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清相国》有感:大智何妨若愚]大清相国读后感

[2018读后感]读《大清相国》有感:大智何妨若愚

[2018读后感]读《大清相国》有感:大智何妨若愚 大智何妨若愚 ——读《大清相国》有感 十岁的康熙继承皇位,有一天突然要陈廷敬仔细说说王莽这个人,而 且当着索额图、太监张善德和侍读卫向书的面。陈廷敬心知讲王莽故事将会给自 己带来祸患,而且卫向书求他别讲,索额图骂他挑拨皇上跟辅政大臣的关系,彼 时鳌拜把持朝政,群臣慑于他的淫威,连小皇帝也要忌他三分,但他依然不管不 顾的讲下去。这就是陈廷敬,那个乡试中了举人却宁可跟闹事士子同命,即便丢 失性命也不愿写悔罪书的陈廷敬,那个冒死也要参加会试的陈廷敬。

年轻是需要历练的,陈廷敬在宫廷的争斗中渐渐成熟了,他大智却常 常做出愚蠢之举,而貌似愚昧之举恰恰显出他的大智慧。读罢全书,眼前仿佛出 现了这样一个山西汉子的形象:他嫉恶如仇,也委曲求全;
他忠于君王,也爱护 百姓;
他一身正气,却也玩弄权术;
他谦卑低调,也长袖善舞,终成为顺治乾隆 两朝元老,官场的不倒翁。陈廷敬是复杂的,他也是单纯的;
他复杂是为了在官 场的夹缝中求生存,他单纯在于始终秉持为君分忧、为民谋福的本性。他实在是 一个可圈可点、予人启迪、令人敬佩的大清相国。

我敬佩陈廷敬不忘初心。封建士子都有一颗建功立业、造福苍生的初 心,有忠君爱国的理想,许多人在官场滚打,置身于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的政治 生态环境,渐渐就把初心淡忘了,把理想抛弃了,有的变平庸,有的甚至走向反 面的大奸大恶。但陈廷敬始终坚持操守,历经半个世纪的官场沉浮,依然初心不 改。他忠于君事,也就是忠于民事,他把民生疾苦放在心上,也把君王之任扛在 肩上,不辞劳苦,不图名利,尽力做去。他三任钦差,到山东查清了巡抚富伦所 谓百姓丰收“自愿”捐粮案,去山西查出阳曲知县戴孟雄以百姓捐建龙亭为名、实 际勾结地方恶霸盘剥欺压百姓案,远赴云南查明巡抚王继文贪腐案。陈廷敬深知 这一切所为,难免得罪官场,有丢官风险,甚而至于有失去生命的危险,但他为 了国家,为了救民于水火,毅然决然地做了,而且做得相当出色。

由此想到教师的初心,不外乎教书育人。然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 的人渐渐淡忘了初心。有人只管教书不管育人,殊不知教书和育人是硬币的两面, 不育人又如何教得好书呢?教书育人需要有淡薄名利的心态,一旦受名利所惑甚 而至于被名利驱使,初心就会蒙尘,再难把教师的天命做好。我敬佩陈廷敬的多才多能。历来戏曲小说都把封建士大夫塑造成只会 写几句八股文的书呆子,或者就是大恶大奸不学无术,但是陈廷敬的所作所为颠 覆了这种固定形象。在处理宝泉局铜料亏损案中,(www.fwsir.com)他就提出了很 好的建议:一是理顺钱法,改铸轻钱,杜绝奸商毁钱鬻铜;
二是轻徭薄赋,与民 休息,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
三是调整盐、铁、茶及关税,防止透漏,以充库银。

这三条建议,可谓利国利民,绝非一个只懂得四书五经的腐儒所能想到的,可见 他具有非凡的治国智慧,懂得经济民生。

作为教育工作者,恐怕只懂得本专业是不够的了。过去对优秀教师的 评价只在于专业,今天恐怕还要在广博上下功夫。也就是要不断学习充电,广泛 涉猎相关学科知识,甚至是边缘学科知识,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教育需要。

我敬佩陈廷敬的人格操守。他不结党,不营私,胸怀坦荡,晚年康熙 评价他是个完人。自然,我们相信人无完人,但一些不掩大德的小缺点并不妨碍 他的完人形象。我们做不到完人,总要往完人的方向去努力,尤其是关乎人格品 性,关乎道德底线,关乎大是大非,一定要保持定力,保持本色。唯有如此,才 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才能无愧于家长学生的信任。

《大清相国》告诉我们,做人也好做事也好,大智不妨若愚,做人第 一。

(杨旻 作者系奉贤区曙光中学党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