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辅导的内容_中学生偏差行为的心理辅导的策略创新

中学生偏差行为的心理辅导的策略创新

中学生偏差行为的心理辅导的策略创新 一、中学生“偏差行为”调查 1.午休时间玩游戏 时间:中午12:05分;
地点:某校南门300米电子游戏 厅门前;
穿该校校服的学生陆续走入游戏厅,共计14人。同 一时间该校西门200米网吧里走进9名穿该校校服的学生;
北 门300米电子游戏厅里走进16名穿该校校服的学生;
东门500 米左右的两个游戏厅里还有近10名学生。中午13:15分,这 些学生纷纷走出游戏厅。据了解,这些学生90%是上网或玩 游戏。

2.五个学生同时收到一份情书 某个星期五的下午,某校高一年级二班、五班、七班有 五名女学生同时收到内容一样的情书。除了一份是用碳素笔 写的外,其余4份都是复印件。老师找到写情书的学生,得 到的回答是:学校里美女太多,选择有点难度,撒网或许能 捞到美女……既然意思是一样的,何必再重写,复印是现代 社会谈恋爱的最佳方式。

3.90斤以上的女学生在减肥 周四晚上,某寄宿学校,将一名胃出血的女学生送进120 急救中心医院,初步诊治是不正常饮食引起的,进一步了解 才得知学校近期流行减肥,90斤以上的女生属于肥胖,部分 女生以不吃饭的方式减肥。

4.没面子就跳楼某校期中考试后,某学生主观试题得了0分,找老师改 分,老师不同意,该生一气之下撕毁试卷,其行为受到教师 的批评和同学的讥讽,这名学生觉得太没面子,于是从三楼 跳下去,脚部粉碎性骨折。

某校学生因考试不理想与父母吵架,从家里二楼跳下。

某学生上学带手机被老师没收,教师处理方法是要交给家长, 学生一时想不通而跳楼。

二、中学生心理“偏差”的影响因素 1.中学生身心发育还不成熟 中学生身体发育比较快,但心理发育尚不成熟,这是产 生“偏差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在认知方面:常作独断 性推论,倾向于不根据事实或根据错误的事实得出消极结 论;
在选择性注意方面,过分注重与自我相关的事物,过分 关注消极事物或事件的消极方面;
在自我关联方面,不会辩 证地思考;
在自我评价方面,不是过高就是过低;
在群体意 识方面,自我倾向比较严重。

2.学校教育资源不完善 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一部分学生对学校生活适应起 来有一定的困难,初中生为7.9%,高中生为3.5%。如果不及 时引导,会影响学生的价值感、被信赖接纳感和自我效能感。

从客观上说,目前学校课程的设置存在重升学、轻心理健康 教育的现象,心理活动课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有 的学校对青春期学生的引导还不到位。3.家庭教育环境不和谐 孩子进入中学特别是高中后,在生理和心理上渐趋成熟。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已经长大,放松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关 心只是停留在学习上,这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据调查, 在80%的有“偏差行为”的学生中,家庭教育多不力(如离 异、寄养、放任、溺爱等)。高中生王某,家庭条件比较优 越,父母对其期望很高,高一时所有学科都请了家教老师, 课余时间被安排得满满的。王某后来产生了厌学情绪,和父 母消极对抗,迷上了网络游戏。高中生李某,小时母亲去世, 与继母不和,对其父亲也有怨言,成绩时好时坏,一直不稳 定。由此可见,如果中学期间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一直处在“真 空”状态,孩子则很可能出现偏差行为。

4.关注学生成长的教育合力还没形成 学生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由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教育引 导过程,但由于社会环境复杂,管理机制不完善,有些不利 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活动场所仍有许多学生出入。分析其原因 是:学校教育影响深度不够,家长对孩子的校外行为提醒或 管理不到位,社会的监督管理机制还不完善。学校、家庭和 社会尚未形成教育合力。

