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小学学校布局调整的缘由和对我国的启示作用
美国中小学学校布局调整的缘由和对我国的启示作用 20世纪初期,规模化经济发展模式加剧了美国中小学 学校布局调整的步伐,而学校布局的调整也日渐成为优化教 育资源配置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但 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大规模的学校合并浪潮有所消减, 政府对学校合并的热度也开始慢慢降温。21世纪初的经济危 机又迫使各州政府重新考虑对学校布局加以调整。基于此, 学校布局的调整又成为广大学者密切关注的重要领域。深层 剖析美国进行学校布局调整的原因,审视其学校布局调整的 现状,对于我国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具 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一、美国中小学学校布局调整的缘由 美国学校布局调整的动力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 面: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驱动,追求规模效益的经济驱动, 重视学生发展的教育驱动。
(一)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驱动 学校布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学校在地理空间上的 分布格局,它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口分布状况密切相关。影 响学校布局的社会发展水平和人口分布状况是发展变化的, 因而学校布局的调整是不可避免的。学校布局是否科学,直 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受教育状况。从19世纪中后期 开始,美国的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剧,到19世纪末期,美国城 市中心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由于土地开始较大规模地集约经营及农业新技术的采用,农业人口脱离土地耕作的速度加 快,这使得农村人口从过去占总人口的90%下降到55%左右。
大量剩余的农村人口一部分向城市转移,另一部分由于受自 身文化程度的限制,无法流入城市只能转入其他非农行业就 业。这促使美国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很多农业型中小城镇。
[1]1920年,美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 51.2%。同时,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力的比例下降为26.9%。到 工业大规模反哺农业期来临的1930年前后,美国农村人口占 总人口的比重降到43.8%,基本实现了农村的城市化。随着 农村城市化和农业劳动力转移进程的加快,到20世纪70年代, 美国农村和农业人口转移的基本结束标志着美国已步入城 市化高度发达的国家行列。[2]土地的集约经营、城市化进 程的完成,以及由此引起的农业人口的剩余和转移等一系列 社会结构的深层变革,对美国学校的布局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部分学校的入学率急剧下降,教育教学质量难以达到基本要 求,学校布局的优化便成为美国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追求规模效益的经济驱动 商业领域中一个被广为接纳的观点是,大的组织比小 的组织能产生更多的利益价值,所以增加规模意味着降低单 位产品的成本。[3]规模经济这个术语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最 好解释。规模经济理论是指在一特定时期内,企业产品绝对 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即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 成本,从而提高利润水平。规模经济理论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也是现代企业理论研究的重要范畴。当这一理论应 用于学校时,就意味着规模大的学校比规模较小的学校在经 济上更具有竞争力。[4]于是,在工商业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的效益模式开始用于学校布局的调整过程中。
首先,规模效益理论认为,在学校的管理上,小规模 的学校和学区具有社会组织中“制度化同型性”的明显特征。
虽然规模小,人数少,但是学校和学区仍然需要设立各种相 应的管理部门和服务部门,这样容易造成人员及管理成本的 浪费,从而导致生均管理成本较高。其次,从学校和学区的 教学设备和设施的置备与使用情况来看,规模较小的学校可 能存在教学仪器设备、图书馆、实验室等方面配套设施的相 对匮乏和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从而造成生均固定成本较高。
规模较大的学校其设备利用率较高,生均成本比规模较小的 学校要低。倡导学校合并的学者福克斯(Fox,W. F)的研究 表明,理想中的高中人数应在1,000名到2,000名之间,因 为少于1,000名学生的学校不能批量购买其所需物资,生均 管理费用也很高。较大的学校体系更具有规模效应,因而能 降低生均费用。[5]所以,经济利益的驱动成为学校布局调 整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
