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室教师教育科研发展的一面镜子返回原貌版
课例室教师教育科研发展的一面镜子返回原貌版 “互联网+”时代,技术革命对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方 式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互联网开放空间、即时互动的特征也 让教师这一职业充满了压力和挑战。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借 助互联网的优势重塑自身的角色,意义重大。2014年,我校 全自动录播课例室建设完成,如何充分使用课例室,发挥其 最大的功能?为此我校以《基于课例室应用与课堂教学有效 整合的研究》课题研究为载体,做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开展相关培训,使教师具备课例室应用技能 课例室建设完毕,我校先后开展了课例室使用技术的相 关分级培训,并让教师分批参加房山区电子白板使用技术培 训,通过培训让教师初步掌握电子白板和课例室的使用技术, 同时让教师边实践、边总结课例室的使用方法和经验,从而 达到熟练应用的水平。
利用课例室自动录播功能,促进教师课堂自检 课例室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认识自我、反省 自我的平台。许多从业多年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能存在着 或多或少的瑕疵而不自知。课例室恰恰能够帮助教师们及时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课例室上完课后,每节课都有 视频存根,课下可以反复地观摩,了解自己平常的教态、语 言、肢体动作等,总结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并及时采取相应 举措来调整教学方式。课例室的存在为教师更快速、更高效 的成长与进步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有了课例室,就等于为所有的教师装了一面“镜子”。教师可以及时地发现问题、研 究问题、解决问题,并实时对自己进行监督。
利用课例室开展优课评比,创造更多优质课 根据教研组建设、教师自我发展等需求,开放课例室, 提高课例室的利用率,从站位到走点,教师们反复研磨。为 能够查找到自身课堂教学中的不足,青年教师更是反复试讲, 并针对专家的反馈意见进行改进。“梅花香自苦寒来”,不 断的摸索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我校青年教师何志在 “2015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八届全国中小 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以及2015年全国NOC大赛活 动中成绩斐然,分别获得北京市一等奖、国家级一等奖和特 等奖。2016年,参加北京市可持续发展课堂教学案例竞赛、 首师大附校共同体“科学年”课堂教学实录竞赛的教师也是 成绩斐然。这使得学校在各级课堂教学实录竞赛中,取得了 突破性的进展。
利用课例室的远程教研功能,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根据教研组建设、教师自我发展等需求,利用校园网络 的优势,学校教师形成了教研组、学校、附校共同体、协同 发展校等多个研究共同体。这使得教师的眼界变得开阔、思 维有了深度、优势资源得到共享,青年教师得到迅速成长。
例如,学校利用课例室开展附校共同体之间的视频教研交流 活动,大大提升了校际间的教研效率。
为了初三、高三学生的学业提升,学校聘请了名校资深教师对学生进行考前辅导。学科教师不仅可以在现场和办公 室观看,还可以在家中远程观看直播。学校将录像上传视频 平台,让教师、学生登录平台反复观看录像,不断揣摩其中 的精华,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利用课例室视频平台,构建新型家校课堂 利用课例室视频平台和学校局域网的功能,我们实现了 学校家长会主会场的音视频对分会场的现场直播功能。这种 新功能的尝试突破了以往家长会场地、时间等多方面的限制, 实现了时间、空间上的拓展。
利用课例室录制微课,给学生创造自学空间 学生对网络充满着好奇和向往,作为教育者,应充分利 用这一特点,让学生知道网络不仅仅可以用来游戏,也可以 轻松学到知识;
让学生感到学习知识不是一定要面对着枯燥 无味的书本,让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感得到激发。微课不仅 仅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教学设计,体现教师教学经验和 教学智慧,更重要的是,可以作为一个载体在网络上分享各 自的教学资源和教育智慧。例如,学校生物教师借着高二生 物会考备考的机会,借助课例室录播功能,将学科重点知识 录制成一系列10分钟左右的专题复习、习题讲解视频。学生 们可用手机、电脑、P a d登录网站进行观看。其中,复习 课视频:将知识点按照《会考说明》要求进行录制,对学生 易错和易混淆的地方进行强化;
习题视频:
将每个试题进 行讲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观看。有了这样的视频,基础薄弱的孩子在家便能观看学习,遇到难 点可以及时停止,也可重复进行观看,根据自己的时间进行 学习。基础好的学生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状态调整进度提前 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课例室的使用过程中,我们还开展了党课、专家讲座 等活动的同步录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资料。仅2017年上半 年,学校录播室累计录课177节次,开展市区教研活动22场 次。
《基于课例室应用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课题的 开展,使得我校教师在开发课例室的功能方面有了一些实践 和研究。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探究如何进一步发挥课例室的 功能,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学校教学 质量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