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助力教师群发展的培训新范式] 范式

微助力教师群发展的培训新范式

微助力教师群发展的培训新范式 以“供给侧”改革的视角来审视当下的教师培训工作, 我们迫切需要启动一种适切而自然的培训新方式,从而让每 一位成长中的教师,拥有最大的成长自主权,将实时学习和 终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即是“生活态”的培训方式。

之所以提出“生活态”的培训方式,是因为目前的教师 培训效果不够理想。尽管政府非常重视教师培训,教育主管 部门也精细筹划、严密实施,但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教师 队伍中弥漫着“厌培”的情绪。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 面的:从参培主体来看,不管是工学矛盾(工作与学习)还 是学休矛盾(学习与休息),都成为阻碍教师参加培训的“拦 路虎”;
从组织层面来看,培训主要以行政推动为主,忽视 教师的主体需要和自身发展实际,缺乏教师的主体参与性;

从培训内容来看,多是偏重理论、追求知识和能力标准化的 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培训。

一、理念:教师培训须“寻本、寻真、寻为、寻实” 要破解这些难题,就需要先回应这样一个命题:能有效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培训应是什么样的?或者说,如何 让我们的教师培训变得亲和起来、自然起来、实效起来…… 经过深入思索,我们南通市通州区重新梳理确立了区域教师 培训的理念——教师培训须“寻本、寻真、寻为、寻实”。

1.寻本:教师培训应以师为本。

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教师是作为“鲜活的个体”置身于培训大环境下来实现专业发展,而教师专业发 展作为“人”的发展,就要尊重教师的主体性。实践证明, 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被动式的而是自主型的,因此教师培训 只有“以师为本”,才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避 免教师被“工具化”。

2.寻真:教师培训要“眼中有学生”。

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实现之道就是通过不断提升教师 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促进教师对专业精神和操守的理解和把 握,从而确保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服务。这不 仅揭示了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既要有专业知识与技能 的培养,亦要关照教师专业情感、专业价值观等的培养。同 时,也指明了开展培训的核心理念,即教师培训要“眼中有 学生”,这是师培的本真应答。

3.寻为——教师培训中人人皆可有为。

自我导向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理论是美国 教育学家诺尔斯(M. S. Knowles)对成人学习理论的精辟 总结。与儿童相比,成人具有清楚的自我概念,具有自我导 向学习的能力。同时,他认为自我导向学习并不意味着成人 完全不需要任何帮助而孤立学习,最有效的自我导向学习是 从同龄人、同事等身上获取信息进行学习。因此在教师培训 中,人人都可成为自我和他人的老师。

4.寻实——教师培训不能脱离实践。

英国哲学家波兰尼(M. Polanyi)将人类知识分为两种,一种为显性知识,另一种为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

教师的显性知识可以通过学习文字符号等手段获得,而缄默 知识则具有高度个人化色彩,它是隐藏在教师大脑中的实践 经验和感悟。缄默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基础,深度影响着 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和专业发展。在培训中,任何外在的要 求和条件,只有被当事人理解、内化和运用(即显性知识内 化和缄默知识外显),才具有实际的价值。而教师实践的主 场地是在学校,因此学校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场 所。

二、策略:勾画“微+”培训的“四W”蓝图 好的培训,必须有科学完善的策略规划,从大处着眼 ——“本、真、为、实”是当前教师培训的应然趋向;
从小 处着力——培训工作路线图的勾画则需从微处着手。即在宏 观层面定方向,于微观视界求方法。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 提出了“微+”区域教师培训范式,开展从细处打造培训支 点、区域立体推进的“微+”培训,并勾画培训的“四W(微)” 蓝图:测定前行规划上的“微支点”,构建运行平台上的“微 空间”,打造能源动力上的“微引擎”,整合示范引领上的 “微档案”。

