收获甚至比学生还多,真正实现了教学 相长。

21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是充分展示学生技术素 养的时代。正是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的教学融合给了我们进 行探索的一个试验点,通过教学融合我们发现,教学形式发 生改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教师授课的水平大幅度提 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只有这样才 能真正把学生培育成才。

参考文献:
[1]王伟胜,浅议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l》的课堂教学 [J].中国校外教育,2008 (1) [2]赵师红.中国远程教育理论创新之归因:以王竹立 “新建构主义”为个案[J].现代教育技术,2014(2)[3]G.西蒙斯著,詹青龙译.网络时代的知识和学习 ——走向连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