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人文素养的培养
刍议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人文素养的培养 摘要:本文首先对品德与社会学科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培养民族意识两个方面的人文素养培养的内容进行了简单 的分析,并从活用教材中的资料、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 在教学中提升人文素养的角度重点阐述了具体的培养途径。一、人文素养培养的内容 1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养。对身心 处于成长期的小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 价值,其一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 二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其三还能使学生得到德、 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为人真诚、脚踏实地的社会主义 接班人。
2培养民族意识 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增强学生民族的归属感是品德与 社会学科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教材内容, 让学生增强民族意识便成了这门学科的教学重点。例如,在教学《悲愤的吼声》(浙教版六年级下册)一课时,可以通 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中国近代的这段屈辱史,让学生认识到 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由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用鲜血换 来的,要懂得珍惜生活,学习更多的知识文化建设祖国。
二、人文素养培养的途径 1活用教材中的资料 (1)挖掘文本,感悟人文精神。深入挖掘出教材中所 蕴含的人文因素,并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表现出来,极大地 激发学生的认同感,同教师形成良好的生命对话,进而提高 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在教学《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苏教 版五年级下册)这一课时,可以先播放《义勇军进行曲》, 之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这首歌是什么歌?敌人指的是 谁?有什么样的感受?”等,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学生能够真 实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 养铺好了路子。
(2)超越教材,创新人文光彩。创造是每一个人身上 都具备的心理倾向。在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 感受和理解,如果教师能够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感悟、体验,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道德的完善,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正是创新人文光彩的意义所在。例如在学习《真正的 友谊》(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这一课时,让学生讨论“管仲 和鲍叔牙之间更喜欢谁”时,大多数学生回答都是喜欢鲍叔 牙,因为他大度。这时教师就可以反问学生:“如果没有管 仲的才智,还会有管鲍之交的佳话吗?”这时学生便会恍然 大悟,懂得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是十分珍贵的,要珍视同学之 间的友谊。
2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 (1)教学目标重视人文素养。新课程改革力求改变传 统的只重视知识传授的现象,强调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态 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人 文学科,很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
教师作为课程的引导者,必须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2)教学评价融合人文素养。教学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环节,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尊重学生的特点,通过教学 评价来发现学生潜在的能力,更好地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
例如,在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中,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 础进行动态评价,从思想上、观念上接纳各种类型的学生, 用正确的评价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尊重学生的选择, 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自信心。3在教学中提升人文素养 (1)参与社会调查。社会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 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社会调查,这是提高学 生人文素养最有效的方式。学生在参与社会调查的过程中, 会更加关注社会、了解社会,用自己的人文知识服务于社会, 感受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在活动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关注时事热点。现如今是多元化的时代,学生获 得信息的途径非常多,很多时事热点都会引起学生的思考。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关注时事热点,可 以是课前的时事播报,也可以是同教育主题相结合进行的扩 展。热点的话题可以是学生自由选择的,也可以是教师布置 下去的,选取话题时要尽量符合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 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因 此,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师必须积极挖掘教材中的资料和活 生生的现实例子,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渗透、提升学生的人 文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卢有林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凸显人文精神 基础教育研究,2012(13). 叶柳欢试论影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因素和有效解 决方案学周刊,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