(一)测定“微支点”,走向“微+”培训生活态 1.“微调查”——于细水长流中发现需求。

最适切的培训才有可能成为最高效的培训。准确诊断教 师的内在需求是有效培训的第一步。我们积极引导学校以微调查的方式了解教师培训需求,通过提高针对性激显真实性。

对一个特定内容进行调查,如有学校拟组织“小学低年级段 学生诵读能力提升”活动,我们便请教师在“问卷星”(网 络调查软件)上参与这样一个调查:“要能较好地提高小学 低年级段学生的诵读能力,您最希望掌握什么知识或方 法?”问卷很简单,有固定选项也有自填提交内容,这种方 式不占用教师多少时间,学校能根据微调查的情况,整体规 划后再安排培训课程。对一个特定的小群体进行调查,如对 学科组或年级组进行调查,了解这个群体的需求。实际上, 我们提倡的“微调查”更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无处不在”:
通过交流了解教师的身心现状,通过观察掌握教师的工作状 态,通过学生的反馈和班级的状况发现教师存在的问题。教 师和学生等都是“微调查”的信息源,我们要求学校管理者 要成为“有心人”,能从多层面的微角度来了解教师的实际 需求,再进行有效整合。

2.“微定制”——于多元需求中私人定制。

教师培训需求多种多样,针对多类需求,我们提倡学校 在制定培训计划(培训主管部门负责把关微调)时要有“三 观”:一是主体观,要站在教师的立场并结合学生成长需求 来思考培训运作,由外而内来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 力;
二是整体观,要注重单个课程与一段时期培训课程(如 一学年的语文教师培训)的关联性,避免“只见树木,不见 森林”;
三是灵活观,即集中型的培训其内容要重点把握教师的共性需求(如新课程标准的普及培训),分散型的培训 其内容应侧重于教师的个性需求(如座谈交流、案例研讨或 网络平台上的菜单式视频学习),可让教师根据需要选择。

与学校计划相呼应的,是我区教师制定的个人专业成长规划 (学校负责把关微调),教师要根据个体多样化的发展愿景 和班上学生的需求来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规划自我发展 之路。在诸多个人规划中,大多数教师喜欢选择拓展型的现 场案例研讨,而名优教师则偏好前沿性的理论与实践。不管 是单位还是个人计划,我们建议目标的设定均不宜过高,能 让教师稍微“跳一跳就摘到果子”。

(二)构建“微空间”,走进“微+”培训自媒体 1.“微平台”——将碎片串联整合。

2015年《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中提出:随着移 动技术、无所不在的互联网等之间的不断整合,以学生为中 心的学习模式将不断得到发展壮大。事实上,这种学习模式 也在深刻影响着教师的学习和培训。我区学校利用微信作为 教师培训平台,将规划好的学习内容进行上传,教师可以根 据自己的时间制定学习计划,并利用微信群进行学习互动。

这一平台一经推出就受到了教师的欢迎,这是因为在运行 “微平台”时我们抓住了以下几点。一是在时间上以师为中 心,有效整合教师的每一个碎片时间,突出“3A理念”,即 任何人(Anyone)、任何时间(Anytime)在任何地点 (Anywhere)都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和跨越时空的互联网介入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教师参加培训的工 学和学休矛盾;
二是在内容上以师为中心,上传的内容都是 一个清晰直观、生动有趣的案例或呈现,学习者只需要花较 少的时间就能完成,适合教师的实际需求;
三是在互动上以 师为中心,该平台能够提供一个参与者即时交互的环境,教 师在平台上能围绕学习内容和学生的教育教学问题随时发 表评论,提出疑问,开展讨论。比如,有教师在观看《朗读 作文修改法》微视频之后,就与其他语文教师在群里讨论朗 读法适用的对象。