(三)重视学生发展的教育驱动 社会与经济方面的驱动是学校布局调整的重要的外 部推动因素,而教育自身的发展需求则是学校布局调整的重 要的内部驱动因素。首先,学校布局调整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这也是 美国进行学校布局调整的初衷所在。一个前提性的假设就是, 规模经济可以提高学校的资金投入和降低生均费用,生均费 用的降低可以使学校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学校各方面条件 的改善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美国学者的研究发现, 生均成本的降低和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有关。
其次,学校布局调整可以增加课程的多样性。豪利 (Howley,C)的研究表明,学校合并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它 可以增加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6]为了测定中学是否可 以同时向所有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普通教育,即为高中毕业后 准备进入高校的学生提供大学预备课程和为高中毕业后准 备就业的学生提供适当的职业课程,柯南特(Conant,J.B) 对美国18个州的高中进行了研究。他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规模较小的高中要想提供这样的综合课程,成本非常高。因 此他建议,对毕业班少于100名学生的高中进行合并。[7]美 国学者在1994年对全国38个州教育过程评价的数据表明,规 模小的学校不太可能提供多样的专业课程。[8]这些研究都 表明,学校布局的调整有利于提高学校的课程质量和丰富课 程的多样性。
再次,学校布局调整可以改善教师质量。有学者的研 究发现,规模较大的学校要比规模较小的学校拥有更加优质 和合格的教师,而且规模较小的学校拥有的具有硕士学历和 特殊教育的教师的数量也相对较少,更多的教师教授不是他们专业领域的课程。[9]由此可以看出,规模较大的学校显 然在教师质量上更具有优势,而教师质量的优劣是决定学生 学业成绩的前提。所以,通过学校布局调整以提高教师质量 便迫在眉睫。
二、美国中小学学校布局调整的现状 在上述因素的驱动下,美国从20世纪开始进行了大规 模的学校布局调整。美国学校布局的调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也存在着一些争议。
(一)成效显著 从1935年到1998年,美国的中小学学区由119,001个 减少至14,805个。在改革初期,由于法规以及经验等方面 的欠缺,学校布局调整的进程比较缓慢。随着各方面条件的 成熟,改革的力度明显加大,尤其在20世纪40-50年代期间, 美国中小学的学校布局调整达到最高峰,学区由117,108个 锐减至63,057个。在随后的一段时期内,改革的步伐稍微 平缓下来,一方面对前期学校布局调整进程的利弊得失进行 反思和总结,另一方面为后来进一步的调整做准备。从20世 纪60-70年代中期,美国的学区又经历了一次比较大的调整, 由40,520个减少至16,730个。至此,美国学校布局开始处 于一个比较平稳的状态。
在美国中小学学校布局调整的浪潮中,俄亥俄州是一 个典型的代表。俄亥俄州在1914年时拥有2,674个学区,“单 室学校”(one-room school)由于效率和效益等方面的劣势,慢慢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严重问题。1915年,州政府开始考 虑合并一些“单室学校”,并为学生提供一些规模较大的学 校。到1925年,这种“单室学校”已经从9,400所减至5, 500所。1929年,金融危机造成学校面临更加严峻的经济困 难,所以在1930年,俄亥俄州开始鼓励少于14名学生的学校 进行合并,学区减少至1,696个。
1953年,俄亥俄州议会法案从立法上规定建立州公民 委员会,研究学区重组问题。公民委员会建议从1959年开始 在学校实行12年级制,这也直接导致在1959-1960学年,俄 亥俄州学区的数量锐减至984个。俄亥俄州教育董事会在新 的标准制定方面也鼓励学区的合并。这种鼓励的具体表现就 是,设立一些规模小、效率低的学校难以达到的标准,迫使 其进行学校的重组和调整。俄亥俄州最后一次学区合并发生 在1991-1992学年,Mendon-Union学区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 提出与相邻的Parkway学区进行合并的申请。经过调整后, 原Mendon-Union学区的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 机会,而且还可以得到更多的高水平课程和特殊课程。2000 年,一份包括教师、家长和学生评估的报告说明了此次合并 的成功。在合并之初,当问到合并是否对每个人都有好处时, 11位教师(总共13位)都对此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在合并8年 之后,老师们的答案依旧是肯定的。56位(78%)家长在合并 之初表达了他们对于合并的满意。同样,在8年之后,家长 们对此次合并仍然感到满意。60%的家长确信,他们的孩子在合并之后更加喜欢学习。[10] 美国中小学学校布局的调整以大规模的学区被取消 和关闭为主要特征,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调整,逐步稳定在 14,800个左右。美国的学校合并运动使学校的布局得到了 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也更加合理,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学生们有了更多更好的受教育机会,并且随着办学条件的改 善和教师业务素质的提升,学生们的学业成绩也随之得到了 提高,从而推动了美国教育的发展。
(二)争议不断 任何改革总不可避免地充斥着反对者的声音。