三、中学生行为“偏差”的心理辅导 1.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人格等进行心理辅导 促进学生心理成长是心理咨询和辅导的重要目标和核 心任务,为了使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理投入到学习之中,学校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人格等方面进行心理辅导。学习 辅导:主要是对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如认知 技能、知识障碍、动机,情绪"等)进行辅导;
人格辅导:
着重对学生的自我意识、情绪的自我调适、意志品质、人际 交往与沟通,以及群体协作技能进行辅导;
生活辅导:主要 是对休闲、消费和日常生活技能进行辅导,培养学生健康的 生活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技能。

2.运用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技术对“偏差”行为进行 干预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技术(SFBC)是近年来在学校心 理咨询中常用的一种有效的咨询技术。其特点是咨询时程短、 积极正向引导,能快速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心 理教师可以通过一般化、预设询问、奇迹询问、例外询问、 量表询问、应对询问、赞许、关系询问等技术对有“偏差” 行为的学生进行行为认知方面的心理干预,同时结合知、情、 意、行四种基本心理现象的规律,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症状 灵活地、综合地采用多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技法进行 指导和干预。

常用的心理训练方法有:(1)心理游戏,通过游戏找 出认知偏差,改善人际关系,恢复自信。(2)正向行为支 持,通过观察、评估、干预来使个体的正向行为代替问题行 为。(3)榜样学习,通过榜样示范作用引起个体行为的认 同和模仿;
(4)情绪调节,通过情绪宣泄、积极联想、暗示调节等,发挥其潜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四、中学生行为“偏差”的团体干预 这里的团体干预包括两方面,一是团体心理辅导,二是 团体协作指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指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 在人际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接 纳自我,改善和调整人际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从而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对出现“偏差”行为的学生群体 实施团体干预,既经济、简捷、高效,又适合学生发展的需 要。

台湾学者黄龙杰和赖念华 (2008)针对青少年心理危 机的特点,提出“6+1阶段减压团体”的干预模式。“6+1阶 段减压团体”包含七个结构化阶段:第一,介绍团体。由领 导者介绍自己及助手;
说明减压团体的目的及过程;
建立基 本的保密、平等等规则。第二,陈述事件。参与者陈述和分 享在危机事件中的经历,即看到、听到或闻到什么,当时的 反应如何。第三,澄清想法。参与者陈述在危机事件中的想 法,对于每个参与者所表达的想法及观点,领导者都要给予 认可与肯定。第四,表达感受。此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引导每 个参与者分享这个事件对他们造成的情绪冲击。第五,接纳 症状。当参与者的情绪反应开始沉淀下来时,领导者开始询 问他们在该危机事件后所出现的生理、认知、情绪及行为方 面的症状。领导者会请有相同症状的人举手让彼此知道,这有助于参与者接纳自己的症状,是帮助其正常化症状的一种 方式。第六,教导应对。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教导参与 者正常化自己在危机后出现的症状。领导者可以通过团体成 员相互讨论分享,得出在此紧急事件中的危机应对方式以及 处理压力的方法。第七,展望未来。在此阶段,领导者引导 参与者找到正面的意义。在结束之前,领导者也可以邀请成 员讨论接下来的打算。减压团体工作完成之后,提供信息让 校方了解哪些参与成员可能需要进一步的辅导与追踪,哪些 需要转介等。“6+1阶段减压团体”的干预模式同样适用于 有“偏差”心理和行为的中学生。

团体协作指导是指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协作,为学生 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 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很多,单靠学校一 方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应通过家访、网络与家长和社区 辅导员密切合作,对有“偏差行为”的学生进行团体协作指 导。

我们知道,中学生的“偏差行为”大多有偶然性和阶段 性,如果能够及时地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不仅能增进 学生的心理健康,也能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还能带动 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团体协作指导要求学校由 校长和班主任负责学生的教育与指导,家庭由父母负责对孩 子的教育和督导,社区由辅导员进行检查并适当地进行行政 干预,三方组成一个教育管理网络,研究对策,开展活动,必要时全员干预等,营造良好和谐的教育环境,为学生的健 康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