2.“微联盟”——让志同道合者走到一起。

很多研究都表明,非正式学习的效果最佳。基于此,我 们除了关注学校正式组织(如年级或学科组),同时关注那 些隐蔽、松散、规模大小不一的非正式组织,它们通常是学 校成员的自发组合,我们称之为“微联盟”——一种民间的 培训共同体。这种微联盟往往会在教师的私人领域得以延伸, 包括各自的兴趣爱好、情感生活等,这就有利于加固指导者 和被指导者双方的感情纽带,能更好地提升培训效果,因此 我们积极引导学校挖掘和开发“微联盟”的作用。有学校倡 导“民间两(多)人行”教师同伴关系,将有共同爱好相互 处得不错的教师安排在同一年级组任教语文,他们一起分享 与工作有关的信息、策略,讨论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 自然就形成了伙伴关系式的联盟,并从相互支持中受益。实 际上,这种“微联盟”是广泛的,如曾前后任教同一班的班主任或同学科教师,或是因教育教学中遇到同样的问题而谈 到一起的教师……只要这种“微联盟”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 业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就需要及时关注和启用起来。

在区域教师培训中,“微平台”与“微联盟”的结合, 就构成了线上与线下相支撑的培训“微空间”。

(三)打造“微引擎”,提升“微+”培训发展度 1.“微创客”——培训的不息之泉。

我们深切呼唤并践行:让教师从培训资源的消费者变成 培训资源的创造者。我们鼓励教师首先在培训前提供资源, 教师的知识与阅历、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等均是素材性课程 资源。在培训前让教师多提供个人的“微资源”,可以是本 人的一篇教育感悟的文字、一幅语文板书设计的图片、一段 与学生交流的视频……这些资源都是教师身边的,不仅随手 可得,而且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在培训中将这些资源展现出 来,会使培训课程更具有张力。接着在培训中再生资源,培 训的实施其实是在具体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在 这个情境下每个人都是培训内容的再创者,培训中的一段评 论、一次对话甚至一个赞成或反对的观点都可成为培训内容 的一部分。然后在培训后汇总资源,围绕培训开展的时间线, 教师汇总训前提供的资源、训中生成的材料以及训后的一篇 心得文本、一节课堂实践等,形成个人记录,而这些记录又 能为后续其他培训提供案例。让教师成为“微创客”,就能 为培训提供鲜活的不竭之泉。2.“微反思”——培训的永久动力。

反思是促进教师成长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在培训中,我 们提出了“面向具体学生”和“面向自己”的细节反思。前 者如,教师学习了新的知识后,再上语文培训实践课时,于 确定教学方案前要重视琢磨思考以往教室中的教学实况、每 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等,实实在在地做到心中有每位学 生;
教学实践后,教学反思中要出现班上学生的具体姓名, 要反思学生具体的课堂反应,或是他课堂上回答的一句话、 一个动作……而“面向自己”的细节反思就是在反思自己的 学习和教育教学时也要细节化,例如在培训过程中自己获取 知识时是什么样的反应,产生了什么样的具体问题,又是如 何解决的;
在课堂实践中自己哪个教学环节遇到什么样的困 难,引发什么样的思考,等等。通过这些面向学生和面向自 己的细节反思,使教师将显性知识较好地转换成自己的缄默 知识,并外显运用到学生身上。“微反思”贯穿于培训乃至 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个流程,能为教师培训保驾护航,为个人 成长提供永久动力。

(四)整合“微档案”,提高“微+”培训再生度 1.“微记录”——让培训过程留得住。

当前,教师专业发展档案袋在很多学校得到推行。我们 提出“让档案袋留下自己的微足迹”,每一位教师可将通过 培训促进自己或学生成长的点滴记录下来,不求多求广,只 求有所悟、有所得。除了上述“微反思”中汇总的材料,有教师将“微课题”(一种研究范围小、研究周期短的课题) 研究得到的成果《小学生课堂语言表达心理微析》存入档案 袋,文中既有学生的案例也有原因和对策分析,是一篇不错 的研究记录;
有教师将“微课堂”(一种时间短、教学内容 较集中的课堂授课)展示活动中几番磨课的教案和教学反思 都留存了下来,从中能感受到执教者每次的细微进步……通 过对“微记录”的积累、诊断,可以长线化地推进教学优化 和主题研究,促进师生的“微生长”。