首先,在经济方面,不少学者认为,合并后的学校并 不能取得理想中的规模经济效益。福克斯的研究表明,生均 消费呈U型排列。当学校师生比例不断增加时,生均费用会 下降,当班级规模达到最大时,生均消费也就不可能再进一 步减少。如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学校规模,学校的管 理费用就会进一步增加。[11]也就是说,规模小的学校和规 模大的学校都会导致高昂的管理费用。所以,仅仅从规模经 济的理论模式出发来决定学校规模,其弊端明显可见。
其次,在课程的质量和多样化方面,有学者认为,学 校规模的扩大并不一定必然能转化为课程数量的增加,课程 的质量和数量与学校规模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有学者 调查发现,与规模大的学校相比,规模小的学校不太可能持 续提供效果不好的课程。而且,学生也不是必须要选择学校提供的特殊课程,这些课程往往仅局限于一些特殊的学生。
[12]所以,规模较小的学校提供的课程虽然相对较少,但是 却更加聚焦学生的需要,在保证课程质量方面要比规模大的 学校来说更加有效。
学校合并还会对师生情绪产生影响。迈耶(Meier,D. W)发现,在学生人数超过400名的学校中只有大约30%的学生 拥有归属感,而在规模较小的学校里拥有归属感的学生比例 大约是70%。[13]迈耶认为,规模较小的学校师生归属感增 强的原因是,规模较小的学校人与人彼此了解和互相尊重的 程度较高,而规模较大的学校人与人彼此之间比较陌生,这 容易导致冲突的产生。
还有学者认为,学校合并容易导致辍学率的上升。皮 特曼(Pittman,R. B.)的研究表明,在那些毕业班学生数量 少于667名的学校中,平均辍学率为6.4%。当学校毕业班学 生人数超过2,091名时,平均辍学率为12.1%,大约为规模 较小学校的两倍。在高中阶段,毕业班人数在667~2,091 名之间时,辍学率随着学校人数的增加而上升。[14] 美国中小学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争议值 得我们深思和借鉴。美国学校布局调整的研究结果虽然存在 差异,却也说明了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复杂性。
三、美国中小学学校布局调整的启示 我国的学校布局调整开始于20世纪的90年代。2001年 5月29日,国务院公布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其中第13条明确规定: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
美国20世纪的中小学学校布局调整历程以及围绕学校合并 而展开的各项研究,可以为我国的学校布局调整提供以下启 示。
(一)理性对待学校布局调整中的经济效益 在处理学校布局调整问题时,教育政策制定者应该避 免对经济效益理解的简单化。规模经济的倡导者们往往只注 意到规模较大的学校从表面上看似乎运作更加有效,似乎更 加节约教育成本,然而,相关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学校规模 与经济效益并非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像福克斯所说的那样, 呈U型排列。在超出一定的限度之外,庞杂的官僚机构所浪 费掉的资源要比扩大规模所需的资源要多。而且,当一个学 校的规模超过一定程度的时候,要想使学生的学业成绩保持 在相同的水平上需要更多的投入。所以,学校规模需要保持 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否则,虽然可以降低生均消费,但 是生均教育成本则很有可能升高。
(二)学校布局调整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学校布局调整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优化教育资 源配置,统筹城乡学校发展规模,在实现教育公平的同时, 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 决策者要能预见在学校布局调整后,学生会在哪些方面受益。
如果一个规模较小的学校不能提供学生所必需的基本课程, 那么规模较大的、能提供多样化课程的学校对学生的发展来说就更加具有优势。如果一个学校已经能够提供全面的基本 课程和一些必需的选修课程,那么增加课程的多样性对其来 说,意义就不是很明显。另外,学校布局调整以后,教师的 整体素质是否能得到相应的提升以及学生是否能够得到适 合他们的教育,这些都是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学校布局的 调整不仅要让所有的学生有学上,还要让他们上好学,以使 其取得符合国家规定的学业标准。可以说,学生的需要、学 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布局调整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其最终的 旨意所在。
(三)构建学校布局调整的综合化理论模式 学校布局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 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然而,目前在指导学校布局调整的相 关理论模式中,规模经济理论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而很多其 他的研究则普遍缺乏相关的理论模式的指导,导致这方面的 研究显得支离破碎,缺乏整合性。教育决策者要努力探寻解 决学校布局的新路径,比如,运用生态学的方法来处理学校 布局问题已经得到很多学者的认可。今后如何在学校布局调 整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生态学的理念来统筹各方面的工 作,构建综合化的理论模式来指导学校布局的实践,已成为 解决学校布局调整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