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解读课程标准提升品德课堂实效
正确解读课程标准提升品德课堂实效 【摘 要】《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体现与时俱 进的特征,课程是综合多个领域、多个学科,在联系学生生 活实际的基础上进行主题设计的。正因为《品德与生活(社 会)》课程的“广度”,我们更要追求的是课程的“深度”。笔者以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第五册第一单元主题四《生 活的安全》为例,谈谈对正确解读课程标准的建议。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化与推进,教育事业迎来了新 的生机和活力。各种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推广,给一线教师提 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及实践依据。要真正贯彻素质教育的要 求,把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就必须对课程 标准进行深入正确地解读,并依此转变教育思路,完善教育 教学措施,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把课堂还给学生, 用各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就拿《品德与社会(生 活)》学科来说,如何正确把握课程标准,进行恰当的课堂 教学,就成为当前品德课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下面就 从几个方面具体谈起。
一、正确解读课程标准,把握《品德与生活》和《品德 与社会》的课程区别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在课程性质上 并无本质区别,但根据学习对象的不同,其课程构建和学习 方式的差异还是很大的。“活动”是前者课程组织的关键要 素,而后者则定性为“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 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在“生活”前 加了“社会”二字,在“综合课程”的定语从句中加了“社 会性发展”,而没有强调“活动型”。也就是说,我们不能 把后者仅仅认定为“活动型课程”,更是一门“实用性课程”。
教师在第一次试教时,就把《生活中的安全》设计成“活 动型课程”。从题目解读入手,生活中的安全范围很广,防 火、防盗、防溺水、交通、传染病等等,而且学生在平时的 课堂和生活中,老师家长都会有所渗透,于是,教师把教学 过程设计如下:
(一)懂常识。包括:交通规则我会辨、防溺水安全我 会判、防拐骗方法我要知、火灾隐患我会找。
(二)重防范。组织观看视频,请学生思考:在家没有 大人的情况下,应不应该给陌生人开门? (三)会自救。通过观看《中国骄傲》之七岁袁媛智救 双亲的故事告诉同学们要学会自救的方法,保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笔者经过反思认为这样的课堂固然很精彩,但学生充其 量就是在听,而不是在学习,没有时间留给学生讨论交流, 也就没有发挥好学生作为“课堂主人”的能动性。最终追求 了《生活中的安全》的“广度”,而忽视了课程的“深度”, 课堂并没有给学生留下多少痕迹。
二、了解学生认知的水平和心理变化,让学生做课堂的 主人 与一、二年级的儿童相比,升入三年级的小学生其心理 水平、活动能力和活动范围会发生明显变化。但此阶段是儿 童情感发生变化的转折时期,从情感外露、浅显、不自觉向 内控、深刻、自觉发展。但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情绪控制 能力有限。所以,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营造一个安全、民主、 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自觉参与教学活动,自由 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保护 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的灵性和创造力得到自然展示和释放。
再次,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 优势潜能。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就完成了主题学习达成目标的路径(一)——认知。
三、创设多样化情景,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打造学以 致用的课堂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教师首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同时要通过多样 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社会 的认识。在第二次试教时,教师结合本课例子,独自在家的 小红遇到陌生人上门抄水表的时候,应该开门还是不开门? 这正是考验学生生活经验的机会。于是,教师巧设情景,生 动地模拟现场,让学生多角度思考是否应该开门,开门和不 开门分别会遇到些什么问题。
首先,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有的说只要能说出 爸爸妈妈的名字就可以开门;
有的说无论是什么人,都不能 开门;
还有的说,如果真的是抄水表的,不开门很麻烦…… 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积极踊跃地发言之时,教师并不刻意打 断或者加以点评,而是卷起头发,带上帽子,再加上一副黑 边眼镜,老师说:“现在我不是老师,而是个陌生人,看看 哪位同学给我开门。” 话音刚落,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都想参与其中。当同学们遇到了抄水表的阿姨、登革热防控人员、装有线电视的 工人时,有的开了门,有的坚决不开门,还有的抓耳挠腮犹 豫不决。针对学生们种种不同的表现,教师先肯定了大家表 现积极、勇敢的一面,再提出如果轻易给陌生人开门会遇到 哪些安全问题,让学生自己判断,面对陌生人的敲门到底应 该怎么做。课堂效果出乎想象。
创设多样化情景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完成主题学习达 成目标的路径(二)——体会。
四、把握课程设计思路,教师与学生一同成长 第斯多惠说:“只有不断进步的人才有权利教别人。” 只有不断努力、具有热烈的探究精神的人才能使人灵化,迸 发出感人的火花。这就是唤起他人的自觉与引发他人的灵感。
只有这种人才能给予暗示,使天才的能力得到开发。
全国优秀教师胡云琬说过一堂好课应具备的六个要 件:一、不存在科学性问题的高效率的课。二、教师角色定 位准确、学生参与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的课。三、预设与生 成融为一体的课。四、既重视学习过程又重视学习结果的课。
五、合理使用课件等音像资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 合的课。六、师生互动交流,促进各自完整生命成长的课。所以,教师在设计一堂《品德与社会(生活)》课时, 要多花心思尽量打造一堂有思想,有特色,有创新,有智慧, 有亮点,有提高的课程;
要能充分调动起师生的积极性,出 色地达成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生活)》的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 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课堂教学要强调“学、思、 知、行”这四个方面的结合,每一分钟、每一环节都要有效 率,有生成。
就《生活中的安全》一课的教学而言,教师的两次试教 在教学设计和教学结果上差别都非常大。第一次的选材内容 广泛且不具有代表性,学生只是泛泛地接受了这堂课的教学 内容,但并没有让小学生对生活中的安全认识起到实质性的 作用。教师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在第二次试教时,仔细解读 斟酌课程标准,联系教材前后内容,明白了这里所说的生活 中的安全指的是学生独自在家时遇到的安全问题。“电”和 “火”与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学会安全用电、安全用火是 十分重要的。课堂实施的“广度”确定下来了。
接着要思考的是课堂实施的“深度”。教师深入学生生 活和心理,掌握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意识到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安全问题范围很广泛,不需要理论 学习,也不需要细致探讨,只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形成 自我安全保护意识。教师在第二次试教中,就有不少学生提 出了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隐患并给出了相应的应对措 施。
这样的课堂不仅仅是对学生能力的提升,对教师本身而 言,也是受益匪浅。通过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促进双方 各自成长。本节课的“深度”已经达到了,完成了主题学习 达成目标的路径(三)——行动。
总之,课程标准的修订为品德学科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而教师要想把《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上得准确,不像 笔者那样走弯路的话,就应该不断研读《品德与社会(生活)》 课程标准,特别要对课程新修订的内容加强研究,尽快把理 论学习感悟思考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改变自我教学理 念,丰富教学手段。通过实践检验《品德与社会(生活)》 课程标准内容对教学的改变和影响,带动教学质量逐渐提高, 构建优质高效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