2.“微展示”——让培训效果看得见。

展示是为了进一步提升,代表教师成长印记的专业发展 档案袋就是一个小小的培训成果集。我们先请学校组织校内 教师相互观摩专业发展档案,然后择优推出具有代表性的档 案参加全区的展示,这种方式既让教师展示了自己的成绩, 也使其影响着他人的成长。同时,我们为不同类型的教师积 极打造相匹配的“微展台”:在新教师岗位培训后开展微课 展示活动,让新教师将自己随堂课中的教学片段录下来,再 通过自评及在网络平台上互评,总结体态、语言等方面的进 步和需改善的地方,帮助新教师站稳讲台、适应岗位。在青 年教师学科培训后开设“微论坛”,通过话题小沙龙的方式, 以短小精悍的教学案例来揭示教育教学规律,不仅考验了青 年教师围绕培训主题精炼表达的能力,而且激起了他们的思 维再碰撞,达到了展示再生长的目的。在中青年骨干教师提 高培训后成立“微育站”,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让他们负责引领周边的部分教师,人数不一定多,但能出成果。他们 携手前进,为同伴的点滴进步而喝彩,一起展示成长历程中 的快乐,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

三、反思:追求苏派培训的“群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充分证明了我们提出的“微+” 区域教师培训范式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教师的内在需求 相吻合,呼应了“供给侧”改革的思路,代表了区域教师培 训的未来方向。

1.“微+”是一种“生活态”的教师自主发展平台。

不管是微调查、微展示还是微课题、微育站,“微+” 多种多样、精彩纷呈。在培训工作中,我们所制定的目标不 一定那么高远,但小角度可以有大视野;
所打造的空间不一 定那么宽广,但小空间可以有大容量;
所给予的支撑不一定 那么明显,但小支点可以有大力量……“微+”培训成为日 常生活中触发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平台, 一种促进教师自展示、自反思、自成长的平台。我们也还在 进一步思考探索,如何更高效地应用它来构建适合教师主动 发展的培训平台,并作用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微+”是一种实时化的“群整合”理念。

“微+”正更新我们的理念,促使培训组织者向教师成 长的引导者、催化师等角色转变,进而改变教师在培训中的 被动地位,让教师从“听道”走向“笃行”。“微+”正召 唤我们,要以一种微观视角来聚焦教师工作和学习的细处,将细微关怀、细致管理等理念贯穿于师资建设各项工作。目 前,我们通州区整合培训、教研、教科、电教部门创建了中 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新变革带来新定位,新定位呼唤新理念, 我们以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十三五”中小学教师培训 工作的意见》为指引,积极集思广益,通过融四位于一体的 新部门来改革创新培训模式,有效引领区域教师的专业发展。

3.“微+”是一种“全成长”的力量。

在培训工作中,我们发现“微+”还渗透在教育教学的 多方面,如引导学生习作的“微作文”,引导学生观察的“微 观察”,引导学生装扮教室的“微布置”……于微见大,见 微知著,“微+”新势力在不断拓展内涵,那里有更宽广的 世界等待探索;
“微+”正融合成一种力量,指向苏派教育 精细化的情怀,回归苏派教育的原点,兼容于苏派教育的广 阔天地;
“微+”是一种情怀、一种力量,是对当代快节奏 生活的一种反向回应。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 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让我们凝聚微力量,整合大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惠闵,王建军.教师专业发展[M].上海:华东 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陈时见,袁利平.人学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A]. 李妍,赵丽,王立科.国际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培 养研究:理论建构与实践案例[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2013.[3]凌玲.诺尔斯Andragogy学说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8). [4]李翠泉.略论基于缄默知识的教师专业发展[J]. 继续教育研究,2005(2).